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海医最耀眼的星

B站影视 2024-12-06 23:50 2

摘要:冬日海口,微风徐徐,暖阳和煦。12月5日下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在海南医科大学筱海国际教育大楼立言厅作题为“回忆科学历史 缅怀科学前辈 弘扬科学精神”的专题报告,为期三天的海医再出

冬日海口,微风徐徐,暖阳和煦。12月5日下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在海南医科大学筱海国际教育大楼立言厅作题为“回忆科学历史 缅怀科学前辈 弘扬科学精神”的专题报告,为期三天的海医再出发·高质量发展大会就此拉开序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师生代表等300余人参加报告会。校长陈国强主持会议。

开讲之前,王志珍院士热情洋溢地预祝此次海医再出发·高质量发展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她相信在陈国强校长的带领下,海医一定能够再出发,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

王院士以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科研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攻坚克难、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科研故事为切入点,向师生们娓娓道来邹承鲁、王应睐等老一辈科学家们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王院士指出,邹承鲁老先生是一名坚定的爱国者,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从年轻时就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祖国的命运。在抗战期间,他弃笔从戎,远赴印度参加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置生死于度外,开着重型卡车奔驰在抗日运输战线上。新中国成立后,邹承鲁先生在剑桥学成后立即归国,将曾经英勇的抗日经历藏于身后,把全部智慧和精力都献给新中国科学事业。邹承鲁先生毕生追求真理,不畏暗箭和流言,不计个人得失,始终以一位科学家的赤诚、使命和责任,为新中国生物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院士还谈到,相比曾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外国学者,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实际上在蛋白质折叠问题研究领域远远领先。研究蛋白质折叠问题的起始点和基础是蛋白质变性,而国际上被公认的第一个蛋白质变性理论是中国科学家吴宪提出的。正是有像吴宪先生、邹承鲁先生这样的科学前辈不懈奋斗,新中国的科学事业才能快速起步、不断进步。讲座结束时,王院士还勉励在场的女同学要好好学习,争取未来撑起半边天。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后,王院士特意留出时间与在场师生交流,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向王志珍院士提问。“Alpha Fold人工智能程序的发展是否意味着生物化学家的工作不再重要?”“古生物的蛋白质,如猛犸象的蛋白质是否能够合成?”“作为一名医学生,在未来未知的学术道路上该如何坚持?”“为何当初老一辈科学家会选择合成牛的胰岛素?”......王志珍院士谦虚地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她勉励同学们,作为医学生,要保持对科学浓厚的兴趣,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还要静心提升修养,即使未来不走学术道路,也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比如做一个有温度的、仁爱的医务工作者。

她表示,得益于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她有幸赴德国留学,这让她深刻地意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与祖国和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她希望同学们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投身到新时代强国建设中去。王院士还饶有趣味地回应了同学们提出的“鞋底掉渣”的趣闻,她表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确实全部身心都在研究上,很少讲究个人吃穿……。

在场师生被王院士的和蔼、简单、质朴深深感动,数次报以长久热烈的掌声。看到师生们的热情不减,王院士一再主动延长时间与师生交流。最后,陈国强校长考虑到王院士年事已高,不得不打断同学们热情的提问。

校长陈国强总结道:“王志珍院士的报告让在座的师生都深受触动,她通过回顾老一辈科学家投身科学的故事,向大家传递了爱国精神,告诉我们要与国家、时代共命运、共奋斗,尤其是要在自贸港建设中展现海医学子的担当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中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不问成败,弘扬了奉献精神;整场报告,她都在讲述她的老师邹承鲁先生、吴宪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科研报国的故事,丝毫不提自己,彰显了育人精神;在如此高龄还不顾劳累,讲座之后,她还专门留出时间与同学们交流,只为给同学们带来心灵的洗涤,体现了教育精神。”他希望,海医师生要从王院士的报告中、从王院士的为人中有所感悟并化作前行的力量,夯实底气、增加志气、拥抱勇气,积极投身学校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去,一起破天荒。

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许多同学只能站着聆听,5万余人次在线观看直播。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涌到前台和王志珍奶奶合影留念,报告厅变成了大型追星现场。

来源:自贸港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