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投资赚了 2 亿日元的上班族传给 15 岁女儿的 29 个真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4:58 1

摘要:亿万富豪过着怎样的生活?从普通上班族靠投资积累 2 亿日元资产的东山一悟表示:“全身名牌、开着保时捷或法拉利等豪华进口车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多数富裕阶层都过着朴素的生活。”本文节选自东山一悟所著《靠投资赚了 2 亿的上班族,想传给 15 岁女儿的 29 个真相》

亿万富豪过着怎样的生活?从普通上班族靠投资积累 2 亿日元资产的东山一悟表示:“全身名牌、开着保时捷或法拉利等豪华进口车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多数富裕阶层都过着朴素的生活。”本文节选自东山一悟所著《靠投资赚了 2 亿的上班族,想传给 15 岁女儿的 29 个真相》的部分内容。

虽说目标资产额因人而异,但或许有人还是想知道一个参考标准。在日本其中一个参考标准便是 1 亿日元资产。这里指的是金融资产减去负债后的 “纯金融资产”,根据野村综合研究所的定义,达到这一标准便属于富裕阶层,也就是 “亿元富豪”。“亿元富豪” 这个说法,源自 2008 年的电影《入殓师》。这部电影作为日本电影,首次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我拥有 2 亿日元资产,或许可以被称为 “2 亿元富豪”。那么,“亿元富豪” 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地主、大企业高管,或是医生、律师这类光鲜职业的精英人士吧。但实际上,如今像我这样的普通上班族,通过脚踏实地的定期投资,最终收获成果、成为 “亿元富豪” 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 2023-2024 年,日元贬值、股市上涨的趋势持续,在社交平台上,经常能看到有人分享自己通过国际分散投资成为 “亿元富豪” 的经历。包括我在内,那些通过稳健方式实现资产增值的 “亿元富豪” 中,有不少人过着出人意料的低调生活。

提到富裕阶层,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样的形象:住在市中心的高层公寓里,全身穿着名牌,开着保时捷、法拉利等豪华进口车四处兜风,在高级餐厅里手持红酒杯,尽情享受奢华生活。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大江英树曾在野村证券长期为个人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退休后以经济专栏作家的身份活跃。他出版过一本书,名为《隔壁的亿元富豪:上班族也能拥有 “1 亿日元资产”》(朝日新书)。大江先生是一位温和且极具智慧的人,我曾多次与他见面,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遗憾的是他在 2024 年 1 月与世长辞了。如今正是大家期待他新作的时候,实在令人惋惜。根据《隔壁的亿元富豪》一书的内容,结合大江先生以往为 3 万名投资者提供咨询的经验,以及为撰写本书采访的 4 位 “上班族亿元富豪” 的情况来看,这些人并不会追求上述那种奢华生活。简单来说,他们 “穿优衣库(ユニクロ)、开威姿(ヴィッツ)、住普通公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旦追求奢华,开支就会变得没有上限。

原本是上班族、过着普通生活的人,即便资产达到 1 亿日元,生活水平也几乎不会改变。他们会在必需品和感兴趣的事物上毫不犹豫地花钱,但绝不会浪费钱财。而且他们也经常会把钱用在教育支出、捐款等帮助他人的事情上。

这种情况在美国也同样存在。如果说想变富有就必须阅读某本书,那一定是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托马斯・J・斯坦利(Thomas J. Stanley)所著的《邻家的亿万富豪:创造成功的 7 个法则》(与威廉・D・丹科合著)系列书籍。斯坦利教授曾大规模开展针对富裕阶层的实证研究,该系列书极具参考价值。大江先生那本书的书名灵感正来源于此。即便在看似充斥着奢华的美国,资产超过 100 万美元的亿万富豪,大多也过着朴素的生活。据说把他们和银行职员放在一起,银行职员看起来反而要富裕得多。《邻家的亿万富豪》一书,针对那些困惑 “为什么我成不了有钱人?” 的人,调查了超过 1 万名亿万富豪。结果显示,亿万富豪具备以下 7 个特征:

