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八点,忻黑线刚刚苏醒,白树鸿已经发动了那辆大众车。副驾驶座上,母亲王爱连仔细清点着厚厚的资料袋——交通补贴申请表、稳岗就业台账、防返贫监测户档案……
早上八点,忻黑线刚刚苏醒,白树鸿已经发动了那辆大众车。副驾驶座上,母亲王爱连仔细清点着厚厚的资料袋——交通补贴申请表、稳岗就业台账、防返贫监测户档案……
这条起点位于忻州市,终点至兴县黑峪口的交通要道,每日有数千辆运煤卡车呼啸而过,如今也成为一对母子通往乡村振兴实践的特殊课堂。
驻村母亲的奔波与困境
作为兴县高家村镇冯家庄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王爱连2025年的夏天格外忙碌。这个位于高家村镇西南角的偏僻村落,距离镇中心虽只有十余公里,却因地处山沟、公交不通,每日通勤成了最大难题。
“最愁的是下午从村里返回时。”王爱连翻看着手机里密密麻麻的通勤记录,“有时候在路口等一个多小时也拦不到车,镇里的乡村振兴工作群又要求按点上传当日工作照,好几次因为上传不及时被通报。”
8月初,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大三学生白树鸿放假回乡,目睹了母亲每日辗转等车搭车的艰辛,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要用自己的驾驶技术,为母亲开辟一条畅通的驻村路。
虽然2023年考取了驾驶证,但除了在驾校训练场,白树鸿几乎没摸过方向盘,更没有实际道路驾驶经验。父亲购置的二手大众轿车大多时间停放在院子里,“学业忙”成了迟迟不敢上路的最佳理由。
转机发生在8月6日。那天王爱连因迟迟搭不到车,错过了接受在村在岗检查的时间节点。当晚,白树鸿悄悄联系了在企业工作的表哥王树军:“哥,能陪我练两天车吗?我想送我妈下乡。”
“新手司机”的成长速成课
忻黑线作为煤炭运输主干道,每日往来重型卡车超过2000辆,急弯、陡坡路段多达17处。表哥王树军坐在副驾上指导了三天后,白树鸿开始了独立驾驶的征程。“最初的日子充满忐忑,他还记得第一次独自驾驶时的情景:第一次独自在忻黑线上驾车,手心全是汗,时速不敢超过40公里。身后卡车鸣笛声吓得他后背发凉。”母亲王爱连回忆道,“我假装整理资料,其实一直在默默观察路况,比他还紧张。”
崎岖的山路成了最好的驾驶教练。二十多次往返后,白树鸿不仅熟练掌握了山区行车技巧,更开始深度参与驻村工作。他主动帮助驻村工作队整理扶贫档案,运用所学专业优化数据表格。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原本单纯的“护送任务”拓展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白树鸿设计的交通补贴公示模板,让村民能更直观地了解政策详情。
一起乘车、一路同行的驻村第一书记高崇德不无感慨地说:“小白不仅解决了我们工作队的交通难题,更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了工作效率。这种大学生返乡实践的模式值得推广。”
蜿蜒山道上的青春答卷
九月,白树鸿返回校园继续学业,但这段夏日长征的影响仍在延续.....
一个月的时间,白树鸿的行车里程表增加了1千多公里。每一条车辙都记录着特别的成长:从生涩到熟练的驾驶技术,从陌生到熟悉的乡村面貌,从旁观到参与的责任担当。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思想层面。“以前觉得乡村振兴是个宏大概念,现在明白了它就是一条条需要打通的公路、一份份需要完善的档案、一个个需要帮扶的村民。”白树鸿在行车日记中写道,“方向盘教会我的不仅是驾驶,更是对人生的掌控。”
王爱连的工作成效也显著提升:8月份的21天考勤全勤,资料报送及时率100%,她负责的交通补贴申报进度位列全镇第一。而比数据更重要的是,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成为母子之间最深刻的默契和理解。
“这比任何暑期实习都更有价值。”白树鸿看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山村说道,“我不仅学会了驾驶,更读懂了基层工作的艰辛。那些沥青路面上的车辙,和我妈电脑里的数据表格一样,都是乡村振兴最真实的印记。”
夜幕降临,大众车的灯光再次亮起在忻黑线上。明天,这条见证成长的山道还将继续延伸,连接着校园与田野、理想与现实,以及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并肩前行的母子二人。
山道蜿蜒,犹如乡村振兴的征程,虽曲折却始终向前。白树鸿和母亲的故事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参与基层建设的独特路径——它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成长;不是短暂的帮扶,而是深刻的融合。
车轮滚滚,驶过的是山路,留下的是足迹,通向的是未来。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这样的青春故事正在不断上演,共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记者 冯凯治 通 讯 员 高崇德)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