PBR内河巡逻艇发展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05:52 1

摘要:一艘尤尼弗莱特(Uniflight)休闲艇与一艘PBR内河巡逻艇并排航行。这两种艇共享相同的31英尺(约9.45米)玻璃纤维艇体,且均在华盛顿州贝灵厄姆建造。PBR内河巡逻艇的研发,集中体现了当时美国制造商的能力——能够基于现成技术快速开发军用专用装备。

PBR内河巡逻艇发展史

一艘尤尼弗莱特(Uniflight)休闲艇与一艘PBR内河巡逻艇并排航行。这两种艇共享相同的31英尺(约9.45米)玻璃纤维艇体,且均在华盛顿州贝灵厄姆建造。PBR内河巡逻艇的研发,集中体现了当时美国制造商的能力——能够基于现成技术快速开发军用专用装备。

图中这艘后期型Mark I(Mark I为“一号型号”)PBR巡逻艇(编号PBR-130)装载在拖车上,其特点是配备四根带鳍的水下排气管(可实现静音航行),以及两个带闸门的喷水推进喷嘴(图中喷嘴处于上翘位置,用于实现向前航行)。若喷嘴向下转动,遮蔽喷嘴排水口,关闭的闸门会迫使水流向艇体下方喷射,从而使艇体实现倒车。

PBR的起源与原型研发

PBR内河巡逻艇的历史始于1965年春季,北卡罗来纳州新伯尔尼的哈特拉斯游艇公司(Hatteras Yacht Company)。当时美国海军需要一款30英尺(约9.14米)长的巡逻艇,哈特拉斯游艇公司总裁威利斯·斯莱恩(Willis Slane)提出方案:采用28英尺(约8.53米)玻璃纤维艇体,以喷水推进泵为动力。喷水推进设计能让这款新艇在极浅的水域航行。美国海军舰船局(Bureau of Ships)对该方案充满兴趣,要求公司制作原型艇。

斯莱恩曾在二战期间为美国陆军航空队驾驶运输机飞越“驼峰航线”,他为这个项目倾注了全部精力。其团队的建造人员与供应商连续24小时工作,仅用两周就造出了可正常运行的原型艇。该原型艇采用印第安纳齿轮公司(Indiana Gear Works)生产的喷水推进泵,配备木质甲板与赛艇风格的挡风玻璃,最高航速可达30.5节(约56.5公里/小时)。遗憾的是,斯莱恩未能亲眼见证自己的成果展示——在演示前一晚,他因心脏病突发去世。长期任职于公司的员工萨拉·菲利普斯(Sarah Phillips)曾提醒老板放慢工作节奏,但患有糖尿病的斯莱恩忽视了这些警告,最终为将自己的构想转化为实用原型艇而过度劳累殉职。

量产合同与Mark I型设计特点

海军对这款原型艇印象深刻,随即启动招标,寻求与斯莱恩这款“心血原型艇”类似的巡逻艇。招标要求包括:航速需达25-30节(约46.3-55.6公里/小时);巡航时吃水深度仅9英寸(约22.9厘米);可搭载4名船员,并配备大量装备与武器——包括艇艏装甲炮塔内的双联装12.7毫米重机枪,以及艇艉的7.62毫米机枪(后升级为12.7毫米重机枪)。更具挑战性的是,海军要求供应商在不到6个月内交付120艘该型巡逻艇。

华盛顿州贝灵厄姆的联合造船厂(United Boatbuilders)以最低报价中标。与主要生产休闲艇的哈特拉斯公司不同,联合造船厂拥有丰富的海军合作经验——此前已根据海军合同建造过15-52英尺(约4.57-15.85米)不等的各类船只。最终定型的Mark I型PBR巡逻艇,采用联合造船厂的31英尺玻璃纤维巡洋舰艇体,搭配全新的海军设计上层建筑。

动力系统方面,艇上搭载两台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生产的216马力柴油发动机,为喷水推进系统提供动力;雷神公司(Raytheon)的“探路者”1900N雷达(Pathfinder 1900N)则提升了导航与目标捕捉能力。满载状态下,该艇重量达14,600磅(约6,622公斤),最高航速可达25.7节(约47.6公里/小时)——虽低于哈特拉斯原型艇,但符合海军25-30节的航速要求。最初每艘艇的造价为7.5万美元(按2014年美元价值计算,约合54.7万美元)。

