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真的值千金 | 优秀征文展示之三:《千年弦歌颂长卷,文脉长河涌不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1:19 1

摘要:在江淮大地的山水氤氲间,桐城派文脉如潜山之泉,历经三百年岁月淬炼,凝结成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精神图腾。千年弦歌悠悠,文化脉络似长河奔涌不息,润泽华夏大地。

在江淮大地的山水氤氲间,桐城派文脉如潜山之泉,历经三百年岁月淬炼,凝结成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精神图腾。千年弦歌悠悠,文化脉络似长河奔涌不息,润泽华夏大地。

位于大别山东麓,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文都。从明清之际的方以智开风气之先,到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四代巨匠接力,再到现代学人薪火相传。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也是文明延续的力量源泉,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文以载道,立德为先,建立于信笺的精神坐标系中,让桐城文脉扎根。

方苞少时与同窗共研《六经》,浸润于经典教育,而后提出“义法说”,主张“言有物”“言有序”,将儒学义理融入文章筋骨,使散文超越单纯的修辞技巧,成为承载道理的理想载体。与此同时,他也建立了以道德为根基的精神场域——书信世界。在《与翁止园书》中“吾辈作文,必先正心术,心术正,则虽言浅近,亦有可观;心术不正,虽雕章琢句,终为下品”。道德与文章的辩证关系,在尺素间被反复叩问,形成了“立德为先”的精神传统。这种将道德修养视为前提的认知在刘大櫆《与吴阁学书》中得到呼应:“士者,修身为本,文章末技也。”他批评当时“逐奇求险,不顾其行”的文风,又强调“文如其人,心术不正则笔墨难工”。

尺素传心,文脉永续,建立于文学立场和流变轨迹中,彰桐城文脉律动。

“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由此可见,有所取法才能入门,有所创新才能自成一家。而姚鼐正是提倡两者结合,使其相辅相成、神通广大,走上文学的康庄大道。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以“尺素”为形,记录个人精神与成就;以“文脉”为魂,让传统文体与个人精神共同融入文化传承的长河,既是“尺素传心”的当代实践,也是“文脉永续”的生动注脚。做到让文脉真正的跨越,在创新中实现永续。除此之外,《桐城文序录》提到方宗诚与友人戴存庄论及桐城之文,认为清朝为盛,于是“相与取诸先辈文,精选的数卷,大约以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者为主,而皆必归于雅驯”。他们通过对先辈文章的筛选、整理,将桐城派文人的思想、情感、学术观点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通过文字传递先辈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精髓。而且方宗诚在序中指出方苞、刘大櫆、姚鼐“及唐宋八大家文章之正轨”,也是强调了桐城派的文统之所在。通过编选《桐城文录》,按时代以分卷次,将桐城派各位先辈的文章精选成册,使得桐城派的文学传统和文脉得以延续和传承。

家国在纸,道艺在心,建立于时代洪流与家国情怀中,掘桐城文脉规律。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内忧外患的不断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处在转型期的桐城派呈现衰落景象。晚清重臣、湖南湘乡人曾国藩组建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挽救了清朝濒临灭亡的命运,号称“同治中兴”。此后更是在其勉励支持下让桐城文脉延绵不断,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清晰勾勒了桐城派的传承关系,系统梳理了桐城派的衍变盛衰轨迹,突出姚鼐对于桐城派承上启下、集其大成的关键作用。曾国藩在序中推崇“桐城派”古文,并非单纯肯定其文辞技巧,而是看重背后“文以载道”的内核。在他眼中,真正的文人不应只沉溺于文字雕琢,而更须将“家国”置于视野之内,关注社会民生、时代兴衰,以文章反映现实、推动变革。同时将“道义”存于心中,坚守儒家儒学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以道德准则约束自身言行,并通过文章传递给世人,实现“经世致用”的目标。曾国藩深知桐城派的古文理论要义对于维护道统、挽救人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主动归入桐城派门下,自觉弘扬其道统文脉。他感慨文运与世运的关联,对桐城派因为战祸带来的枝叶凋伤深表忧虑,表现出延续古文一脉的责任担当。这真正地诠释了“家国在纸,道艺在心”,让家国之情不失本色,让时代浪潮奔涌不息。

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继承和深化,将个人的文学追求、道德修养与家国责任牢牢绑定,成为一代代青少年学习的重要缩影。我们从姚鼐的“顿首”“足下”中体会到君子的谦卑与恭敬,从张英的家书中领悟到礼让的力量。当六尺巷的青石板映出时代的光影,当桐城派的“义理”理念与当代散文创作碰撞出火花,这份文脉便不是故纸堆里的沉寂文字,而是星星之火般燎原,这份生命力在守正与创新的交响中闪耀出万丈光芒。

文脉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转在笔尖、藏在生活里的基因,更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力量,是个体安身立命、社会凝聚共识、国家赓续文明的根基。于尺素寸心,于时代潮头,有着对道德的敬畏、对学问的执着、对家国的赤诚。

振叶寻根,观澜索源。历史积淀深厚、家风家教熏陶让千年弦歌颂长卷。岁月流逝,时至今日。让文脉融入社会的肌理,如长河般奔涌不息。正如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落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时代的变迁不会让桐城派文脉的光芒黯淡,从尘封的过往到鲜活的当下,以蓬勃的姿态发光发热。

(本文系“北辰杯·桐城派经典古文阅读大赛”投稿作品,作者吴颖,来自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2025级财务管理专业)

北辰杯·桐城派经典古文阅读大赛

持续征稿中

秋风送爽,文绪绵长。北辰杯·桐城派经典古文阅读大赛开展以来,各方佳作纷至,见解精微——或钩沉阐幽,探赜索隐;或感发心得,遥契古贤。篇中笔底,皆是读者与桐城文脉的深刻对话。优秀来稿将持续选登,以飨同道。

今谨再次广邀:无论您是深耕多年的硕博之士,还是初涉古文的青衿少年,但有一得之见、一心之悟,均盼惠赐佳作。优秀作品将刊载于官方平台,并有机会获得大赛奖金及精美礼品。

投稿邮箱:crz_fdpress@163.com

截止日期:2025年10月31日

(一)征稿对象少年组:海内外桐城籍及桐二代小学、初中在读学生。

青年组:海内外桐城籍及桐二代高中、本科、硕士及博士在读学生。

(二)征稿要求1.主题:“诵桐城派经典,书新时代华章”,须围绕《桐城派经典古文选读(青少年版)》中的38篇桐城派经典古文撰写读后感,主题健康,积极向上,具体方向不限。

2.文体: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鼓励创新表达。

3.字数:少年组要求1000字以内;青年组要求2000字以内。

赛事详情请点击:

《桐城派经典古文选读(青少年版)》

方宁胜 汪茂荣

汪文涛 程徐李 编著

刘 月 责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

本书精选桐城派38篇名家名作,采用原文呈现、解题导读、今注今译等形式,旨在展现桐城派文学与思想精髓,提升中小学生古文阅读兴趣与鉴赏能力,强化其语文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

选本分三单元:小学高年级单元以家书家训为主,注重家庭教育、品德修养与学习追求;初中年级单元则以游记、人物传记为主,展现桐城派古文之美;高中阶段单元则聚焦书序、赠序,反映桐城派文学立场与流变。

在编选过程中,本书注重整体结构与内容统一,各单元、篇目间以作者、题材、风格、情感等因素相互关联,鼓励读者在阅读中前后观照、深入研讨。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