生活开支远低于收入水平为积累资产,高效分配时间、精力与金钱认为 “无需为钱发愁” 比 “维持体面” 重要得多步入社会后,未接受过父母的经济援助子女在经济上能够独立善于把握商业机遇选择了与自身能力高度匹配的职业

顺便提一句,我个人符合第 1、2、3、4 点,但不符合第 5、6 点。至于第 7 点,虽说我在工作上没有晋升到很高的职位,但我在媒体公司任职期间,学到了资产运作相关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是符合的。由此可见,即便不满足全部 7 个特征,也能成为 “亿元富豪”,但我认为,其中第 1 至 3 点尤为重要。

《邻家的亿万富豪》中提到,美国的亿万富豪大多居住在极为普通的街区,他们多是经营小工厂或连锁店铺的个体经营者,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是亿万富豪。其中有一半人从未买过 399 美元(约合 6 万日元)以上的西装,40% 的人会购买二手车。

与之相反,律师、医生、银行职员等看似精英的高收入人群,为了让生活水平与同阶层的同事、朋友保持一致,会住在高档住宅区,在时尚服饰和汽车上花费大量金钱,最终难以积累资产。斯坦利教授指出:“高收入与财富是两回事。”基于此,他总结出了一套可被称为 “斯坦利法则” 的理论。

这个判断标准是将 “年收入 × 年龄 ×1/10” 作为 “预期资产额”。其中,若实际资产额达到预期资产额的 2 倍以上,就被称为 “储蓄优等生”;若不足预期资产额的一半,则被称为 “储蓄劣等生”。即便不是亿万富豪,只要是 “储蓄优等生”,就会被视作有钱人。不过,该标准仅适用于有固定收入的人群,无业者不在此范畴。

举例来说,在餐饮店工作的安津(あんず)小姐 30 岁,年收入 400 万日元。她的预期资产额为 1200 万日元,因此若资产达到 2400 万日元以上,就算有钱人;反之,若资产在 600 万日元以下,就是 “储蓄劣等生”。再看汽车制造商的部长真司(まし)先生,他 50 岁,年收入 1000 万日元。其预期资产额为 5000 万日元,所以只有当资产达到 1 亿日元以上(即成为 “亿元富豪”)时,才算有钱人;若资产在 2500 万日元以下,就是 “储蓄劣等生”。有趣的是,若两人资产均为 2400 万日元,安津小姐会被视作有钱人,真司先生却会沦为 “储蓄劣等生”。这是因为该标准基于年龄和年收入进行判断,本质上是对一个人在过往人生中,是否认真对待储蓄与资产运作的评价。

假设安津小姐当前资产为 2400 万日元,若能以当前水平持续增加资产,假以时日,她大概率能成为 “亿元富豪”。反之,若真司先生当前资产仅 2400 万日元,那么除非他改变现有生活水平,或获得中彩票等突发性收入,否则要成为 “亿元富豪” 将会非常困难。

《邻家的亿万富豪》首次出版于 1996 年。此后美国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IT 和金融行业涌现出大批富豪;同时,通货膨胀长期持续,物价大幅上涨。因此,我曾一度认为斯坦利教授的研究可能已经过时。然而,斯坦利教授在 2015 年去世后,其女儿萨拉(Sarah)继承了他的研究,并于 2018 年出版了《后来的邻家亿万富豪:从全美调查看日本人也能实现的富豪之路》(藤原玄 译,Pan Rolling 出版社)。即便在这个时间点,研究仍显示,大多数亿万富豪依然过着朴素节俭的生活。

不过,该结论并不适用于资产在 3000 万美元(约合 45 亿日元)以上的超级富豪。但话说回来,能成为 “亿元富豪” 的人本身就占总人口的 97% 以上,超级富豪的世界本就属于另一范畴了。

即便在超级富豪群体中,也有秉持节俭的人。被誉为 “世界顶级投资者” 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便是其中的代表。

