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满满! 东阳中学、东阳二中的校友们看过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2:39 1

摘要:每一座校史馆,都是凝固时光的珍贵容器。这里不仅镌刻着学校办学路上的每一步探索足迹,更沉淀着东阳教育“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深厚底蕴,是孕育创新思想、涵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沃土,让城市的教育文脉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厚重。

走读校史馆

回望文脉长

每一座校史馆,都是凝固时光的珍贵容器。这里不仅镌刻着学校办学路上的每一步探索足迹,更沉淀着东阳教育“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深厚底蕴,是孕育创新思想、涵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沃土,让城市的教育文脉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厚重。

我们将目光聚焦我市部分校史馆,这些场馆虽各有亮点,或藏着岁月沉淀的老物件,或有着生动鲜活的数字化展陈,但贯穿其中的核心,始终是校史馆与东阳儿女的深厚羁绊。当海内外东阳人透过校史馆的一帧一幕重温求学时光,触碰到的不仅是个人的青春记忆,更是东阳教育薪火相传的清晰脉络,是家乡“崇文重教”优良风气绵延不息的有力见证。

此刻,让我们一同走进校史馆,在回望中读懂东阳的过去与现在,凝聚起“同心建家乡、携手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点击卷轴展开东中老照片

东阳中学校史馆

连古通今承校史

薪火相传续科魂

参观校史馆是每位东阳中学新生不可或缺的“开学第一课”。在这里,百余年校史的岁月留痕、严济慈校友的精神印记、全国首个量子科技实验室的前沿探索,共同构筑起一堂立体鲜活的文化课。

岁月留痕

百年校史铺展“立体全书”

“每次走进校史馆,都像在与百余年的东中历史对话。”站在东阳中学校史馆入口,副校长吕宇良望着眼前LED大屏上循环播放的宣传片《追光》,声音中满是自豪和骄傲,“这部片子由校内师生共同创作,‘追光’,追的是科学之光,也是真理之光。”

循着他的指引向内探寻,一幅约4层楼高的“照片长卷”率先跃入视野。长卷上,办学以来的代表性影像如电影胶片般密密麻麻排布。环顾四周,展馆被清晰划分为六大展区:“风雨沧桑求索路”“物换星移几度秋”“岁月如歌结硕果”“名师荟萃德艺馨”“春风化雨桃李艳”“继往开来展新篇”,学校的校风校训、重大历程、名师风采、杰出校友等内容生动呈现。吕宇良指着几处多媒体互动屏介绍道:“近两年新添的这些设备,让校史‘活’了起来。”

“2002年,学校迁至江北新校区,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恰逢学校建校90周年校庆,校领导班子萌生了系统记录学校与校友历史的想法。”回忆起建馆历程,吕宇良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条件有限,展馆相对简陋,但为后续的校史陈列打下了基础。”为迎接建校111周年校庆,学校于2022年提前成立筹备小组,对原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新增LED屏幕、优化展陈逻辑,才有了现在“能看、能听、能互动”的新面貌。

谈及校史馆的改造过程,吕宇良感慨其中的诸多不易。为了系统梳理校友信息,学校专门组织编撰《东中俊彦》等系列书籍,对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的东中知名校友信息细致搜集、反复核对。老师们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还主动承担起联系天南地北校友的工作。此外,由于学校历史跨越百余年,部分早期史料遗失,找回并考证这些史料成为一大难题。但东中人始终秉持“锲而不舍,想做必成”的信念,一步步完善、一件件落实, 终于将那些散落的记忆重新拼凑起来,让校史的脉络更加清晰。

在馆内,一件工艺美术品——双面竹编木雕书法《兰亭序》红木落地屏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校友卢光华、卢群伟父子捐赠的,细腻的竹丝与厚重的木艺间,藏着两代东中人对母校的拳拳之心。

不远处,半圆形木板上镌刻着金色字样:“人才的摇篮”“东阳!东阳!可说是刚从东方升起的太阳所照耀的地方……”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是知名校友严济慈分别在母校50周年校庆、70周年校庆时题写的,如今已成为校史馆里珍贵的精神财富。整个校史馆宛如一部立体的“校史全书”,连接起东阳中学的过去与现在。

薪火相传

纪念专展传递科学精神

严济慈校友纪念教育展馆展台上

摆放着严济慈生前手稿、照片等

在完善校史馆的过程中,学校曾反复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触动校友情感,唤醒他们的青春记忆?经过多轮讨论,大家最终一致认为:突出东阳中学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与传统。

“严老是我们东中最杰出的校友之一,”吕宇良介绍,“他是现代中国物理学领航人,学校南大门‘发奋、刻苦、扎实、朴素’8个字,就是他对东中师生的激励。他的事迹与精神,理应在校园里薪火相传。”于是,筹建严济慈校友纪念教育展馆的想法应运而生。

