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江苏61岁爷爷用菊花泡茶,来治疗高血脂,结果或让人意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7:46 1

摘要:那个清晨,一位住在江苏的六十一岁老人起床后,把几朵菊花放进他常用的紫砂壶里,倒上热水慢慢泡着。他一直觉得血脂偏高,不想天天吃药,就想着靠菊花泡茶这个“自然法子”来调理。

那个清晨,一位住在江苏的六十一岁老人起床后,把几朵菊花放进他常用的紫砂壶里,倒上热水慢慢泡着。他一直觉得血脂偏高,不想天天吃药,就想着靠菊花泡茶这个“自然法子”来调理。

妻子看他天天喝茶,却没见什么明显改善,但老人坚信总有一天能见效。

殊不知几个月后,老人突然头晕、乏力,到医院一检查,胆固醇、甘油三脂虽然没大幅下降,但肝、肾指标却被检出异常。

最终,在全面检查后发现,他还有肝脂肪变、肾功能受损等问题。这个故事并非孤例。

最近在江苏、浙江等地有类似案例被报道:老人依赖单一草本泡茶、自行调理高血脂,结果耽误正规治疗,健康反而被累垮。

许多家庭后来后悔:“要是早点劝他正规治疗就好了。”

很多人会想,菊花茶不就是清热解毒、降火么?怎么会把病拖成这样?

事实上,许多草本饮品确有保健作用,但它们绝不是替代正规治疗的“灵丹妙药”。

尤其对于像高血脂这样与代谢、肝肾功能密切相关的症状,仅靠菊花这种单一草本,一旦基础器官有隐患,很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副作用或掩盖真问题。

首先要讲的是,高血脂的治疗不是喝茶就能搞定的。

高血脂本质上是体内脂质代谢失衡问题,涉及肝脏合成、脂蛋白代谢、胰腺调节、肾脏排泄等多器官协作。

单靠一种草本抵抗复杂的代谢失衡,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许多循证医学资料都指出,高血脂患者若无并发症,应首先通过饮食控制(低脂、低饱和脂肪酸饮食)、运动疗法、药物干预(如他汀类降脂药)来控制血脂指标。

仅靠民间偏方,很可能达不到标准指标控制,反而因为拖延正规治疗而让病情进一步恶化。

其次,菊花茶虽常用于清热、平肝、辅助降压等方向,但其作用相对温和,不具备强效降脂功能。

部分研究表明,在动物模型中,某些菊花提取物可能对血脂有微弱调节作用,但在人类大规模临床研究中,其单独使用的降脂效果并不显著。

更重要的是,菊花茶如果长期大量饮用,有可能对肝脏产生额外负担。

老人在使用菊花泡茶时,大量绿茶或菊花提取物可能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等成分,这些物质需要肝脏代谢,有基础肝功能受损者可能更容易受到影响。

再者,在那个案子里,老人长期依靠泡茶、自以为“自然调理”而不重视定期监测脂质、肝功能、肾功能。

这种行为隐患极大。

很多高血脂患者最怕的是并发症: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肝脂肪变性、肾小动脉硬化等。

如果长期不做血脂、肝功、肾功能监测,当指标悄悄升高、肝肾受损时还毫不知情,等出现症状就已经是中晚期。

健康体检和指标监测是把风险扼杀在萌芽期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有些老人把“喝淡茶”“喝草本”作为心理安慰剂,一旦觉得不舒服,就继续加量或者换更浓的配方,而不去就医。

这种自我调整非常危险。

草本物质并非无害,成分复杂,可能与他汀类药物、降压药、降糖药有相互作用,甚至产生肝酶诱导、肾毒性或其他不良反应。

那位老人后来在报告中被发现肝酶偏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很可能就是茶中成分与他正在服用的某些药物发生代谢冲突的结果。

在流行病学层面,高血脂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相当高。

有资料指出,中国30岁以上成人中,高血脂患病率可能在 20%—40% 之间。

多数人是无症状,直到体检才发现。

很多人像那位老人一样,有症状也不重视,或者想靠保健品、草本饮品“抑制”就好。

其实很多国际与国内指南都明确指出,高血脂属于心血管危险因素,需要在长期、稳定、可控范围内治疗,不能依赖未充分证据的“偏方”或“保健茶饮”。

在笔者看来,这类事件最令人痛心的是,家属后悔“早点干预”、老人自己固执拒绝正规治疗的纠结。

很多时刻,医生并非说得很“威吓”,而是反复解释、建议做检查、用标准药物、配合生活方式调整。

但因为老人坚信草本法则、怕化学药物副作用、或觉得自己身体“还行”,始终不愿接受正规方案。

等到病情走到一定阶段,才追悔莫及。

事实上,现代医学已经把很多心脑血管与代谢类疾病的治疗手段降到较小副作用、较好耐受性的水平。

比如他汀类、贝特类药物、降脂新药等,在多数病人中是可以安全使用的。

如果把这些可靠方案与草本辅助结合,而不是完全替代,很多人可能不会出现那样令人悲痛的结果。

总而言之,那位江苏老人用菊花泡茶来治疗高血脂,初衷可能是希望减少化学用药带来的副作用,或追求一种“自然”健康方式。

然而自然方式不能代替科学治疗。

草本可能作为辅助方式可以考虑,但绝不能作为主要、唯一方式。

尤其有中老年、有慢性病背景的人,更需要在医师指导下定期监测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不要等到指标失控、器官受损时才懊悔。

饮品只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食品只是保健的辅助手段,真正能拯救健康的,是医学知识、更新技术与生活习惯共同作用。

最后一句提醒:本文内容属于健康科普、经验总结性质,不具备个体诊疗权威。

若有高血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问题等症状或指标异常,请务必尽快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接受专业医生和营养师的评估与管理。

科学治疗、定期监测、理性辅助,才能让健康真正稳住。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

“Epidemiology and burden of hyperlipidemia: A global perspective”综述

“Herbal supplements and liver toxicity: incidence and mechanisms” 研究文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