巴菲特通过美国股票投资积累了巨额财富,据《福布斯》杂志数据,他近期的资产约为 1330 亿美元(折合日元约 20 万亿),规模远超常人。但他至今仍居住在故乡 —— 美国中西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这是一座人口仅约 50 万的地方城市。他的最爱是麦当劳汉堡(麦当劳也是他的投资标的之一),早餐总会开车到麦当劳的得来速窗口购买。他目前居住的房子是 1958 年花费 3 万美元购置的,即便在 2020 年美国房价因通胀飙升时,这套房子的价值也仅约 65 万美元,远比在东京买一套高层公寓便宜得多。

关于巴菲特节俭的轶事不胜枚举。据说有一次,他与微软创始人、同样是世界顶级富豪的比尔・盖茨一同前往香港,巴菲特提议请客吃饭,结果选择的竟是麦当劳,而且付款时还使用了折扣券。不过,巴菲特不仅擅长投资,多年来也一直在进行巨额捐赠。2024 年 6 月,他捐赠了 53 亿美元,累计捐赠金额已达 570 亿美元。此外,他在遗嘱中还明确规定,要将自己 99% 的财产用于捐赠。凭借节俭的生活态度、张弛有度的金钱使用方式,以及天才般的投资能力,巴菲特最终成为了世界顶级富豪。

在人们印象中,美国似乎比日本更富裕。但这种印象,其实源于日本媒体上频繁出现的人物多为政治家、企业高管、演员等富裕群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负责制定美国货币政策的机构)2018 年发布的调查显示,全美国有 40% 的家庭表示无法应对 400 美元(折合日元约 6 万)的突发支出。如今美国物价飙升,无力支付房租的人不断增加;2023 年美国无家可归者人数已达约 65 万。由此可见,即便是在美国,成为亿万富豪也绝非易事。

从这一点来看,日本的贫富差距相对较小,尽管物价也在上涨,但并未像美国那样大幅飙升。此外,日本支持长期投资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只要掌握正确的知识并付诸行动,普通日本人成为 “亿元富豪” 的可能性,其实比美国等其他国家更高。“有钱人其实过着很普通的生活”,效仿这种生活态度,正是资产积累的第一步。

在某家金融机构开好账户后,就该进入实际投资的具体建议环节了。首先必须考虑的就是 “该投资什么”。虽然最推荐大家对股票进行国际分散投资,但股票投资的对象大致可分为 “个股” 和 “投资基金” 两类。所谓个股,就是投资者自己挑选特定股票进行投资,需要开通证券公司账户。美国等部分国家的股票,可通过网络证券公司轻松投资。如今的交易手续费也比以前便宜了很多,部分网络证券公司针对通过 NISA 投资美股的情况,还推出了手续费减免政策。而基金则是委托专业基金经理挑选多只股票的投资产品。通过汇集众多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形成大额投资资金,从而能够购买大量股票。不同基金的投资方向各不相同,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基金。

目前,日本国内约有 4000 家上市公司,个人投资者可轻松交易其股票。而个人可直接购买的基金(公募基金)约有 6000 只,数量比个股还多。基金的投资范围十分广泛:既有覆盖全球股票的产品,也有仅投资日本银行股、印度股票、总部位于京都的企业股票的专项基金,甚至还有追踪 “美国高科技企业股价 3 倍波动” 的杠杆型基金等各类品种。

进一步来说,基金又可大致分为 “指数基金” 和 “主动管理型基金” 两类。指数基金采用被称为 “被动投资” 的策略,其收益与日经平均股价、纽约道琼斯指数等特定指数的走势联动。主动管理型基金则以 “业绩超越所跟踪的指数(基准指数)” 为核心目标。持有基金通常需要支付成本(信托报酬),但整体来看,指数基金的成本更低。