然而,随着筹建工作的推进,难题也接踵而至。一方面,历史资料分布零散,部分材料因年代久远已有缺失,搜集与整理需投入极大耐心和精力;另一方面,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精准呈现严老卓越的学术成就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合理统筹布局、设计展陈形式,也成为策展的一大难点。

为此,校方多次组织人员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严济慈的孙女严慧英及中国科大档案文博院深入沟通,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团队还走访了位于横店镇的严济慈陈列馆等地,广泛搜集信息。幸运的是,中国科大档案文博院提供了7000余份与严济慈有关的档案资料,学校也系统梳理了校内留存的相关记录,为纪念馆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了确保这些资料的准确性,仅文字稿我们就改了7版。”吕宇良感慨道,每一次修改都是对严老的致敬,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在严济慈校友纪念教育展馆,一段录制于1986年的录音格外令人动容。按下播放键,严济慈带着亲切乡音的话语缓缓流出:“我心里想啊,看到你们这样优秀的青年……”吕宇良介绍,这段录音源自严老重返母校时的讲话,经学校精心保存、翻译并转写为文字,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在展馆中。

这段珍贵的录音背后,还藏着一段科学传承的伏笔。当时,已经考上东阳中学的潘建伟作为优秀学子,有幸受到了严老的接见。交谈中,严济慈鼓励他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去追寻更高远的科学梦想。次年,潘建伟不负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大录取。“后来,潘院士成功走进物理学世界,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道道世界难题,成为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创新者。”吕宇良自豪地介绍道。

到了1998年,高二学生陆朝阳听了潘建伟回校举办的讲座后,追随学长脚步考入中国科大,成为国际量子科学领域的杰出青年。如今,校史馆内收藏着陆朝阳捐赠给母校的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奖杯。“科学精神在东中是代代相传的。”吕宇良感慨道,“严老的故事、精神,一直激励着东中学子往科学高峰‘闯’,而学子们也将这份传承不断延续。”

在展馆的展台上,还摆放着一份“严济慈星”命名证书复印件,它与严济慈生前的手稿、著作、老照片以及各类历史证书静静相伴,共同诉说着严老的科学人生。吕宇良解释道,在建校111周年校庆期间,严慧英女士参观校史馆时,被馆内的陈列深深打动,尤其是听到严老的原声录音后,更是潸然泪下。回到上海后,她当即决定将“严济慈星”命名原件捐赠给纪念馆,让这份荣誉永远留在母校,激励更多东中学子。

校友反哺

量子实验室赋能学子逐梦

在东阳中学建校111周年校庆之际,与严济慈校友纪念教育展馆同时落成的,还有全国首个建在中学里的量子科技实验室。这座实验室为何会落在东中?这背后,离不开校友们对母校的感恩与反哺之情。

东中校友潘建伟、陆朝阳,如今是中国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模拟等领域成果斐然。当他们得知母校打算在校史馆内打造量子主题相关展陈时,决定参与其中。吕宇良指着实验室门口的铭牌介绍道:“实验室由九章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东阳中学1999届4班联合捐建,从装修设计到内部的软件系统、各类仪器,几乎都由九章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走进实验室,仿佛踏入了一个奇妙的量子世界。墙上展示着量子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量子计算应用等内容;带有公式的窗帘随风飘起,先进的量子擦除试验演示仪等设备静待学子们前来探索……“有了这个实验室,学生能‘三维感受’量子世界,培养创新能力。”吕宇良转述校友的心意,“建这个实验室,不只是回馈母校,更希望东中学子能早早接触量子科技、激发兴趣。”

在校史馆门口,还有一个“大家伙”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它就是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模型。2020年,九章光量子计算机成功问世,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快亿亿亿倍,实现了量子计算从理论到实践里程碑式的转折。而在东阳中学建校111周年校庆当天,这台计算机的研发者之一、东中校友陆朝阳,作为代表将其捐赠给了母校,让更多东中学子能近距离感受中国量子科技的强大实力。

这座校史馆,既是东中百余年时光的见证者,也是科学精神的传递者,它让历史的厚重与科学的新锐交织,让校友的情怀与学子的梦想共振,为东中的未来持续注入创新与奋进的力量。

东阳二中校史馆

君毅薪传

科创赋能

在东阳教育的璀璨版图上,东阳二中如一颗历经时光打磨的明珠,近百年办学积淀赋予其深厚底蕴。学校以“君子博学、志士弘毅”为精神内核,精心打造的校史馆与高新科技教育馆,不仅是承载校史记忆、彰显办学特色的物理空间,更成为联结校友情感、赋能立德树人的精神高地。两大场馆一“文”承历史底蕴,一“武”启科创未来;一“承”续君毅薪火,一“创”领教育新篇,共同勾勒出东阳二中“君毅人、中国人,二中行”的鲜明教育图景。

