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可谓是全面AI互联网时代了,任何互联网产品如果不加上AI就像当年不搞个互联网+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话。但是我一直对AI持相对“冷静”的态度。AI肯定会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就像过去的一波又一波的技术革命。举个例子现在的中关村软件园有个软件广场,标志性
现在可谓是全面AI互联网时代了,任何互联网产品如果不加上AI就像当年不搞个互联网+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话。但是我一直对AI持相对“冷静”的态度。AI肯定会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就像过去的一波又一波的技术革命。举个例子现在的中关村软件园有个软件广场,标志性建筑就是一个光盘。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估计都没有见过关盘。智能体同样如此,本人所在的企业算是国内互联网大厂中智能体发展比较迅猛的了,但是通过后台数据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复杂的场景是智能体无法解决的。
再回归到这个问题,智能体和项目管理标准化的pk,有了智能体是否还需要项目管理标准化?项目管理标准化是束缚还是基石?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词放到一起是没有任何冲突的,而是互相促进发展的。
下面我从这个问题里面的关键词来进一步阐述我的思考。
首先就是智能体的发展。智能体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的确可以帮助项目经理提高效率,比如项目管理知识点学习、项目风险预测、项目数据核算等等场景。降低了刚刚成为项目经理或者即将成为项目经理的同学们的准入门槛。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要知道我们都是从系统学习认证以及一次项目历练中熬过来的,考过证书的同学相信对自己的学习备考经历都记忆犹新。
就像前几年非常火爆的数字化概念,新的工具、方法会持续涌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谓道法术器,术和器这一层级的项目管理工具、技术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化,但不论怎么进化发展都是不能改变项目管理的根本之道的。
AI在特定场景下的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智能体客户客户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服务,数字人直播可以24小时进行以满足不同时段用户的需求,生成式AI可以基于全网大数据快速生成以前需要大量查阅整理才可以得出的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报告等等,但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工作比如项目管理、艺术创作等是需要项目关键角色,比如项目经理、艺术家做出关键决策或者灵感顿悟,很多时候是需要基于综合影响力来推动工作往前走,在这一点上基于代码的AI技术是无法简单替代的。
通过PMI知识体系中项目经理的能力三角模型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位优秀的项目经理能力取决于三个方面:工作方式、影响力以及商业敏锐度。从项目管理落地实践维度来看我认为项目管理专业技能也就是知识体系中的工作方式只占优秀项目经理指标的10%,商业敏锐度和影响力更加综合也更加重要,而这些也正是AI所不能具备的。之前我们总说有了证书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AI时代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会使用AI也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位优秀的项目经理。
当然我们也需要对全面AI时代的到来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主动拥抱变化并快速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坦然面对AI时代的到来,同时快速去适应,尽可能地缩短学习曲线,并逐步建立AI时代下的工作协作模式,成为会使用AI的人,而不是被AI控制的人。
其次我们再来谈谈项目管理标准化。这个词咋一听感觉都是条条框框,到处都是限制,已经跟不上智能化时代了。如果只是简单的这样想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不论是PMP还是PRINCE2,或者国内的CSPM(中国项目管理国家标准)、HCSA-PM(华为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都是经过了不同行业持续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项目管理优秀经验,是具有普适性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而且系统学习过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并不是生搬硬套的复制,而是要结合具体项目管理场景因地制宜、应势而变、因人而异。在PMP及PRINCE2中都特别强调了剪裁使用。我们在敏控项目管理书中也特别强调了基于项目情境自定义运用。
总结一下,AI时代智能体越来越普及,我们快捷的获取专业知识会越来越容易。但是这并不代表你能够有效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尤其是项目管理这样的综合岗位,对项目经理的综合性要求比较高。还是建议大家追本溯源、以终为始,借助不断更新的技术工具,通过持续学习实践,持续提升个人项目管理综合能力。
最后让AI也来回答下这个问题?这也是基于全网数据综合分析的结果,供大家参考。
希望以上敏控项目管理思维实践总结分享内容能够对你项目管理效能提升有所帮助。也欢迎与我互动交流,我们一起交流探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再见!
来源:正正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