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穆斯林,咱们心里蹦出来的,多是卖烤串的大叔,或者穿艳丽民族服饰跳舞的姑娘。顶多有点忌口,不吃猪肉。
提起穆斯林,咱们心里蹦出来的,多是卖烤串的大叔,或者穿艳丽民族服饰跳舞的姑娘。顶多有点忌口,不吃猪肉。
可在欧洲,在美国,提到穆斯林,眉头是皱的,神经是绷的。欧洲穆斯林人口超五百万,冲突不断,社会紧张感年年高涨。
奇怪的是,中国有两千万穆斯林人口,民族宗教政策从未松动,社会照样和和气气。
中国人,怎么就能做到?
答案藏在骨子里:把神当工具使,信仰靠自家利益安排,文化自信撑起底气。
这一套,放眼全球,也是独一份。
1997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首份宗教政策白皮书,标题很长,态度却明确:《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
开宗明义,八个字:“尊重,保护,依法,管理。”没有宗教国家的神权至上,也没有一刀切的粗暴清除。宗教要服从法律,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是写进白皮书的硬杠杠。
到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宗教中国化。什么叫中国化?简单说,神可以拜,庙可以建,斋戒可以守,但得听党和国家的话,得认同主流文化和社会制度。
中国人的宗教观,古来讲究务实。“敬鬼神而远之”,信可以,但得有度。祭灶神,是盼厨房安稳;拜关公,是求生意兴隆;朝山进香,是图家宅平安。神是工具,服务于人的生活利益。供得欢喜,撤得干脆,从来没人为神打过生死仗。
穆斯林文化进入中原,也是同样处理。清真寺进城建,商贸互通开,风俗忌口被尊重,但在整体文化系统中,宗教从未凌驾社会秩序。
烤串背后,卖的是生活,不是教义。大叔戴着小白帽,笑着递烤肉,不跟你争谁家的神大。姑娘披着长纱裙,在广场上跳舞,也没人去问,她是不是礼拜了五次。
宗教信仰成了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面。新疆、宁夏、甘肃等地的穆斯林群体与周边汉族、藏族、蒙古族融合密切,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牢固。
神可以尊,生活为大。宗教在中国,就像一坛老酒,味道有,香气有,但没人拿它当药吃。用得着时敬一敬,用不着时放一边。这种处理神的智慧,是烤串味道里藏着的大哲学。
工具神,让信仰有了弹性,给了社会留白的空间。真正避免了宗教绝对化、极端化的冲突风险。
当然,能把神灵看得开的,光靠务实还不够。骨子里得有底气,这就轮到第二部分登场了。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首次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说白了,就是咱们有自家的文化底牌。祖宗留下的,够厚,够硬。想打掉?没那么容易。
回头看,近代西方传教士进藏区,干了多少年?三百年。最终一无所成。最早18世纪,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的传教士翻山越岭,带着圣经,抱着十字架,试图打开藏地大门。
结果呢?藏民没撵他们走,但也没几个人改信。寺庙还在,喇嘛还在,转经筒还在转。传教士开办了孤儿院、学校,试图用教育慢慢渗透。几十年下来,学生毕业了,还是磕长头的藏民。
原因很简单。藏传佛教早就和藏族文化血肉相连。信仰不是压出来的,是生活中长出来的。
这种文化自洽力,不只是藏区有,中原地区也一样。道教、佛教、儒家,三教并立,互相融合,不搞你死我活。
所以外来宗教进来时,中国社会总能有选择地吸收。好用的拿来,不合适的放边上,绝不会让一个外来的神撼动生活秩序。
今天的穆斯林群体,在中国社会照样有自己的生活圈,有自己的清真寺,有自己的节日,但不形成壁垒,不割裂社会。不因信仰不同就拒绝融入,也不因为文化隔阂就生出敌意。
文化自信,让中国人面对不同宗教文化时有一种天然的定力。哪怕是世界大变局中,也能做到“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我自岿然不动”。
文化自信,把宗教问题化成了生活细流。水面有涟漪,江河不会改道。
这股子底气,在全球范围内,是稀罕货。
咱们看看,欧美那边的日子,为什么就过得这么紧绷。
2024年3月15日,联合国举办“打击伊斯兰恐惧症国际日”活动,会上公开警告:全球伊斯兰恐惧症上升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尤其在欧美国家。
法国,穆斯林人口约570万,占全国人口的8.8%;德国,穆斯林人口约500万,占6.1%。穆斯林移民二代、三代,融不进主流社会,认同感危机不断加剧。
2015年巴黎恐袭,2016年尼斯货车撞人案,2017年伦敦桥袭击……每一起事件,都让穆斯林群体和欧洲社会的裂痕更深一寸。
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对抗,文化割裂加剧社会分裂。宗教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了政治极化的燃料。
再看中国。中国境内穆斯林人口超过两千万,分布在新疆、宁夏、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各民族在统一国家认同下生活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风俗习惯的合法权利,也确保了法律至上、社会秩序稳定。
在中国,清真寺照常开放,宰牲节如期举行,穆斯林群体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活跃,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在哪?中国社会信仰多样性背后,有三大支撑:
神是为人服务的工具;
文化自信为精神骨架;
宗教认同服从国家认同。
所以,中国人可以一边吃着烤串,一边谈着创业计划,旁边的大叔可能刚做完礼拜,姑娘可能刚学完普通话。但没人会因此心生隔阂,更不会因此生出恐慌。
欧美社会焦头烂额,是结构性问题。中国社会稳坐钓鱼台,是千年文化底色打下的深厚基础。
表面看,是烤串、羊汤和歌舞。骨子里,是文化大国的从容,是处理多元宗教的智慧。
未来的世界,谁能让多种文化和谐共生,谁就能走得远。中国,早就走在了前头。
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新华网.2024-07-19.
联合国专家警告称伊斯兰恐惧症已上升到“令人震惊的程度”.联合国.2024-03-15.
关于近代来华传教士藏区传教失败原因探究.科教论文.2014-02-10.
张冠男:欧洲社会中的穆斯林问题:历史、冲突与影响.搜狐新闻.2021-03-04.
“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真诚、立足国情、行之有效的”——国新办举行《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发布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8-04-03.
来源:探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