PBR的设计优势:现成技术的创新应用

PBR巡逻艇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将现成民用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军事领域。例如,其艇体采用商用玻璃纤维材质,内部填充聚苯乙烯泡沫,在实战中展现出极强的耐用性:与金属不同,玻璃纤维不会生锈或腐蚀,强度足以承受冲滩操作,且维修相对简便。最值得称道的是,成型弹头击中这类艇体时往往无法触发引信——由于缺乏引爆所需的坚硬目标,弹头通常会穿透艇体却不爆炸。

喷水推进系统赋予PBR巡逻艇独特优势:几乎能在三角洲的任何水道航行,并完成传统螺旋桨推进艇无法实现的机动动作。它可以驶过沙洲,甚至冲滩至陆地上,且不会损坏推进系统;还能在自身艇长范围内实现停船或180度转向。

彼得·A·胡克豪森(Peter A. Huchthausen)中尉曾是驻美湫(My Tho)的PBR巡逻艇指挥官,他在加利福尼亚州马雷岛(Mare Island)接受训练时,对这种艇的“新奇性能”逐渐产生了敬佩之情:“PBR在高速行驶时操控性极佳,轻轻转动舵柄就会引发即时且剧烈的转向反应;但低速行驶时,它却像头倔强的野兽。由于喷嘴的反向效应,舵手在低速操控PBR时,必须向与常规船只相反的方向转动舵柄,才能成功操控……尽管如此,只要是热爱小型船只的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精准操控这台‘能量集合体’,即便在湍急的河水中,也能稳稳停靠在码头边。”

水兵杰瑞·哈梅尔(Jerry Hammel)最喜欢用PBR玩的“特技”,是让艇像陀螺一样绕单轴旋转:“如果不提前告知同伴你的意图,很可能会弄伤他们,甚至把人甩下艇。”

Mark I型的性能缺陷与船员的应对措施

然而,PBR并非毫无问题。Mark I型在满载状态下,实际吃水深度达1英尺10.5英寸(约57.2厘米),远超过规划者最初要求的9英寸;部署到越南的Mark I型,从未达到过25节的测试航速。通用汽车的柴油发动机几乎都无法达到2700转/分钟的测试转速,实际最高仅能达到2600-2650转/分钟。许多船员还会携带额外的发动机机油、淡水与弹药,进一步加剧了航速问题。

弗雷德·麦克戴维特(Fred McDavitt)曾惋惜地表示:“这些艇的实际速度远低于宣传数据。如果船员多带几箱12.7毫米机枪弹药,或是搭载巡逻军官、越南警察,艇的航速就几乎无法超过12节(约22.2公里/小时)。”

PBR性能不足的核心原因在于其采用的极可意(Jacuzzi)喷水推进泵——该设备大幅降低了通用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尤尼弗莱特公司的一位代表曾告诉麦克戴维特:若将喷水推进改为螺旋桨推进,这款艇的航速很可能会超过40节(约74.1公里/小时)。

为减轻艇体重量,部分船员拆除了发动机罩与其他非必要设备。一等舱面士官(BM1)威廉姆斯(Williams)执行巡逻任务时,通常只携带四分之三油箱的燃油与最少数量的弹药——他认为,若艇真的陷入危急局面,HAL-3“海狼”直升机中队(HAL-3 Seawolves)会驾驶直升机赶来支援,用额外火力掩护他。

来自华盛顿州的531内河巡逻分队水兵、一等引擎兵(ENFN)克莱姆·奥尔德森(Clem Alderson),则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了性能:他在发动机调速器中加入垫片,使转速上限从工厂设定的2800转/分钟提升至3200转/分钟,让威廉姆斯所在的105号艇及其他几艘艇的最高航速达到了30节(约55.6公里/小时)。此外,他还在艇体底部距艉部约四分之三的位置,加装了三角形楔形块——这样一来,当艇速达到12节时,会“跃出”水面进入滑行状态,航速可提升至25节。

