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崛起于苦难与纪律,却败亡于利益与内部分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1:28 1

摘要:在群雄并起的民国乱世,西北军的崛起是一段充满反差与悖论的传奇,它并非依靠丰腴之地或雄厚财源,而是凭借冯玉祥近乎清教徒式的严明纪律与“兵民合一”的理想,在贫瘠的黄土沟壑中淬炼成钢。

在群雄并起的民国乱世,西北军的崛起是一段充满反差与悖论的传奇,它并非依靠丰腴之地或雄厚财源,而是凭借冯玉祥近乎清教徒式的严明纪律与“兵民合一”的理想,在贫瘠的黄土沟壑中淬炼成钢。

从五原誓师投身北伐,到中原战场上大刀翻飞、啃下最硬的骨头,推动北伐事业的成功,这支劲旅以惊人的战斗力震撼全国,一度达到权力的巅峰。

然而西北军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当面对蒋介石的“银元炮弹”和政治瓦解时,建立在个人威信与朴素道德之上的西北军,竟在内部利益的冲击下迅速崩塌,留下一大历史的遗憾。

西北军将领

西北军的崛起,并非很多人印象中的“凭空出现”,其灵魂人物冯玉祥,早已在北洋时代的军旅中就崭露头角。

与其他注重享乐的军阀不同,冯玉祥以其独特的、近乎清教徒式的治军方式闻名,他强调官兵同甘共苦,自己布衣粗食,严禁部下吃喝嫖赌,在军队中推行扫盲和教育,甚至引入基督教进行精神动员,故有“基督将军”之称。

这种独树一帜的治军模式,在当时的旧军队中独树一帜,虽然有时显得格格不入,却极大地凝聚了军心,锤炼出一支纪律相对严明、吃苦耐劳的劲旅。

1924年发生的“北洋政变”,让冯玉祥得以脱离北洋体系、独立发展,然而其中也带来了很大的代价:政变后的冯玉祥并未能在京津地区站稳脚跟,在张作霖等势力的排挤下,他被迫彼时贫瘠的西北转移。

这片在清末曾遭受捻军动乱、陕甘民乱蹂躏的饱受苦难的土地,沟壑纵横,黄沙弥漫,民生困苦,在大多数人眼中是贫瘠的边疆。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冯玉祥而言,这恰恰是避开强敌、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理想根据地。他治下的士兵们不仅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还参与筑路、垦荒,试图实现一种“兵民合一”的理想状态。

正是这段在相对沉寂中的苦心经营,使得西北军没有卷入中原军阀的混战消耗,反而像一块生铁,在西北的寒风中被打磨得愈发坚韧。

到1926年,冯玉祥麾下已聚集了约二十万之众,虽然装备普遍简陋,但其旺盛的士气和强悍的战斗力,已不容小觑,正是这段蛰伏期,为日后西北军的“乘势而起”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

英雄大刀队

1926年,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开始了北伐的征程,与此同时从苏联考察归来的冯玉祥,在绥远五原庄严誓师,将其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宣布效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投身北伐大业。

这一决策堪称神来之笔,因为它不仅在政治上使冯玉祥集团完成了从“旧军阀”到“革命军”的华丽转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更在军事上形成了对北洋军阀的南北夹击之势。

西北军从此登上了全国性舞台,并立刻展现了其惊人的能量,他们的主战场是广阔而艰苦的中原大地,对手是吴佩孚的残部和张作霖的精锐奉军。

与装备往往更优的南方北伐军相比,西北军的战斗风格更为质朴刚猛,他们擅长长途奔袭、夜战和近身肉搏,士兵们常常手持大刀,高呼口号,发起决死冲锋,这种气势足以让许多敌人胆寒。

在整个北伐过程中,西北军直接面对的是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等久负盛名的北洋悍将,扮演的也都是“啃硬骨头”的角色,他们承受了巨大的伤亡,但也赢得了“善战”的威名。

可以说,没有西北军在北方战场的强力牵制和打击,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在东南方向的推进绝不会如此顺利。

然而付出和收获在此时实现了正比关系,经过北伐战争的西北军的实力不仅未受损耗,反而通过“以战养战”之法,不断收编败军和扩大地盘,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

其控制范围扩展到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达到了其历史的巅峰,冯玉祥本人也一跃成为与蒋介石、阎锡山、李宗仁并立的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巨头之一,堪称如日中天。