在日本国内股票指数中,过去以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全部股票为跟踪对象,如今则以主板市场(Prime Market)为核心的 TOPIX 指数(东证股价指数),截至 2025 年 1 月涵盖约 1700 只股票。相较于日经平均指数覆盖的 225 只股票,TOPIX 的分散效果更强,因此机构投资者通常更倾向于选择这一指数。常被媒体提及的日经平均指数,顾名思义是通过计算股价平均值得出,其缺点在于易受高价股(单价高的股票)影响 —— 例如迅销集团(2024 年 11 月 29 日股价为 51,110 日元)这类股票的波动会对指数产生较大影响,这也是机构投资者更青睐 TOPIX 指数的原因之一。

此外,美国股票市场也存在类似情况:覆盖 500 只股票的标普 500 指数(S&P 500),比仅包含 30 只股票的纽约道琼斯指数(道指)更具代表性。除此之外,在日本市场受欢迎的指数还包括:全球股票指数、以美国高科技股为核心的纳斯达克 100 指数(跟踪纳斯达克市场市值前 100 家公司),以及仅覆盖发达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的专项指数等。

除证券公司外,银行、邮局(日本邮政储蓄银行)也可购买投资基金(以下简称 “基金”),投资者还能直接从管理基金的公司申购,但不同金融机构可提供的基金品种存在差异。基金的一大特点是:每日仅确定一次价格,且投资者在买入时无法准确知晓具体价格。

股票交易则不同,原则上在证券交易所的营业时间内(以东京证券交易所为例,为上午 9 点至下午 3 点 30 分),可随时进行交易。股票价格通过匹配买卖双方的报价形成,因此在交易时段内价格会实时变动;投资者既可以指定具体价格下单(即 “限价委托”),若对限价规则不熟悉,也可选择 “市价委托”—— 即不限制价格,以当前市场价格完成交易。而基金的价格(称为 “基准价格”),由股票的收盘价(以东京证券交易所为例,为下午 3 点 30 分交易结束时的价格)决定。但需注意,投资日本股票的基金,原则上需在下午 3 点前下单,否则当天无法完成申购。这意味着,投资者下单时收盘价尚未确定,即便能大致预估价格,也无法得知准确金额。

更复杂的是投资海外股票的基金,还会受到时差影响。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营业时间对应日本时间为下午 11 点 30 分至次日上午 6 点(夏令时期间为下午 10 点 30 分至次日上午 5 点)。因此,当天提交的申购委托,往往要到次日及以后才能完成,投资者就更难提前判断最终买入价格了。

基金的压倒性优势

不过,正如前文反复强调的,基金投资的核心逻辑是基于 “中长期股价上涨” 的预期。从这个角度来看,单日股价的高低波动,对长期投资的最终收益影响不大。基金中还有一类特殊品种 ——“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又称上市基金)”,它虽属于基金范畴,却可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时段内实时买卖。日本央行此前也曾通过 ETF 购买日本股票,因此这类产品也受到专业投资者的关注。我个人目前就持有 4 只 ETF,涵盖全球股票投资型、美国高科技企业投资型等不同类别。

对于投资新手,我建议以基金为核心配置。若有多余资金且对投资产生兴趣,可尝试个股投资;若资金和精力更充裕,再考虑拓展至加密资产、黄金等其他投资品种。之所以推荐以基金为基础,核心原因在于它能以小额资金轻松实现 “国际分散投资”。以网络证券公司为例,部分基金 100 日元即可起购;甚至还能用 V 积分、乐天积分等各类积分直接抵扣申购金额。反观日本股票,通常以 “单位股” 为交易单位(一般 100 股起买),单次投资往往需要数万至数百万日元。虽然近年来部分券商推出了 “迷你股” 交易(支持 1 股起买),但要便捷地实现国际分散投资,基金仍是更优选择。

2024 年启动的新 NISA(日本个人储蓄账户)中,最受欢迎的当属三菱 UFJ 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 “Orkan”—— 即 “eMAXIS Slim 全球股票基金”。我本人当然也投资了这只基金。

