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末的风还带着梧桐叶的轻响,上海黄浦区淮海中路 550 号 HAI550 的 7 层,早已被自行车的齿轮声、骑友的谈笑声填满。9 月 27 日, 「轨迹之外,自行车运动的一万种可能」盐沙龙专场如期赴约 ,从竞技热血到钢架温度,从通勤日常到审美碰撞,再到嘉宾们线
夏末的风还带着梧桐叶的轻响,上海黄浦区淮海中路 550 号 HAI550 的 7 层,早已被自行车的齿轮声、骑友的谈笑声填满。9 月 27 日, 「轨迹之外,自行车运动的一万种可能」盐沙龙专场如期赴约 ,从竞技热血到钢架温度,从通勤日常到审美碰撞,再到嘉宾们线上线下同步的「热爱传递」,2 小时的沙龙把「自行车骑行不止是运动,更是生活态度」的初心,筑成了骑友们心中难忘的记忆。
01 活动开场
追风的人,答案都在路上。事实上,这并非盐沙龙首次聚焦「运动的可能性」。早在今年 3 月,知乎盐沙龙便在北京门头沟胡同山野成功举办「轨迹之外,户外运动的一万种可能」主题沙龙,也正是那一次的灵感碰撞,为本次自行车骑行主题系列活动埋下了重要伏笔。
本次盐沙龙以「轨迹之外,自行车运动的一万种可能」为主题,与资深车友及行业人士共同探讨自行车运动的多元玩法与文化纵深。
02 嘉宾分享
本次嘉宾分享环节特别请到 CLUB100、Rapha 骑行领队、业余铁三运动员 @秋千 和独立钢架技师、设计师 @导演的钢架工作室 两位不同风格的嘉宾,分别从竞技体验与钢架自行车的探索两个方向展开精彩分享。
「有些人没有骑自行车可能也愿意投入自行车行业,虽然会担心「会不会容易摔倒」,但还是有很多人会选择竞技。」秋千以「为什么竞技类自行车运动有如此大的魅力」为题,带来了充满个人体验的真诚分享。
「有些时候一些路程开得太快,走路又太慢,所以自行车是刚刚好的。」
活动现场,一组特别的骑行时的照片让她回忆起了与先生两人在台湾环岛骑行的经历。同时,这段经历也引发了她新的思考,骑行是为了竞速还是为了什么?其实,骑行同样具有社交属性,参加不同社群活动还可以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至此骑行不只是简单的运动,更是一种适合当代人交友的完美社交媒介。
紧接着 @导演的钢架工作室 登场,将大家的视线引向了另一个截然不同却又彼此相通的「世界」。他以「为什么在碳纤维自行车如此普及的今天,我们要选择骑一台钢架车?」为题,分享了他与钢架车二十多年的故事。
如今,他在北京拥有一个小工作室,虽然空间有限,却装满了对钢架车的热爱。他从三个维度阐述了 钢架车 的独特魅力: 种类丰富、可玩性高、骑行路感优秀 ,这也是相比碳纤维车他更爱钢架车的原因。在可玩性方面,导演还展示了为车友小武改装的微刹座增加功能、将碳纤维与钢架结合的不锈钢货架等创新设计。
最后,他展示了国内钢架自行车匠人的作品,包括深圳咖啡因工作室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天津海涛设计的无立管独特造型 FERR 车架,彰显了国内钢架车文化的发展。
03 圆桌环节
分享结束后,在 CiRENS 自行车店店长、 Cargo Bike 推广人、万能自行车工作室创始人 @程小虎 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台上台下各抒己见、热闹非凡的现场讨论。自行车包品牌 CYCLOFOWL 创始人 @小武 也受邀再次参与本场盐沙龙,并与自行车社群 ChillRide 主理人 @不黑的小黑黑 、骑行服品牌 bcmng 平面设计师 @带鱼 以及秋千、 @导演的钢架工作室 和现场观众一起探讨:
· 现代社会都在强调快,我们为什么要骑车慢下来?
@不黑的小黑黑: 在追求速度的快节奏社会中,「慢下来」的真正意义在于夯实基础、共同成长。正如早期在华的外国骑行爱好者们无私的陪伴新手,共同推动国内骑行文化。
· 在共享单车如此便捷的当下,我们为何还需要一辆通勤车?
@小武: 通勤车和共享单车是互补的,共享单车是结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通勤车是可以去很远地方旅行的东西,也与你生活很贴近的一个媒介。
· 如今流行的「Blue Lug 风」是否是一种审美匮乏和审美疲劳?
@带鱼: 这并非审美疲劳,而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借鉴,而且「Blue Lug」作为世界级标杆的车店,对它进行一些模仿和学习是整个钢架品牌发展的必然。唯有先学习融合,才能最终孕育出独具一格的本土文化。
整场讨论无论是将自行车视为通勤工具、爱好收藏,还是社交载体或交流平台,每一位分享者都在诠释:骑行的终极意义在于它所能带来的连接、快乐与无限可能。
04 自行车骑友会发电的 100 种姿势
活动不止在现场「热辣滚烫」,嘉宾们还把 Re-Cycle 自行车骑友会的「能量」搬进了活动页——镜头里的钢架纹路、文字里的热血共鸣、视频里的笑声互动……每一篇内容都是骑友 「发电」 的独特姿势—— 有人为热爱分享,有人为同好热闹,有人为实用解惑。这大概就是「发电」的意义:把一场活动的快乐,变成更多人对骑行的期待。
这场盐沙龙没有「统一答案」,却达成了最珍贵的共鸣—— 自行车骑行从来都不是区分车型或配件,而是 「每一种选择都值得被看见」 。从「寻找生活另一种可能」到「找到同频的骑友」。 轨迹之外,不止是骑行的路线,更是我们对生活的多元想象。
今天的盐沙龙活动结束了,但我们的骑行故事还在继续!感谢大家对此次「轨迹之外,自行车运动的一万种可能」盐沙龙专场的热情参与和支持,也再次感谢所有活动嘉宾为大家带来的精彩分享。期待下次再见!
来源:知趣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