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一位因伤被判终身瘫痪的患者,依靠“脊髓接口+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奇迹般地重新行走。这不仅是患者个人的新生,更是外骨骼行业技术突破的有力见证,标志着该行业在医疗康复领域迈向新的高度,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中新网9月27日消息,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一位因伤被判终身瘫痪的患者,依靠“脊髓接口+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奇迹般地重新行走。这不仅是患者个人的新生,更是外骨骼行业技术突破的有力见证,标志着该行业在医疗康复领域迈向新的高度,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涵盖医疗、军事、民用和工业等多个领域。在医疗领域,这类机器人被用于康复训练和辅助行动障碍患者,帮助恢复或增强行动能力。军事领域中,外骨骼设备提升士兵负重能力与作战效率,尤其在复杂环境中优势显著。民用方面,其服务于老年人助行及户外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范围。工业领域则在物流、汽车制造等行业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与安全性。
外骨骼机器人按结构可分为上肢、下肢和全身三种类型,分别针对不同身体部位提供辅助功能。按驱动形式划分,包括液压、气压、电机和混合驱动四种,各具优劣。按驱动关节划分,则分为单关节和多关节两种,前者专注于单一关节活动,后者支持多关节协同运动。这种分类方式便于精准理解与应用技术,满足多样化需求。
外骨骼机器人由五大系统组成:传感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运动信息为控制系统提供数据;控制系统分析数据并根据意图操控驱动系统;驱动系统提供动力并通过传动元件带动机械系统动作;机械系统与人体结合分担承重,提供运动支撑;动力系统为设备运行提供能量。这五大系统协作实现其功能。
据ABI机构预测,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产值将从2020年的3.92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6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3%。出货量预计从2025年的10.7万件增至2028年的30.1万件,市场规模可达百亿美元,增速与人形机器人市场相近。
外骨骼机器人产业链上游包括传感、控制、驱动、机械和动力等核心技术系统及硬件,技术创新直接影响产品性能。中游为生产制造企业,细分为军用、医用和工商用领域。下游应用覆盖医疗康复、军用、工商业等场景。关键技术瓶颈集中在传感器精度、控制系统优化及驱动效率等方面。国内企业如振江股份、翔宇医疗等已在外骨骼相关专利技术上取得进展。
当前全球与中国外骨骼市场竞争格局多元化。国内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注医疗康复的公司,如翔宇医疗、伟思医疗;另一类是面向消费级市场的公司,如肯綮科技、程天科技,聚焦户外运动与助老出行。国际市场上,Ekso Bionics、ReWalk Robotics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初创企业增多,竞争加剧。
商业模式因应市场需求而多样化。医疗康复领域以B2B租赁模式为主,降低了医疗机构初始投资成本。消费级市场兴起B2C销售模式,直接面向终端用户。工业与军事领域则采用解决方案集成模式,提供定制化服务。这些模式推动市场快速发展并奠定行业可持续基础。
政策法规、医保覆盖和临床验证对外骨骼商业化落地的影响显著。2025年,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支持政策,北京、江苏等十一省市将外骨骼治疗纳入医保,降低患者支付成本60%以上。中国“十四五”规划将外骨骼列为高端医疗装备重点发展领域,多地将其列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标准化与医保体系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保障。
人工智能、柔性传感和轻量化材料等新技术推动外骨骼产品向智能化与普及化迈进。AI技术提升外骨骼判断行走意图与计算力矩的精准度,并通过驱动器提供辅助动力。例如,“踏山AsExo-TK1000”融合AI步态预测与自适应技术,准确率达99.2%,持续学习提升用户体验。柔性传感技术使外骨骼更灵敏地感知与响应人体动作,拓宽应用场景。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大幅降低重量与成本,例如傲鲨智能采用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推出千元级产品,重量降至3kg以内,显著提升性价比。
新技术综合应用提升了外骨骼性能,降低了成本与价格。登山辅助场景租赁模式的兴起,如2025年五一期间黄山、泰山等景区推出外骨骼辅助爬山服务,500台设备满负荷运转,表明市场需求释放和技术突破为其普及提供了良好环境。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需求增长,外骨骼机器人有望成为更多场景下的标配设备,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