“Orkan” 投资覆盖日本、美国、英国、中国、印度、巴西等全球 47 个国家和地区的约 3000 家企业,且优先投资市值规模较大的公司。其涉及的货币不仅包括日元,还有美元、欧元、人民币、印度卢比等多种币种,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要凭一己之力实现如此广泛的投资布局难度极高。该基金投资了众多全球知名大企业,截至 2024 年 10 月,持仓权重排名靠前的企业包括英伟达(NVIDIA)、苹果(Apple)、微软(Microsoft)、亚马逊(Amazon)、元宇宙平台公司(Meta Platforms)。其中,英伟达、苹果、微软的持仓占比均约为 4%,亚马逊约为 2%,其余企业的持仓占比均低于 2%。此外,基金还持有日本丰田汽车、三菱 UFJ 金融集团,韩国三星电子,瑞士雀巢(Nestlé),德国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等一众知名企业的股票。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要让如此多的企业同时破产,恐怕只有核战争导致人类文明崩塌这类极端情况才有可能发生。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来看,3000 家企业的股价长期持续同步下跌,同样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仅靠一只 Orkan 基金就足够” 的说法,只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就不会觉得荒谬。

截至 2024 年 10 月,“Orkan” 的国别投资比例为美国 64.1%、日本 4.7%、英国 3.1%,依次递减。市场上经常会讨论 “Orkan” 与同系列跟踪标普 500 的美国股票基金 “哪只更好”。但实际上,由于 “Orkan” 已有 60% 的资金投向美国市场,两者的差异并不会特别大;而且正如之前强调分散投资重要性时所说,我个人更偏好 “Orkan”。当然,投资者也可以同时购买这两只基金,以提高美国股票的整体持仓比例。市面上有多家资产管理公司推出了投资全球股票或美国股票的基金,此次之所以重点介绍 eMAXIS Slim 系列,是因为三菱 UFJ 资产管理公司明确提出,将在未来持续以 “行业最低水平” 为目标控制该系列基金的成本。截至 2024 年 9 月,“Orkan” 的资产总额(即净资产总额)已超过 4 万亿日元,凭借规模效应,基金在成本控制上具备显著优势,这也让投资者更安心。

顺带一提,对于指数基金而言,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原因在于,没有人能预知未来的投资收益,但 “成本” 是当前投资者完全可以自主选择的 —— 能选到低成本的基金,就等于减少了收益损耗。基金的成本越高,实际到手的收益就会被越多地侵蚀;即便成本仅相差 0.1%,放到长期投资的维度中,最终的收益差距也会非常明显。正是基于这些优势,“Orkan” 才拥有如此高的人气。

个股投资虽无必胜法…… 但将基金资产翻 777 倍的传奇投资人,其选股方法竟如此简单

投资的核心目的是获取收益,因此我建议将大部分资金投向 “国际分散配置的指数基金”。但如果想深入了解投资世界的深层逻辑,也可以将小部分资金用于主动管理型基金或个股投资。即便是专业基金经理,要实现收益超越指数也并非易事。应当在认清这一事实后,再开启个股投资。

有一种资产配置策略叫 “核心 - 卫星策略(Core & Satellite)”:将资产的核心部分通过指数基金管理,剩余部分则配置其他类型资产。我个人也在实践这种策略。当然,100% 配置指数基金也完全没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个股投资更像是一种 “兴趣”。个股投资与基金投资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在资产规模较小时,个股投资容易形成 “集中投资”,股价可能出现大幅上涨(大赚)或大幅下跌(大亏)的剧烈波动;但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可能享受到股息分红、股东优待等基金不具备的额外收益。通常情况下,企业盈利后会向股东派发股息;在日本,部分企业还会推出 “股东优待” 制度,甚至有企业会同时提供股息和股东优待。股息的具体金额,会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股东回报政策而有所不同。

