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都碰过这种糟心事:团队里全是清北复交的高材生,做项目却屡屡延期,反而几个普通同事搭伙,没怎么费劲就拿下了大客户,这事真不是运气问题。
不少人都碰过这种糟心事:团队里全是清北复交的高材生,做项目却屡屡延期,反而几个普通同事搭伙,没怎么费劲就拿下了大客户,这事真不是运气问题。
八天超级黄金周里,不少公司都在冲刺季度目标,团队战斗力的差距一下就显出来了,有人忙到熬夜改方案还出错,有人轻轻松松就出成果。
MIT媒体实验室的研究早就揭开了谜底:团队能不能成,跟成员智商高低没太大关系,关键看三个藏在日常里的细节。
2010年《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追踪了669人组成的多个团队后发现,决定团队表现的是“群体智力”,这东西跟成员平均智商的关联度只有0.18,比抛硬币的概率高不了多少。
职场人最头疼的可能是“无效开会”:领导一个人讲一小时,其他人低头玩手机,散会后大家还不知道要干嘛,这恰恰踩中了群体智慧的“雷区”。
MIT那项研究算出个关键数据:团队交流集中程度和表现的相关系数是-0.41,这意思很直白,交流越围着某个人转,团队越笨。
反过来,要是新人的意见能被听见,少数派的想法能被讨论,团队的解决问题能力会明显提升。
网游《EVEOnline》的玩家团队就是个例子,这个曾登上Nature子刊封面的游戏里,胜率高的团队从没有“绝对核心”连新手提出的资源点建议都能被纳入决策。
有公司试过这么改:把“领导主讲”的会议改成“轮流发言”,要求每个人必须提一条不同意见。
结果不到一个月,项目返工率降了30%,原来之前没人敢说的“方案漏洞”,其实不少人早就发现了,只是没机会开口。
常有人说“女生多的团队配合好”,这话不全对,但有道理,研究发现团队里女性比例会影响表现,但不是越多越好,核心是女性通常更擅长“心智敏感”,也就是能读懂别人的想法。
这个能力对团队太重要了,它和群体智力的相关系数有0.26,比成员平均智商的影响大多了。
职场里常见这种情况:技术大神做的方案很完美,却没人愿意执行,因为他根本没考虑到一线同事的操作难度。
这就是典型的“智商高但心智敏感低”,就像《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再聪明也跟团队合不来。
有个做电商的团队试过调整结构,把纯技术岗和纯运营岗按比例搭配,要求每次提需求都得说“对方可能需要什么支持”。
调整后,跨部门协作的矛盾少了一半,上新速度也快了不少,说白了,不是女生多有用,是“会换位思考”有用。
经济下行的时候,不少公司会陷入“公地悲剧”:各部门都抢资源做新项目,最后钱花光了,没一个做成的,就像草原上的牧民都拼命养羊,最后草场全退化了。
今年3月《NatureCommunication》上的论文给出了解决办法:团队里得同时有两种人,一种是高智商的“资源分析师”,能算清资源供需规律,另一种是高同理心的“协调者”,能平衡各方面需求。
更关键的是,资源减少的时候,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有家互联网公司就吃过亏,去年三个部门同时做直播业务,都要预算、抢流量,最后没一个做出规模,后来公司调整,让数据岗的人算“最优资源分配比例”,再让HRBP协调各部门目标。
今年只集中资源做一个方向,反而实现了盈利,这就是“智商+同理心“的组合效应。
不用看KPI,日常相处的细节就藏着答案,符合这三点的团队,大概率能成事:
开会的时候,是不是新人也敢开口,没人随便打断别人说话,要是永远只有领导或几个老员工发言,那肯定有问题。
有人会主动问“你觉得这样行不行”不是走个形式,是真的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调整想法,这就是心智敏感的表现。
团队目标说得清、能落地,不是喊“我们要做大做强”的空口号,而是能拆成“每天做什么、谁来做、做到什么程度”,这说明交流没偏差。
游戏里的团队也一样,王者荣耀里胜率高的队伍,很少是五个“输出位”凑一起,反而都是“坦克+输出+辅助”搭配合理,还会互相提醒“小心埋伏”,这跟职场团队的逻辑完全一样。
未来的团队里可能会有AI加入,它们能搞定“智商活’,但“听人说话、换位思考”这些事儿还得靠人。
OpenAI做过个实验,让100个智能体在游戏里进化,最后它们不是互相攻击,而是主动结盟合作。这说明连机器都知道,“组队”比“单打独斗”厉害。
你所在的团队符合这几个信号吗?
来源:科技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