麦克戴维特解释道:“奥尔德森的手艺精湛如外科医生,但无论你的PBR能开多快,都快不过子弹。30节的航速带来的安全感,其实是虚假的。”

Mark I型的其他故障与应对

Mark I型还存在其他问题:传动轴难以承受东南亚水域的恶劣环境;在搜查舢板与中式帆船时,玻璃纤维艇体容易受损。此外,艇体上的针孔裂缝与弹孔会导致漏水,海水渗入玻璃纤维层间的聚苯乙烯泡沫中,进一步降低航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艇吊离水面,在龙骨上钻四分之一英寸(约6.4毫米)的孔排水,之后再用玻璃纤维修补这些孔。

几乎所有PBR船员都会抱怨一个问题:必须频繁清理堵塞的喷水推进泵进水口。进水口的防护网带有锋利的刀片,能切碎大部分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但仍有少量植物碎片会进入推进系统,造成严重故障。若在高速航行时进水口突然堵塞,PBR会意外转向180度,这种情况被称为“飞旋180度”,有时会导致装备与船员被甩下艇。

为避免此类事故,艇长会根据河面上漂浮物的数量,要求船员在每次巡逻中清理一至两次进水口。水兵杰里·比里(Jere Beery)对这项“不愉快的任务”记忆犹新:“进水口在PBR的底部,我必须脱光衣服跳下水,钻到艇底去清理。”有时,进水口还会困住活蛇。罗伯特·P·福斯卡尔多(Robert P. Fuscaldo)中尉回忆道:“有些蛇会变得非常暴躁。我们曾尝试掀开泵的盖子,用扫帚柄把蛇推出去,但有时这招不管用,你只能钻到艇底把蛇拉出来,过程简直‘精彩’极了。”

PBR的实战表现与历史意义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考虑到采购过程的仓促,PBR的整体表现仍超出预期。正如美国海军舰船系统司令部(Naval Ship Systems Command)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PBR“并非按当时美国海军的标准建造”,也未经过“充分的测试与评估”。因此,它在投入实战后出现一些小故障并不奇怪,且大部分故障都在战区得到了快速解决。

曾服役于内河部队的作家汤姆·卡特勒(Tom Cutler),用更生动的语言评价道:“PBR诞生于紧急氛围中,在实战条件下接受检验,本可能成为一场灾难。但事实恰恰相反,它证明了自己是一款勇猛的小型作战艇,圆满完成了任务。”最重要的是,PBR证明了:在形势需要时,现成的民用技术完全可以改造为军用装备。

冷战海军中的“独特存在”:PBR的编制与船员生活

在冷战时期以“蓝水作战”(远海作战)为核心的美国海军中,PBR还在其他方面展现出独特性。当时埃塞克斯级航母(Essex-class)的平均船员人数超过2600人,而一艘PBR仅需4名船员:1名艇长、1名引擎兵、1名枪炮军士与1名水兵。最初,艇长由初级军官或高级士官担任;随着战争推进,部分一等、二等士官也获得了指挥PBR的机会——在美国海军的其他部队或舰船上,水兵从未被赋予如此大的职责。

每一名船员都接受过“跨岗位训练”,能胜任艇上所有角色;作战时,所有人都是炮手。对于习惯在大型舰船上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水兵而言,PBR“样样通”的工作模式让他们找回了“旧时水手”的感觉;而内河巡逻的危险性,也让许多人认为自己属于“精英群体”——这种身份的非正式象征,是他们制服中佩戴的黑色贝雷帽。

比里回忆道:“在一个人人都想置你于死地的国家里,乘坐31英尺的小艇执行任务,这种经历独一无二。你会真正感受到战友情谊的珍贵。”比里的非洲裔战友、水兵哈罗德·谢尔曼(Harold Sherman)多年后表示,在他整个海军生涯中,PBR服役经历是唯一一段未遭遇种族歧视的时光。

麦克戴维特认同PBR服役经历的独特性,但对其“精英地位”提出了不同看法:“很多人是被其他部队‘志愿’调配到内河作战部队的,我们和海军其他舰船的船员没什么不同。”

