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浙西南规模最大抽水蓄能电站、丽水首个单体百亿级投资项目——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全面投产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每小时发电量可满足约10万人的全天用电需求,为美好生活“注入强劲动能”。
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
9月25日,浙西南规模最大抽水蓄能电站、丽水首个单体百亿级投资项目——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全面投产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每小时发电量可满足约10万人的全天用电需求,为美好生活“注入强劲动能”。
缙云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103.9亿元,主要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及地下厂房系统等部分构成。共配备6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电动机组,设计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年抽水电量24亿千瓦时,以两回500千伏出线接入华东电网,显著增强电网调峰能力与清洁能源消纳水平。
山一程,水一程。自2017年年底开工建设以来,缙云抽水蓄能电站累计有近5000名建设者奋战一线,全力以赴,以创新引领工程建设,用匠心“复绿”两岸青山,助力山区共同富裕。八载寒暑,随着一台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昔日的“绿色”畅想,如今已成现实图景,更承载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01 打通一座山 “新生”一条龙
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
水映两岸绿,山接浮云白。
在浙江缙云,一座抽水蓄能电站依山而建,顺势而立。
缙云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垂直落差高达600多米,隔山相望,能量相连。承担能量转换核心任务的发电电动机组,犹如一条钢铁“巨龙”,深藏于山体之中,静待蓄势赋能。
2017年1月,缙云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2017年12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正式批复同意电站开工建设。
缙云地处山区,群峦叠嶂,为何独独选中这座山?又为何将发电机组“藏”于山体内部?
“前期华东勘测设计院借助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多方比对,最终锁定这座山体。它高差大、势能充沛,流域面积广阔,无需额外补水。”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部负责人唐骁介绍。
初步选定后,项目团队还通过钻孔、探洞勘测进一步验证,确认该山体岩石坚硬、结构稳定,施工安全可靠。而将发电机组布置于山体内,既有效保护了核心设备,更在经济成本与生态价值之间取得最优平衡。
浩大工程,起于微末。八年来,建设者们凿通隧洞近32公里,修建输水管道10500多米,历经无数攻坚时刻。
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吉光号”TBM掘进施工工艺质量
在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的主变洞前,一个直径不足4米的圆形隧洞呈现眼前——洞壁上一圈圈螺纹状纹理均匀分布、螺旋延伸。这些规整的切削痕迹,正是电站创新采用的“吉光号”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所留下的“战绩”。其开挖直径达3.73米,约一层楼高,整机长39米,刀盘重27吨,每小时能在坚硬的花岗岩中稳健掘进约一米。
“这个‘大家伙’极其关键,使排水廊道施工速度较传统爆破法提升6至7倍,工期整整提前6个月。它不仅大幅降低施工风险,更极大提高了掘进效率,成为项目推进的重要支撑。”唐骁充满自豪。
生于四川、亲历过故乡重建的唐骁,始终怀揣实干报国之志。2018年,他扎根缙云大山,笃信——“创新,才能引领未来!”