北伐战争

北伐的胜利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而是迅速转化为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关于权力和地盘分配的激烈斗争。

蒋介石凭借中央名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试图对曾经的兄弟部队进行“削藩”,这自然引起了西北军冯玉祥、晋军阎锡山和桂系李宗仁等人的强烈不满与恐惧。

利益的冲突最终无法调和,中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军阀混战——中原大战在1930年爆发。

阎锡山的晋绥军虽然财力雄厚,但是战斗力拉胯且阎锡山一直本着保持实力的想法,一直不愿全力出手,而李宗仁的桂系虽有狼兵的战斗力,但是此时偏距西南而鞭长莫及,无法在中原地区投入足够的战斗力。

实际上的中原大战,就是冯玉祥的西北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对垒的战场,其他派系只是进行了有限的声援和后勤保障。

战争初期,西北军展现的强大战斗力令蒋介石颇为头疼,在陇海线和平汉线主战场,冯玉祥挥师猛攻,屡次重创蒋介石的中央军。

西北军士兵的勇猛和无畏,让装备着德国武器、甚至有德国顾问指导的中央军也感到极度棘手。

蒋介石本人曾在日记中流露出对前线战事的焦虑和对西北军战斗力的惊叹,如果仅从战场表现来看,西北军与装备精良的中央军确实打得“有来有回”,甚至一度占据上风。

可惜战争的胜负,从来不仅仅取决于前线的厮杀,西北军集团内在的致命弱点,在这场空前消耗战中暴露无遗。

五原誓师

西北军的根据地是贫瘠的西北诸省,根本无法支撑长达数月、投入兵力上百万的现代化战争,庞大的军费开支很快耗尽了冯玉祥的积蓄,士兵的粮饷、弹药补给都难以为继,西北军的经济的在几个月的消耗中彻底崩溃。

相比之下,蒋介石控制着中国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浙一带,不仅得到江浙财团的大力支持,更能得到上海金融资本家的源源不断的贷款,可以用“银元”和“物资”支撑战争。

其次是与西北军结盟的都是些政治投机客,中原方向的直接盟友阎锡山,以“吝啬”和精于算计闻名,他虽为反蒋联军总司令,但始终以保存晋军实力为首要目标。

在补给支援和配合作战时,常常逡巡不前,致使西北军多次孤军奋战,战果无法扩大。这种同床异梦的脆弱的政治联盟,不仅很难帮得上忙,甚至关键时刻还在背后拖后腿、捅刀子。

在内外交困之际,向来擅长于“离间瓦解”之术的蒋介石,适时的开展了“银弹”与“糖弹”攻势,给了西北军致命一击。

蒋介石利用其雄厚的财力,对西北军将领进行了大规模、高强度的收买和分化,高官厚禄、现大洋支票,像一颗颗炮弹射向西北军的中心地带。

冯玉祥那种建立在个人魅力和传统道德之上的“家长式”统治,在赤裸裸的利益诱惑面前,开始土崩瓦解。

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西北军骁将韩复榘、石友三等人被蒋介石重金收买,突然倒戈,导致整个西北军的战线出现动摇。

这一打击是毁灭性的,它不仅瓦解了西北军的军事部署,更摧毁了这支军队最引以为傲的凝聚力与精神支柱。

随着张学良的东北军“改旗易帜”后挥师入关进行“武装调停”,反蒋联盟顷刻间土崩瓦解。

而叱咤风云的西北军集团,作为一个整体也就此分崩离析,余部被南京国民政府所收编,冯玉祥本人被迫下野,他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庞大军事力量,就此不复“西北军”之名号。

中原大战

西北军的兴衰,是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壮史诗,它崛起于苦难与纪律,却败亡于利益与分化;它代表着一种改造旧军队、建设新国家的朴素尝试,却最终无法摆脱时代局限,沦为军阀混战的牺牲品。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质上仍是一个建立在个人权威和传统地域关系之上的旧式军事集团,尽管它拥有一些新的形式和口号。

这种缺乏坚实经济基础、统一意识形态和有效政治组织的军事力量,纵然一时骁勇,也难以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南京国民政府尽管存在无数问题,但它至少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并获得了国内外资本的认可和支持,相对于西北军代表了更具现代性的组织形态,取得对垒的胜利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来源:侃了了论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