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朝鲜外务省副相金仙景踏上纽约土地的那一刻,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可这沉默的脚步里,装着的是半岛七年的风云变幻啊!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有些重逢看似平静,底下却藏着翻涌的浪潮。
就像朝鲜外务省副相金仙景踏上纽约土地的那一刻,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可这沉默的脚步里,装着的是半岛七年的风云变幻啊!
谁能想到,上一次朝鲜高级官员出现在联合国大会,还是2018年的往事。
那一年,金正恩与特朗普在新加坡的握手犹在眼前,半岛和平的曙光仿佛触手可及。
可七年过去,金仙景带着金正恩“绝不放弃核武器”的誓言而来,这落差怎能不让人唏嘘?
这位深耕欧洲外交多年的外交官,早在上次半岛局势紧张时,就曾奔波于瑞典、法国之间,一遍遍诉说“朝鲜拥核的必然性”。
如今他站在联合国的舞台前,身份变了,可那份坚定从未动摇。
最耐人寻味的是时间的巧合——韩国总统李在明刚刚结束联大行程,金仙景就接踵而至,这擦肩而过的背后,是两种态度的激烈碰撞。
李在明抛出的“END倡议”多像一场无奈的妥协,放弃“无核化优先”,提出“同步推进”,甚至承认“无核化可能要10到20年”。
要知道,这可是韩国政府在原则问题上的大转弯,可朝鲜怎么回应?金正恩早说了“根本不会理会”,朝中社更是直接骂这是“荒唐的妄想”。
你看这棋盘多讽刺:韩国说着“愿意谈”,朝鲜却闭紧了门;特朗普想递亲笔信被拒收,金正恩却还念着“美好的回忆”。
金仙景曾为金正恩带回过外国领导人的问候,如今他带着“有核之路不回头”的立场而来,这何尝不是一种隔空喊话?朝美之间的“纽约渠道”明明还通着,可对等尊重的门,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打开?
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冰冷的数字:朝鲜每年能造15到20枚核武器,2000公斤高浓缩铀躺在仓库里。
韩美智库都说,美军再也没法彻底摧毁朝鲜的核能力了,这就是现实,李在明的让步,何尝不是看着这些数字后的无奈选择?可特朗普能接受吗?承认朝鲜的核地位,不就等于否定了自己过去的政策?
金仙景的演讲还没开始,可答案似乎已写在风里,当一个国家把核武器当成“国威国体”,当另一个国家放下原则寻求妥协,当超级大国在面子与现实间纠结——半岛的和平,从来不是一道容易的题。
只是真心希望,那些穿梭在纽约街头的外交官们能听懂:普通人要的从不是“核威慑”的冰冷,而是餐桌上安稳的热饭,是边境线上不再响起的警报,是孩子们能笑着眺望对岸的天空!
来源:昕昕科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