此前,洞室采用人工爆破开挖,日均仅推进3米,需20人协同,效率低、进度滞后。
“必须破局!”唐骁信念如磐。
唐骁带领团队赴多地调研取经,组织多次研讨会,联合设计单位、厂家全力攻关……一年时间里,创新讨论不绝于耳,头脑风暴轮番上演。
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吉光号”TBM
最终,那台为缙云抽水蓄能电站“量身定制”的“吉光号”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重磅亮相,并拿下了3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
2021年,我国《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抽水蓄能智能化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与先进建造技术的引领支撑,打造高质量示范工程。
缙云抽水蓄能电站积极响应,持续推动技术革新、工艺升级、工法突破——研制应用国内首台无人电动振动碾;创新研发TBM长距离后退等三项新技术……已累计获得6项发明专利授权、37项实用新型专利,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被锻造而出,多项重磅荣誉也接连涌现。
此外,时任县领导杨秀清、李一波、王正飞等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工作,多次深入一线开展“上门服务”,积极破解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有效保障了工程进度按计划有序推进。
凭借一项项创新赋能,一次次贴心服务,缙云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建设仅用60个月就全面告捷,创造了国家电网系统内同类工程的工期新纪录。
“全面投产以后,不仅能有效缓解沿海地区用电负荷压力,还可与周边新能源基地协同运行,构建‘风光水储一体化’体系,显著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电站投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6万吨,通过绿电输出有力助推沿海工业减排,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谈及缙云抽水蓄能电站的未来,国网新源华东开发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何少云信心满满。
02 “复绿”两岸青山 绘就“绿色蓝图”
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白鹭纷飞
“漠漠水田飞白鹭。”——千年咏叹,历久弥新。
如今,在缙云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碧波荡漾,植被葱郁,近百只白鹭翩翩而来,繁衍生息。
这般生态盛景,既得益于缙云得天独厚的自然本底,更离不开缙云抽水蓄能电站持之以恒推进的山水“复绿”工程。
下水库溢洪道两侧混凝土边坡高差超百米,修复难度极大。“边坡修复是门精细技术,从钻孔技巧到植被选种,处处是学问。”缙云抽水蓄能公司复绿施工负责人吕玉宝告诉记者,“想要在混凝土上种草开花?以前几乎无法实现,如今借助植生孔、植生袋、三维网和客土喷播等新工艺,不到半年便能披上‘绿衣’。”
以“全场景边坡复绿”为目标,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创新引入纤维团粒喷播等绿色技术,系统开展三维植被网铺设、古树名木移栽等生态修复,多项工艺在此集成应用、亮点纷呈。
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部植被混凝土负责人张帅向记者展示了一组边坡修复对比照片:曾经裸露的岩壁,如今宛如铺开“绿色地毯”。“复绿只是起点,后续养护更是关键。我们配套自动喷淋、滴灌等精细化管护措施,确保绿意常驻。”
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边坡复绿形象
目前,缙云抽水蓄能电站进厂交通洞、公路等16.2万平方米边坡绿色支护及渣场绿化整治已成效显著,完成覆绿超过37.1万平方米,处处生机蓬勃。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始终坚定不移推进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通过深入实施环水保工程,方溪流域Ⅰ类水质占比提升至91.8%,同比提高3.7%;加劲环整体卷制等新工艺提升材料利用率13%,节约钢材473吨;在关键区域建成一体化废水处理系统,保护丽水重要水源地……一系列复绿举措全面落地、成效显著。
不仅有生态“绿景”,更有人文“绿意”。在上水库,一块形如人脸的巨石临水望天,寓意“轩辕问天”,库水因之得名“问天湖”,并由著名书法家郑晓华题写“问天蓄能”四字,墨韵苍劲。
湖边另有奇石遍布,有似将军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有似神龟伏于山间……这些融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设计,都源自缙云抽水蓄能电站的“匠心”打造。
项目建设初期,遇巨石“拦路”。常规做法是爆破清障,但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者们在实地勘察后毅然决定:“绕行保护,保留原石!”
为一块石头,增加工程量与经济成本,是否值得?
时任浙江缙云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章品勋介绍,“缙云是中国南方黄帝文化重要传承地,这块巨石蕴含人文记忆,未来可成景观。”实践证明,这一远见为工程注入了深厚的文化温度。
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景观平衡石保护
此外,电站还创新实施上水库景观平衡石保护等专项工作,量身定制保护方案,致力打造清洁能源与生态文旅融合的标杆项目,助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生动转化。
今年8月,缙云黄帝文化“亮相”大型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片头,引发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思考。
“冷冰冰”的工程,由此被赋予了文化的温度。缙云抽水蓄能电站的一系列举措,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在缙云的鲜活写照。
眼下,“问天湖”这个名字已正式“落笔”于缙云的地图之上,成为一方全新地标。下水库也在积极推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一个融合知识、生态与体验的绿色新空间即将“诞生”。由缙云抽水蓄能电站描绘的“绿色蓝图”,正渐次成为现实。
03 促“三生融合” 绘共富“三景”
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进场道路
从缙云县城出发,仅需15分钟便能抵达方溪乡。若在春天,沿着这条被誉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的缙云抽水蓄能电站共建道路行驶,沿途繁花相伴,景色如画。
在这条道路建成之前,大洋镇和方溪乡的村民前往县城需翻山越岭,出行极为不便,也对工程建设带来不小阻碍。
2017年,缙云抽水蓄能电站与缙云政府携手,共同投资完善周边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合作建成缙云至方溪进场道路。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总长14公里,路基宽10至12米,路面宽8.5至10.5米,铺设沥青路面,并于2021年正式通车。
与此同时,上水库建设需完成大洋镇漕头村的村民动迁工作。让村民离开祖辈生活的家乡,实非易事。如何让他们搬得放心、住得安心?
