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甜妹人设”直播卖蜂蜜,一瓶成本二十售价三百——粉丝当场脱粉。
明星带货翻车?史元庭直接下地种大米了!
这年头,谁还没在直播间被“家人们”喊过两嗓子?
明星扎堆冲进直播间。
收钱,露脸,吆喝几句。
完事。
结果呢?塌房的比卖出去的货还多。
某影帝代言的净水器滤芯换一次顶半个月工资——实锤虚假宣传。
“甜妹人设”直播卖蜂蜜,一瓶成本二十售价三百——粉丝当场脱粉。
最离谱的是那位综艺常客,卖一款“千年古法酿造”的醋,说自己爷爷传下来的秘方……可查公开资料,他爷爷是钢铁厂退休工人啊喂!
笑死。
现在连站姐都比明星懂品控。
你以为他们不知道风险?
知道。
但架不住来钱快。
流量一响,黄金万两。
只要数据够炸,品牌抢着上门,合同一签,支票到账,剩下交给运营团队——我只负责美美出镜。
问题是,团队靠谱吗?
很多团队连五常大米产自哪都说不清。
更别说检测报告、溯源系统、仓储物流这些硬核环节。
品控链条断得比粉丝信念还彻底。
于是我们看到:
保健品吃出问题。
鞋底摔裂。
酒瓶没钻,谎言有钻。
消费者怒了。
平台封号。
口碑崩盘。
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问题来了——
明星到底该怎么带货才不掉坑?
答案可能藏在东北的一块稻田里。
史元庭,听说过吗?
中戏毕业,演过《东北插班生》,不算糊,但也远没到顶流。
半年没戏拍,卡里剩两万块。
典型“腰部以下”演员生存图鉴。
然后他在抖音陪人爬泰山——不是当导游,是真的一路陪着聊天解压。
视频火了。
网友说:这哥们儿像邻居家大哥。
亲切。
不装。
男友视角拉满。
火了之后干嘛?
别人接广告、上综艺、赶紧把热度变现。
他倒好——春节回老家,直接承包五常民乐乡的稻田。
你没听错。
从屏幕前走到泥地里。
插秧、除草、看天气、盯虫害。
一身泥一身汗。
手机支架往田埂一插,直播割稻子——这画面感,比任何剧本都真实。
有人说他作秀。
可作秀能作三个月?
作秀能让京东超市亲自派人来验地?
作秀能通过一物一码溯源认证?
关键来了——京东超市今年正式把他的地块纳入“京东五常大米基地”。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从种子到餐桌,全程监控。
每一袋米都有身份证。
假不了。
掺不得。
这不是代言。
这是亲手种出来的信任。
明星带货的本质,不是卖东西,是卖“信”。
你信这个人的品味。
信他不会拿劣质品糊弄你。
信他说“好吃”是真的好吃,而不是脚本写的“好吃”。
可现在太多人把“信任”当成一次性消耗品。
用一次,扔一次。
最后信用清零,再无翻身之地。
而史元庭走了一条最难的路——把自己变成产品的一部分。
你不信广告词?
那你来看看我晒黑的脸。
你不信产地?
那我带你去田里踩一脚泥。
你不信品质?
那咱俩一起等质检报告出来。
这种模式,反而最轻量。
不需要组建庞大团队。
不需要背书一堆证书。
你的身体力行,就是最好的KPI。
当然,他也聪明。
没单打独斗。
牵手京东超市,借的是人家成熟的供应链和品控体系。
既躬身入局,又借力起飞。
这才是高段位操作。
相比之下,那些还在念提词器、背话术的“带货达人”,是不是显得特别苍白?
别再问为啥明星带货总翻车了。
因为你躺在功劳簿上数钱的时候,有人已经在地里插秧了。
你还在研究怎么压番位的时候,有人已经学会看土壤pH值了。
你以为“国民形象”能撑一辈子?
醒醒吧,网友记性差,但舌头记得住味道。
看看五常大米市场——年产量70万吨,市面上流通近1000万吨。
九成以上是假的。
随便贴个标就能冒充。
利润惊人。
风险也惊人。
可史元庭偏不。
他要的是“正宗”。
哪怕产量少,哪怕成本高。
因为知道——只有真的,才能长久。
而且你会发现,他的这条路,其实门槛并不高。
只要你愿意放下架子。
愿意走出摄影棚。
愿意为一句“我推荐”负起责任。
种大米可以。
养蜂可以。
做酱菜也可以。
关键是——你得真干。
别再搞那种“我在镜头前微笑三秒,背后全是运营填坑”的闹剧了。
观众早看腻了。
真诚才是终极人设。
现在的娱乐圈,缺的不是流量。
是踏实做事的人。
一个演员,跑去种地。
听起来像段子。
可偏偏,他把段子变成了案例。
甚至可能成为行业新样本。
京东宣布要建一百万亩农产品基地。
这意味着更多“史元庭式”的跨界者有机会入场。
但前提是——你得先让自己值得被选中。
别总想着收割。
有时候,播种更重要。
下次你还敢随便接代言吗?
来源:高高娱乐星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