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 礼县苹果缘何走红国际市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5:48 1

摘要:“这箱礼县苹果要发往马来西亚,那几箱是中东客户订的,得赶在周末前通过青岛港报关。”在礼县远亮果蔬有限责任公司的分拣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刚分选好的苹果装箱,负责人一边核对订单一边笑着说。2024年,这家企业的苹果外贸销售额达2.731亿元,占陇南全市果品出口额

“这箱礼县苹果要发往马来西亚,那几箱是中东客户订的,得赶在周末前通过青岛港报关。”在礼县远亮果蔬有限责任公司的分拣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刚分选好的苹果装箱,负责人一边核对订单一边笑着说。2024年,这家企业的苹果外贸销售额达2.731亿元,占陇南全市果品出口额的80%,全省排名第一。

如今,礼县苹果不仅销往全国,还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果”。甘肃礼县的苹果,究竟凭什么走出大山、走红国际?

走进礼县祁山镇赵家村,连片的矮砧密植果园一眼望不到头,树枝上套着的纸袋在风中轻轻晃动。“以前种老果园,一亩地顶多收1500公斤,现在这矮砧密植园,盛果期一亩能收2100公斤,1公斤还能多卖1元钱!”62岁的果农赵九娃蹲在果园里,手里捧着刚摘下的“红元帅”,脸上满是笑意。他家500多棵苹果树,今年即便受干旱和冰雹影响,收入也能稳超8万元。

赵家村是礼县苹果种植的专业村,全村2800多亩果园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村民85%的收入来自苹果。“以前种苹果靠天吃饭,现在有了标准化示范园,技术员定期前来指导,怎么剪枝、怎么施肥都有讲究。”赵家村村委会副主任赵文化介绍,村里1100亩标准化示范园,不仅通过了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还配套了滴灌系统,省水又省肥。去年,村里年收入超20万元的农户有十几户,超10万元的占比过半,以前村民外出打工,现在守着果园就能致富。

礼县61万亩苹果开始采摘

好果子离不开好技术,更离不开全产业链的支撑。在礼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里,陇南长城果汁饮料公司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个个苹果经过清洗、压榨、浓缩,变成了出口欧美市场的浓缩苹果汁。“自2006年投产以来,我们已经加工浓缩苹果汁9.7万吨,创汇1.17亿美元。”公司负责人说,产品通过了美国HACCP、欧盟SGF等国际认证,在海外市场供不应求。

除了果汁加工,礼县还建起了90座果品贮藏库,总库容达14.26万吨,让苹果实现了“四季保鲜”;引进9条智能化分选线,每小时能分选3吨苹果,通过糖度、色泽、大小分级,让好果子卖出好价钱;3条苹果脆片生产线、1条果脯生产线,让苹果摇身变成休闲零食。从“一个鲜苹果”到“一杯果汁、一包脆片”,礼县苹果的产业链越拉越长,附加值也越来越高。

“礼县苹果能走出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个金字招牌功不可没。”礼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文平介绍,2011年,“礼县苹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20年,又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今,全县已拥有“苹意敬人”“先秦贡果”等33个苹果商标品牌,12.54万亩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还有多家企业获得有机认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

品牌响了,销路也宽了。在礼县田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正拿着苹果向网友展示:“家人们看,这苹果糖度能达到18度,咬一口脆甜多汁!”合作社负责人张补生说,“2023年,合作社通过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卖出了1800万元的苹果,仅合作社自己的京东店铺就销售了200多万元。以前苹果靠客商上门收,现在通过电商,直接卖到消费者手里,利润能多三成。”

外地客商也闻风而来。四川南充的客商张伟,每年都要从礼县拉几万公斤苹果。“我以前做批发不赚钱,现在拉回去零售,1公斤卖10元,七八天就能卖完一车。”他说,礼县苹果口感好,在南充很受欢迎。保定客商张全景,已经连续4年在礼县收苹果。“这里的苹果在保定销售好,客户回购率特别高。”张全景说。

为了让果农种好苹果、卖好苹果,礼县还拿出了真金白银的补贴。祁山镇镇长杨帆介绍,政府每年给果农的补贴达1800万元,新建矮砧密植园,三类户一亩补8000元,一般户补7000元;化肥农药补贴,三类户一亩补500元,一般户补300元。“有了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果农愿意改种矮砧密植园,今年全镇就新建了500多亩。”

从西汉水畔的60公里苹果林带,到走向国际市场的“明星果”,礼县苹果用60多年的时间,书写了一个产业富民的故事。如今,礼县苹果种植面积达61万亩,预计2025年总产量将超60万吨,一产总产值达27亿元。一个小小的苹果,不仅让祁山镇赵家村这样的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更成为礼县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文/图

来源:陇南礼县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