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现在出门,不管天南海北,一张嘴说普通话,基本都能顺畅交流。可要是穿越回古代,那可就抓瞎了。古代没有普通话,不同地方的人凑一块儿,那交流场面,简直比鸡同鸭讲还热闹,他们到底咋整的呢?今天咱就来说说这个事儿。
咱们现在出门,不管天南海北,一张嘴说普通话,基本都能顺畅交流。可要是穿越回古代,那可就抓瞎了。古代没有普通话,不同地方的人凑一块儿,那交流场面,简直比鸡同鸭讲还热闹,他们到底咋整的呢?今天咱就来说说这个事儿。
在古代,官话那可是相当重要,就相当于现在官方场合里的普通话,这官话一般是根据都城所在地的方言演变来的。比如说,唐朝定都长安,那长安话就成了当时的官话,
朝廷里的大臣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广东的、福建的、四川的,啥地方的人都有。
可到了朝廷上,大家都得说长安官话,不然皇帝都听不懂你说啥,那还咋议政啊?就像现在开会,大家都得说普通话,不然你说方言,我说外语,这会还咋开?
不过,这官话也不是谁都能说好的。有些地方的大臣,一口方言味儿特别重的官话,一张嘴就让人想笑。就像现在有些朋友说普通话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别人听着费劲,自己说着也累,但没办法啊,为了在朝廷上混,只能硬着头皮学,使劲儿改。
在民间,那方言可就是主角了。不同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方言,那差别可大了去了。就像广东话、四川话、东北话,这几种方言放一块儿,完全就是三种不同的语言。在广东的集市上,卖家和买家都操着一口粤语,砍价还价,热热闹闹。外地人要是听不懂,就只能干瞪眼,一脸懵圈。
而且啊,方言这东西还特别有地域特色。比如说东北话,那语气、那用词,一听就知道是东北人。东北人热情豪爽,说话也直来直去,一张嘴就是“咋地啦”“干啥呢”,特别有感染力。四川话呢,幽默风趣,什么“巴适得板”“要得”,听着就让人觉得开心。不同地方的人,用方言交流,就像在说只有自己人能懂的“暗号”,亲切又有趣。
要是遇到跨地域的大事儿,比如两国之间交流,或者不同民族之间打交道,那翻译可就派上大用场了。在古代,朝廷会专门养一些翻译官,这些人精通多种语言和方言,就像现在的翻译软件一样厉害。
比如说,唐朝的时候,和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外国都有往来。唐朝的使者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或者外国使者到了唐朝,都得靠翻译官来沟通。翻译官得把双方的话准确地翻译过来,不能有差错,不然就可能引起误会,甚至引发战争。就像现在国际会议上,翻译官们坐在那儿,耳朵听着,嘴里说着,一刻都不敢松懈,就怕把意思翻错了。
除了上面这些,文字在古代交流中也起到了超级重要的作用。不管你是哪里人,说的啥方言,只要你会写字,那就能通过文字来交流。比如说,两个不同地方的书生,虽然他们说话互相听不懂,但是可以通过写信来交流学问、探讨人生。
而且,古代的诗词歌赋、文章典籍,都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作品跨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不同地方的人都能了解到彼此的文化和思想。就像李白的诗,不管你是江南水乡的人,还是西北大漠的人,都能通过文字感受到他诗歌里的豪情壮志和浪漫情怀。
总之,古代没有普通话,不同地方的人交流起来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办法,还是能顺利沟通的。官话、方言、翻译和文字,就像四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古代人交流的大门。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古代人的交流也挺有意思的?
来源:侃到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