巡逻任务与生活细节

PBR的单次巡逻时长可达18小时,巡逻范围距离基地最远达35英里(约56.3公里)。饮食方面,水兵主要依靠在发动机歧管上加热的罐头口粮。为改善伙食,部分船员会购买煤油野营炉,用从当地人那里买来的海鲜与蔬菜做饭。但食用越南食物也存在风险——未清洗的食材上携带的细菌,很容易让水兵跑到艇艉排便。

512内河巡逻分队的二等信号兵(Signalman 2nd Class)罗德里克·戴维斯(Roderick Davis),将这种被称为“悬十”(hanging ten)的排便方式形容为“堪比奥运会项目”:“你得跨过艇艉板,脱下裤子,蹲在平坦的艉板上,一边抓稳一边‘解决问题’,最后还得单手抓牢、小心翼翼地擦拭,再回到艇内。这需要勇气、技巧与平衡感,动作结束时如果‘下艇’姿势漂亮,还能得高分。”对PBR水兵而言,“隐私”是战争中最先被牺牲的东西。

巡逻战术与交战规则

PBR通常以两艘为一个分队执行巡逻任务。白天巡逻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内河船只是否携带违禁品,并核查人员身份:一艘PBR会从斜向接近目标船只,确保所有武器都能瞄准目标,船员登船搜查;另一艘则在远处警戒掩护。所有搜查都需在河道中央进行,尽可能远离岸边。

21:00至次日06:00期间,巡逻分队主要执行夜间宵禁,有时会伏击越共(Viet Cong)的渡河行动。简而言之,“拦截”是116特遣部队(Task Force 116)的核心任务。1966年2月发布的“河道卫士”(Game Warden)行动命令规定:PBR不得与越南共和国海军(VNN)内河部队协同发起岸上攻击,也通常不允许在主要河流以外的水道与运河中巡逻。若遭遇岸上伏击,行动命令建议PBR迅速撤离,并明确指出:“内河巡逻艇的设计、武器配置与装甲防护,均无法像越南共和国海军的内河攻击艇(RAG craft)那样,在优势火力下坚守作战。”战术撤离后,可呼叫空袭或炮火支援打击目标。

1966年2月行动命令中最初的“交战规则”规定:PBR可拦截任何悬挂南越旗帜(或无旗帜)的船只,要求其出示身份证明或接受搜查。由于PBR没有时间搜查河面上的每一艘舢板与帆船,通常会随机选择检查目标。若目标舢板拒不服从停船命令,可鸣枪警告,但只有在舢板上人员先向PBR开火的情况下,才能直接攻击舢板。

制定该行动命令的参谋军官深知“河道卫士”任务的反叛乱本质,希望避免因过度使用武力疏远当地民众。然而,这种“保守的交战规则”往往使PBR船员在战斗中陷入明显劣势。正如胡克豪森所写:这些规则“让敌人得以自由选择交战的时间与地点”,并将“我们的火力优势……削弱到与越共不相上下的水平”。

船员的主动出击与风险平衡

由于厌倦了无休止的舢板与帆船搜查,部分PBR水兵会主动寻求战斗——要么设下夜间伏击,要么冒险驶入三角洲的小型河道与运河。531内河巡逻分队的一等信号兵切斯特·B·史密斯(Chester B. Smith)既是艇长也是巡逻军官,他明确表示偏爱夜间巡逻,因为宵禁赋予了更大权限:“日落后,我们在河上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只要看到移动目标,就能追击。虽然不一定能开枪,但可以追击,因为他们属于‘合法目标’。我们的思路是:只要让他们陷入可疑境地,他们就可能率先开枪;一旦他们开火,我们就能还击。没有什么能跑过我们,除非他们先有极大的距离优势。”

这种主动出击的战术有时会带来显著战果,但当部分巡逻军官过于冒进时,悲剧也随之发生。在宽阔河道上,PBR的机动性与火力使其难以被击中;但在狭窄运河或近岸区域,优势会迅速转向敌人。尽管部分水兵对116特遣部队的行动命令颇有微词,但该命令的核心目的在于“最小化风险”,同时“最大化内河巡逻在拦截渗透中的效能”。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