市场上通常将 “年股息率超过股价 3%” 的股票称为 “高股息股”。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最初买入的是高股息股,若后续股价上涨,股息率也可能跌破 3%,不再属于高股息股范畴;但如果在股价较低时买入,只要企业不降低股息,投资者就能长期享受高股息带来的收益。以 2024 年 11 月 29 日的数据为例,三井住友银行的母公司 —— 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的股息率为 3.4%,远高于三井住友银行的存款利率。股价下跌时,股息率会随之上升;即便股价上涨导致股息率下降,投资者持有的资产市值也会同步增长。

不同企业的股息派发频率不同,通常为每年 1 次或 2 次。这种制度对年金领取者等需要稳定现金流的人群来说十分便利,因此高股息股在长期投资的个人投资者中人气很高。此外,股息收入通常需缴纳 20.315% 的税金,但通过 NISA 账户投资可享受免税优惠,这也进一步提升了高股息股的吸引力。目前,日本电信电话(NTT)、KDDI 等大型通信公司,以及综合商社、大型银行(如前文提及的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等企业的股票,都是备受关注的高股息股。若想深入了解股息投资,推荐阅读 Monex 证券首席策略师广木隆所著的《股息率 5% 的分红生活》(刊行社:KanKi Publishing),该书对相关知识的讲解通俗易懂。

基金中也有一种 “分红金”,类似股票股息,会以现金形式向投资者分配收益。过去,每月派发分红金的基金曾十分受欢迎,但部分基金为支付高额分红,采用了 “削减本金充作分红” 的方式(这种做法被称为 “章鱼足”)。即便投资者拿到了分红,基金的基准价格却大幅下跌,最终导致亏损。因此,这类基金被认定为不适合长期投资,日本金融厅已将其排除在 NISA 的投资标的之外。与之相对,部分高股息个股可通过 NISA 账户购买。如果核心目标是获取分红收益,选择个股或许是更优的选择。

股东优待制度据称起源于 19 世纪的英国,而如今在日本,这一制度的热度异常高涨,成为全球罕见的独特制度 —— 目前约 40% 的日本上市企业都推行了股东优待政策。想必不少人都知道,象棋棋手桐谷广人因 “股东优待达人” 的身份频繁亮相媒体,也让这一制度更广为人知。不同企业的股东优待内容各不相同:连锁餐厅、家电零售商常发放可在门店使用的代金券;食品生产商多赠送自家产品;以运营迪士尼乐园的东方乐园(Oriental Land)为代表的休闲娱乐设施,则会提供门票折扣。此外,也有企业会发放 QUO 卡(日本通用预付卡)等礼金券或商品礼品。尤其像连锁餐厅这类企业,有不少投资者纯粹为获取优待券而买入股票,因此市场传言这类企业的股价往往会偏高。

不过就像萨莉亚(Saizeriya)在 2024 年 7 月突然宣布取消股东优待一样,企业的相关政策也可能突然变更。目前,机构投资者及海外投资者对股东优待制度多持反对意见。例如,外国企业即便获得迪士尼乐园的单日门票,也可能因地域限制无法使用;但日本个人投资者却能享受这份福利 —— 他们认为,同为股东却待遇不同,属于歧视性政策,且发放优待的费用纯属浪费。部分个人投资者也提出,希望企业将用于股东优待的资金转为股息派发。

但我个人认为,股东优待并非毫无意义:一方面,它能让投资者有机会接触并使用企业的产品;另一方面,也能扩大个人投资者群体(吸引更多人成为股东)。以我自己持有的股票为例,曾有幸获得朝日啤酒母公司朝日集团控股(Asahi GHD)的股东专属啤酒(该优待已于 2024 年取消)、小田急电铁的股东专属乘车券等福利,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作为股东的价值。

当然,也有人投资个股并非为了股息或股东优待,而是瞄准股价上涨带来的资本利得。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 “技术分析”,通过股价走势图等价格波动数据预测未来走势;二是 “基本面分析”,通过企业财报等信息计算股票的 “公允价值(Fair Value)”,进而寻找被低估的股票(即 “便宜股”)。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若选择技术分析,就必须掌握一系列日常不会用到的专业术语 —— 比如反映市场热度的 “震荡指标(Oscillator)”、衡量价格趋势的 “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还有 “突破一目均衡表云带”“三重顶形态是假象” 等技术形态表述,同时还要理解这些工具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逻辑。我过去做外汇交易时,也曾学习过这些技术术语,但最终还是没能熟练运用。

