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4日,伊朗最高领袖顾问阿里·沙姆哈尼通过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释放出一个震撼国际社会的信号:伊朗愿意以永不制造核武器、销毁高浓缩铀库存、接受国际核查为条件,换取美国解除所有经济制裁。美伊四十年来长期角力以及二十多年核谈判拉锯的结果,再次迎来
2025年5月14日,伊朗最高领袖顾问阿里·沙姆哈尼通过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释放出一个震撼国际社会的信号:伊朗愿意以永不制造核武器、销毁高浓缩铀库存、接受国际核查为条件,换取美国解除所有经济制裁。美伊四十年来长期角力以及二十多年核谈判拉锯的结果,再次迎来曙光。
回顾伊朗核武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部在民族尊严与生存压力之间反复挣扎的史诗。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为巴列维王朝提供核技术,然而在伊斯兰革命后,这些技术却被视为“西方毒化的象征”。两伊战争中,萨达姆的轰炸机摧毁了布什尔核电站,这也让伊朗人坚定了发展自主核能力的决心。2009年,内贾德在联合国讲台上坚定地表示“伊朗绝不会在核权利上退让一毫米”,那时的伊朗以铀浓缩离心机的运转声,对抗着国际社会不断加码的制裁。
但最坚定的立场,无可回避的遇上了最脆弱的时刻。2013年鲁哈尼就任总统时,伊朗经济陷入困境,外汇储备大幅减少,货币里亚尔贬值300%,超市里物资供应都成了难题。在这种情况下签署的伊核协议,与其说是在技术上做出妥协,不如说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可是,2018年特朗普单方面撕毁协议,将制裁力度提升到极致,伊朗原油出口量骤减至每日10万桶,还不到制裁前的十分之一。到了2024年,这种“掐脖子”封锁达到顶峰,连伊朗的传统盟友都开始减少与德黑兰的贸易往来。
沙姆哈尼这次看似“示弱”的表态,实际上是精心策划的地缘政治策略。如今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力量,因为也门问题和乌克兰危机而被分散;与此同时,中国促成沙特 - 伊朗和解,重塑了地区格局。德黑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战略机遇窗口。承诺销毁高浓缩铀库存,既是对国际社会关切的回应,也是为解除制裁设定了一个可验证的前提;而接受国际核查这一让步,表面上是妥协,实际上是想通过将核设施透明化,来换取一定的安全保障。这是一种极为高明的以退为进的策略。
不过,事情还有另一面,美伊之间存在着难以化解的结构性矛盾。即使伊朗释放出善意,伊朗外长阿拉格齐仍然强调“铀浓缩没有妥协余地”,这种看似矛盾的立场,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保留民用核能力,既能维持技术储备,也能作为未来谈判的筹码。就像日本维持“核门槛”状态,保持战略模糊性一样,德黑兰显然也在借鉴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生存策略。而美国要求彻底拆除纳坦兹等关键核设施,这很可能会触动伊朗人的底线,因为这些设施不仅是技术资产,更是伊朗民族尊严的象征。
最具戏剧性的因素,还莫属特朗普本人。这位曾经威胁要将伊朗文化遗址“从地图上抹去”的总统,如今收到了对手递来的外交缓和机会。然而,华盛顿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国会中的鹰派势力以及以色列的游说集团,都在对政府决策施加巨大压力。就像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时,有美国记者预言的那样:“达成协议只是困难的开始”。即使沙姆哈尼打开了对话的大门,后续在技术谈判中,双方必然会在浓缩铀丰度、核查频次、制裁解除顺序等细节上反复较量。
德黑兰的决策者们清楚地知道,他们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选择全面放弃核武器,或许能让国家得到喘息的机会,但也意味着放弃了经营多年的战略威慑力量;坚持核模糊政策,虽然可以保留底牌,但国家可能会继续在制裁的困境中艰难前行。
如果美国能够以务实的态度回应,波斯湾或许能迎来久违的和平;但要是华盛顿仍然执着于“极限施压”的老一套,沙姆哈尼的“和平承诺”随时可能变成哈梅内伊警告的“被迫拥核”。毕竟在这个地缘政治敏感的地区,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国家利益。
来源:厉害了俺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