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与创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09:03 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退休人员群体日益庞大,他们不再是隐于市井的沉默存在,而是构成基层社会治理图景的重要拼图。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做好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乎这一群体的精神归属与晚年幸福,更关系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时代正能量的广泛传播。这项工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退休人员群体日益庞大,他们不再是隐于市井的沉默存在,而是构成基层社会治理图景的重要拼图。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做好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乎这一群体的精神归属与晚年幸福,更关系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时代正能量的广泛传播。这项工作绝非简单的“说教”或“管理”,而是一项需要精准滴灌、温暖陪伴的细腻工程。

退休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带来的不仅是职业身份的转换,更是生活节奏、社交圈子乃至自我价值的重构。许多退休人员会经历一段时期的“适应性危机”,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或边缘化焦虑。他们的思想关切因而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既关注国家大事,又纠结于生活琐碎;既渴望社会认可,又易受负面情绪侵扰;既有丰富经验可资借鉴,又可能因信息滞后而产生认知偏差。与此同时,他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多元——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需求,上升至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高层次追求。传统“一刀切”、“我说你听”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面对这样一个经历丰富、需求多样且拥有大量闲暇时间的群体时,已然力不从心,亟需一场从理念到方法的深刻变革。

做好新时代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工作,首在“精准”,重在“融入”,贵在“暖心”。它要求我们摆脱过去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转向精耕细作的滴灌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如盐化水般融入退休人员的生活日常与情感深处。

精准把握需求,实现从“泛化漫灌”到“按需滴灌”的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若想入脑入心,必先知人知心。应建立健全退休人员信息档案和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定期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圈、社交圈,倾听其心声,了解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思想动态。是医保报销的疑虑,还是隔代教育的困惑?是对社会变化的隔膜,还是对网络时代的不适?只有精准把脉,方能对症下药,使工作靶向明确、内容接地气。

创新平台载体,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升华。 退休人员非被动接受的对象,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主体。应着力打造一批吸引力强、参与度高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一方面,要用好线下实体平台,如优化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年活动站、老年大学的功能,开设时政讲座、兴趣班、读书会,将政策解读与养生保健、智能技术应用、艺术鉴赏等结合,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拓展线上虚拟空间,针对退休人员日益增长的“触网”需求,搭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微信公众号、网络学习平台,制作推送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微党课”“微解读”,鼓励他们在家族群、朋友群中传播正能量,化身网络空间的“银发清流”。

强化人文关怀,实现从“理论说教”到“情感共鸣”的跨越。 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讲道理,更要有温度。要善于将“大道理”转化为退休人员听得懂、听得进的“家常话”,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更要注重解决实际困难,将思想引导与排忧解难相结合。例如,协同社区、志愿者组织,为高龄、独居、失能退休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搭建“银发人才”平台,组织有专长的退休人员参与社区治理、技术咨询、关心下一代等工作,让他们在奉献中重拾价值感。当退休人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时,思想的认同便会油然而生。

健全长效机制,实现从“零敲碎打”到“常态长效”的巩固。 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非一时一事之功,需要制度保障和持续投入。要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退休人员党支部班子,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各类活动常态化开展。还要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政治理论又懂老年心理、既有热情又有方法的专兼职工作者,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多方联动的强大合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广大退休人员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曾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凝聚人心、温暖社会、传承时代的系统工程。唯有以尊重为前提,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关怀为底色,在“精准滴灌”上下真功夫,在“温暖桑榆”上用真心真情,才能引导广大退休人员保持老骥伏枥的健康心态,继续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持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者,让他们在人生的金色年华里,依然能够绽放出绚烂的霞光,成为新时代画卷中一抹温暖而坚定的色彩。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