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系统保育数百尾中华鲟!北京海洋馆举办中华鲟迁地保护20周年庆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1:30 1

摘要:中华鲟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是一种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对研究地球演变和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与社会价值。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目前已陷入中断,这一珍贵物种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二十年来,北京海洋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

9月28日,北京海洋馆在国宝中华鲟馆成功举办中华鲟迁地保护20周年庆典活动,主题为“感恩相伴 守护同行 鲟梦共生筑未来”。

中华鲟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是一种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对研究地球演变和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与社会价值。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目前已陷入中断,这一珍贵物种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二十年来,北京海洋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紧密合作,通过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与科普教育等多途径,持续推动中华鲟物种保护与生态修复。

庆典上,北京海洋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技术交流、种群管理和科普知识传播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北京海洋馆总经理王喆琛在致辞中表示:“拯救中华鲟野生种群、助力其繁育后代已成为一项紧迫使命。作为中国水族馆行业的领先机构,北京海洋馆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全力支持中华鲟保护这项重大而艰巨的事业。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科研力度,推动中华鲟的保护,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并参与到保护中华鲟、守护生态系统的行动中来。”

自2005年与长江水产研究所携手启动中华鲟迁地保护工作以来,北京海洋馆始终专注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保育与科研,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中华鲟保育基地之一。多年来,成功对数百尾野生、子一代和子二代中华鲟实施系统保育,涵盖去应激、病理医疗、健康调控与性腺再成熟等关键环节,有效保存中华鲟亲鱼,为人工保种与繁育提供了重要支持。

为进一步优化中华鲟饲养质量,北京海洋馆基于对其野外食性与营养需求的深入研究,结合多年保育实践经验,经反复试验与配方改良,成功研制出成分、营养与适口性均适宜中华鲟的专用饵料——“鲟鱼汉堡”,显著提升了保育群体的生存质量与健康水平。

此次庆典也同步推出“洄游·守护·共生”北京海洋馆中华鲟保护历程回顾展,以实体展览的形式生动呈现二十年保护之路。 展览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保护大事记、科研实物和影像资料,系统梳理了迁地保护的艰辛历程与重大成果,既展示了北京海洋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合作成就,也突出呈现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的重要贡献。

未来,北京海洋馆还将围绕中华鲟保护主题持续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和公众教育项目,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社会传播。

记者:代丽丽,程功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