校史馆

穿越时光的“君毅”精神殿堂

踏入东阳二中校史馆,时光仿佛在此凝固,那段风雨兼程的办学岁月缓缓铺展。这座于2022年学校80周年校庆之际揭牌的场馆,既是对近百年校史的系统梳理,更是“君毅”精神的鲜活载体。

以“溯源、发展、辉煌”为主线,校史馆完整呈现了学校的蝶变之路:1928年,上海私立君毅中学诞生,播撒教育火种;1942年,战火纷飞中,学校分设中国中学,辗转义乌、磐安、东阳等地,坚守育人初心;1970年,易名为东阳县第二中学;1996年,随东阳撤县设市,正式更名为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1999年,纳并画水高级中学;2016年,迁入城区博士路100号新校址,开启服务地方教育的全新篇章。

校友展区是校史馆的灵魂所在,300余名知名校友的资料在此陈列,他们如同璀璨群星,在各领域绽放光彩。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到航空航天领域专家;从实业报国的企业家,到深耕教育一线名师,每一位校友的故事,都是“君毅”精神的生动注脚。

更难得的是,校史馆并非“封闭的历史仓库”,而是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馆外的“校友林”,凝结着新老校友的深厚情谊,既有1979届校友捐资栽种的桂花园和1987届校友捐资栽种的紫薇园,也有2022届校友捐赠的品质石以及80周年校庆时在校学生捐资升级的绿化……跨时代的接力,让“校友林”饱含传承的温度。

高新科技教育馆

全国独有的国防科普课堂

学生在参观高新科技教育馆

如果说校史馆是“回望过去”的精神纽带,那么由1979届部分校友捐修的高新科技教育馆,则是为学生埋下“科技兴国”种子的创新沃土。2019年9月14日,在徐振华等近400名1979届校友见证下,场馆正式开馆,其“全国基础教育唯一校园高新科技教育展馆”的定位,让它从诞生之初便自带“高光”。

步入科技馆,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武器装备模型整齐陈列,先进舰艇、航空航天设备的细节清晰可见,大国重器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其中,运-20相关模型尤为珍贵。这些展品并非简单的模型集合,而是承载着校友深情的“活教材”。曾深耕航空航天领域的几位1979届校友,将自己参与研发的装备模型与珍贵资料捐赠给母校,让科技馆的展品更加丰富多样、专业权威;校友徐振华捐资50万元,为场馆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校友们群策群力,最终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建成,为母校献礼”的共同心愿。

如今,科技馆已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开设的军事知识校本课程在此开展,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讲解员,为同学们详细解读每件展品的技术细节与背后的校友故事,让大家在领略科技魅力的同时,感受校友的奋斗精神与爱国情怀。学校还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到访,开设科技讲堂,将航天领域前沿知识送到学生身边。

“以前觉得航空航天离我们很遥远,直到在科技馆看到黄强校友参与设计的‘飞豹’模型,看到许湘君校友参与设计的‘长征五号火箭’模型,听老师讲他们从二中走向航天领域的故事,我突然觉得‘科技报国’不是口号,而是可以努力的方向。”高三(7)班学生邓云天的话,道出了科技馆对学生成长的深刻影响。自开馆以来,科技馆已接待师生、校外考察团队超万人次,被列为市“国防科技创新教育”重点培育基地。

双馆联动

校友反哺与教育发展的双向奔赴

校史馆与高新科技教育馆的建设与运营,离不开校友力量的支撑。从校史馆的历史照片征集、校友事迹梳理,到科技馆的展品捐赠、资金支持,校友们以反哺母校的赤子之心,将“敦品励学”的品格与“强身乐群”的情怀融入行动,为场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这份校友反哺并非单向付出,而是与学校教育发展的双向奔赴。学校以两馆为载体,将校友精神深度融入日常教育:校史馆的“校友事迹宣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让刚踏入校园的学子在了解校史的同时,汲取校友榜样的力量;科技馆的“航模课程”“专家讲堂”,则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与创新思维。

每年的“君毅教育基金颁奖大会”“校友节”期间,获奖师生与返校参加活动的校友都会在两馆开展互动活动,“君毅”精神在代代二中人间传递,形成了“校友赋能教育,教育培育新人”的良性循环。

从上海私立君毅中学到如今的东阳二中,从校史馆到高新科技教育馆,它们不仅记录着学校八十余载的发展变迁,更以实物与故事承载着“君子博学,志士弘毅”的精神底蕴,践行着“敦品励学,强身乐群”的时代追求。随着场馆的不断完善与升级,它们将继续联结校友情感,赋能师生成长,助力东阳二中在立德树人的新时代道路上,书写更多育人华章。

记者丨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马歆晨

视频丨胡杉悦

编辑:胡晨露

二审:蒋智

终审:王中华

来源:东阳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