缙云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指挥部“应运而生”,将一项项工作做到村民“心坎里”,把一年年收入装进百姓“口袋中”。
2017年7月3日,指挥部派出104名“精兵强将”,奋战180个日夜,顺利完成1421人的移民动迁任务,创造了“移民规模最大、征迁速度最快、交地过程最顺”的“缙云速度”,保障工程如期推进。
毓秀华庭安置点
大洋镇漕头村村民张剑华一家率先签约,于2022年5月抓阄分房,顺利搬进了位于毓秀华庭小区安置点的新家。
9月15日下午5:30,张剑华刚接小儿子从幼儿园回来,正陪他在小区玩耍。“这里楼间距特别宽,一点也不压抑,到处是草坪和绿植,就像住在公园,比村里条件好多了。”张剑华满意地说,“我现在在锦江大酒店工作,开车上班只要15分钟,省去了租房等大笔开支,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在家门口,生活特别方便,幸福感大大提升!”
如今再回到大洋镇,生态种养、冷链锁鲜、茭海绿道……可谓一步一景,茭白真正成了富民产业。“酒香也怕巷子深,交通畅通了,村民出行和收入更有保障。”大洋镇党委书记陈岳勋告诉记者,“我们周边水库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未来还将谋划发展康养产业,让村民日子过得更红火!”
大洋镇位于缙云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而下水库所在的方溪乡同样迎来美丽“蝶变”。
“电站建设带动了周边建材加工、土建施工、绿化、装修等上下游产业,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来自云南、贵州等地的施工人员。”方溪乡党委书记胡力元介绍,“工人们租用了40余处民房,每栋可为村民平均增加4-5万元收入,切实鼓起了大家的钱袋子。”
在方溪乡政府对面,一家傣泰风味米线店生意红火。2021年,经工友介绍,老板娘杨楠来到缙云,主要为电站施工人员提供简餐。
从简陋小摊到三间宽敞店面,一碗外来米线何以在小山村扎根?
杨楠道出秘诀:在保留云南风味的同时,不断调整口味,贴合本地人喜好。“现在来的更多是本地顾客,日均营业额能达到6000元,天天忙得转不开身。”杨楠一边热情招呼客人,一边笑着说。
路通,则百业兴;百业兴,则人气旺。
位于三湖山居安置点,周边毗邻大洋水库、寨背等游玩景点,作为缙云主要的避暑胜地,选择在此安家的村民心里都有一本“幸福账”。“政府统一为我们设计房屋,高大又美观。”名为“云上四季”的民宿老板张子灵笑着说,“八月旺季游客不断,每天营业额有2000元左右,比以前高多了。”
如今,三湖山居已有8家民宿“开门迎客”,年营业收入总计达到100万元。
浩大工程,波澜壮阔。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不断深化,农、商、旅串联成线,区域共富的路通之美景、业态之新景、旅游之旺景正徐徐展开。
“新征程上,缙云将以该电站机组全面投产为新起点,继续大力发展水利事业,不断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继续谋大项目干大项目,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继续为群众创造更美好生活,奋力交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高分答卷。”县委书记王正飞表示。
缙云抽水蓄能电站机组的全面投产,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未来已来,且看缙云以山为笔、以水为墨,继续挥写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壮丽传奇——生态与经济发展同频,民生与工程效益共振,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诠释,更是“八八战略”坚定践行的辉煌篇章。
青山不墨,千秋画册;长河奔涌,终有回响。
来源:数字生活in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