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像根针似的扎进我心里。环顾四周你会发现,那些天天被爹妈催婚的年轻人,反而最抗拒婚姻。
结婚对不起自己,不结婚对不起父母,人生怎么选择都会有遗憾。
微博上有一个高赞回答:结婚面临的问题:房子、车子、彩礼、吵架、家婆不和、学区房、工作、带娃、辅导、消费降级、养老、二胎、出轨、离婚。
谈恋爱面临的问题:Ta爱不爱我、会不会出轨、对方是不是渣男渣女、约会消费、送收礼物。
不结婚面临的问题:一会吃啥呢?
有没有发现一个真相:现在年轻人不结婚,大都是他们父母的原因。
前几天和发小喝酒,他突然来了句:"你信不信,我妈越催我结婚,我越不想结。"
这句话像根针似的扎进我心里。环顾四周你会发现,那些天天被爹妈催婚的年轻人,反而最抗拒婚姻。
这不是年轻人任性,而是他们正在用不结婚的方式,无声地对抗着原生家庭带来的"婚姻后遗症"。
01、"催婚"催出的逆反心理:越催越像在卖滞销货
"你都28了还不找对象?隔壁老王孙子都上幼儿园了!"这种话术堪比菜市场甩卖大白菜。
我表姐被催得最狠那年,硬生生把相亲对象微信名备注成"第37号男嘉宾"。
后来她跟我说:"每次约会都像在完成KPI,生怕我妈在家族群里发'今日相亲有没有成功的播报。"
更魔幻的是,现在连00后都被列入了催婚预备役,95后直接被称为"大龄剩斗士"。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作:"超限效应",就是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反而会引起逆反心理。
就像你妈天天在你耳边念叨"多喝热水",最后你宁可渴死都不想碰水杯。
现在年轻人不是不相信爱情,而是受不了这种把婚姻当任务完成的压迫感。
02、父母婚姻的"活体劝退教材"
我同事小张有句名言:"我家就是婚姻劝退示范基地。"
他爸常年把"要不是为了你早离婚了"挂嘴边,妈妈天天抱怨"当年真是瞎了眼"。
这种婚姻样板戏看多了,小张现在看见情侣吵架就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总觉得婚姻就是互相折磨的合法执照。
更可怕的是那些控制狂父母。朋友莉莉带男友回家,她妈当场掏出笔记本:"小伙子,我们先核对下你的条件:本地户口打钩,985硕士打钩,年薪30万打钩..."活像HR面试现场。
现在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是怕重复父母那种充满算计、攀比、控制的畸形婚姻模式。
03、"扶弟魔"父母制造的婚姻壁垒
前阵子有个热搜特别扎心:女方父母要求男方出88万彩礼给弟弟买房。
评论区清一色"这样的家庭谁敢娶?"这种把女儿当提款机的父母,生生给孩子婚姻路上埋地雷。
更普遍的是"啃小族"父母,理直气壮要求子女工资上交,干涉小家庭财政,把新人的婚房变成家族办公室。
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男生月薪两万却连双球鞋都买不起,因为要替父母还房贷、供妹妹留学、给爷爷奶奶请护工。
这样的经济压力下,谈恋爱都像在搞众筹,更别提结婚了。
04、错位的期待:你要找的不是对象,是超人
父母那个年代的人重视结婚,要传宗接代,现在的人更注重现实,注重当下的生活质量。
表面上看起来不想结婚,实际上是坚持爱情。
如果年轻人看到父母结了婚,过得很幸福,他们当然愿意向父辈那样生活,但是事实上,却没有多少这样的例子。
"对方必须公务员、身高180、父母有退休金、本地三套房..."这种招聘启事式择偶标准,让多少姻缘胎死腹中。
亲戚家姐姐相亲17次失败,只因她妈坚持要找个"像电视剧里那样的完美女婿"。
最讽刺的是,挑刺最狠的父母,往往自己婚姻一地鸡毛。
这种代际认知错位特别荒诞:50后父母自己当年结婚就凑合着过,现在却要求子女必须找到"六边形战士"。
就像自己考试勉强及格的人,非要逼孩子考清华北大。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小王子》里那句话:"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父母们似乎忘记了,他们年轻时也讨厌被安排的人生。
与其天天催婚,不如先给孩子示范什么是健康的婚姻;与其列条件清单,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与其担心"剩下来",不如放手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剧本。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抗拒婚姻,而是害怕重复父母的婚姻悲剧。
当父母们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当原生家庭的阴影逐渐消散,或许我们会发现:那些喊着"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年轻人,其实比谁都渴望真正的爱情。
感谢你的阅读!我是辉叔叔。
讨论话题:你觉得年轻人不结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欢迎评论区留言。
来源:我是辉叔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