而基本面分析则需要具备会计学知识:要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梳理出公司的优势与劣势,还要与同行业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宏观经济指标如经济景气度、利率、汇率等,也必须纳入考量范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对于有本职工作的人来说,很难在业余时间把这些事情做好。

更关键的是,即便花时间学习这些方法,其实际效果也存在疑问。原因很简单:那些熟练运用这些分析方法、甚至把全部工作时间都投入到企业调研与数据分析中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也很难跑赢指数基金。这些基金经理大多毕业于知名院校,拥有出色的智力水平 —— 他们能运用复杂的最新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还能直接采访企业高管,做着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无法做到的事;更何况他们拿着高额薪酬,即便如此,依然难以战胜指数基金。既然如此,像新手一样的个人投资者,从一开始就选择指数投资,显然是更高效的做法。

因此,在个股投资领域,并不存在一种能让大多数人轻松掌握的 “必胜方法”。如果非要让我给出一点建议,那就是:当市场整体大幅下跌时 —— 比如像雷曼危机、新冠疫情冲击那样的时期 —— 可以关注那些拥有核心优势产品的企业。本质上,这就是 “在低价时买入优质股票” 的策略。

我个人在个股投资上的成功案例,要数软银(现软银集团)。或许有人还有印象:2008 年,日本首次推出的智能手机是 iPhone,而当时唯一一家发售 iPhone 的移动运营商只有软银 ——NTT Docomo(日本电信电话移动通讯公司)和 au(KDDI 旗下移动品牌)在那时都没有引入这款产品。我还记得当时朋友让我试用了他的 iPhone,我立刻被它的体验震撼,断定这款手机一定会大获成功。然而,2008 年正处于雷曼危机的风暴中心,全球股价都在大幅暴跌。

当时,若持有软银股票,后续随着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股票会转为现在的软银集团股票;而截至目前(作者撰文时),16 年间软银集团的股价已上涨了近 30 倍。其实在那之前,我就已经持有软银的股票了。雷曼危机期间,很多人因为恐慌在低价抛售股票,但我选择长期持有,最终享受到了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所以我认为,若能留意自己工作行业的发展趋势,或是身边正在兴起的热门潮流,投资相关领域的公司会是个不错的思路。

新冠疫情冲击期间,即便处于出行限制之下,为维持健康,慢跑依然掀起了一股热潮;再加上当时东京奥运会等众多体育赛事已在筹备中。如果在 2020 年 3 月(疫情初期股价低谷时)买入慢跑鞋品牌亚瑟士(ASICS)的股票,到 2024 年 11 月,股价已经上涨了 17 倍。

这种 “从身边发现投资机会” 的方法,正是美国传奇投资人彼得・林奇(Peter Lynch)所推崇的策略。林奇曾在 13 年间将其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扩大了 777 倍,堪称投资界的顶尖高手。他的投资灵感常常源于生活:比如在旅行时吃到一家味道极佳的连锁餐厅,或是从妻子口中得知某家丝袜公司的产品在超市里十分畅销,随后投资这些公司并大获成功。

林奇在其著作《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提到:“很多普通投资者没有意识到,走进街头的甜甜圈店品尝产品,其实就是股票基础调研的第一步。” 他极力推荐投资者关注自己熟悉的公司并进行投资。当然,林奇本人也通过投资自己喜爱的甜甜圈连锁品牌,稳稳地赚取了收益。不过,这种投资方法并非百发百中。但即便投资成功率是 5 胜 5 负,只要能做到 6 胜 4 负,且其中哪怕有一次投资能带来大幅盈利,整体来看就已经很可观了。

来源:译美丽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