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场那天,她披一件沙色长大衣没多余配饰,长发自然垂落,推着行李从人群中走过,媒体镜头齐刷刷对准她,网友说“像走秀”。这一幕说明她跨过场地边界,被时尚圈正式接纳。
陈梦拿下巴黎奥运金牌后,人们又看到她的新动作。
她的训练、公益、时尚行程不断更新,话题持续升温。
在巴黎装扮亮相,她成了MaxMara官方嘉宾
机场那天,她披一件沙色长大衣没多余配饰,长发自然垂落,推着行李从人群中走过,媒体镜头齐刷刷对准她,网友说“像走秀”。这一幕说明她跨过场地边界,被时尚圈正式接纳。
巴黎时装周时,她曾以Dior挚友身份现身,剪裁利落的西装衬得她肩背笔直。对许多人来说,这名运动员第一次被贴上“优雅”标签,而不只是“能打”。
她在公益场地免费教孩子打球
奥运结束后,她没有立刻奔向商业比赛,而是筹建小球馆。孩子们只要带拍子就能进场,不收高价学费。她隔三差五到馆里亲自陪练,孩子们围成一圈看她发球。她说,“先让他们喜欢上球,再谈成绩。”
公益之外,她还拉来企业赞助,办起“陈梦杯”。小选手们拿到正规的计分表,第一次体验正式对局。家长坐在外围,看见孩子捧奖牌,纷纷说“这比成绩单还好看”。
退出世界排名,却没说退役
夺金那年年底,她因身体负荷退出国际积分。媒体猜测她要转身,她回应“只是歇一歇”。国家队名单上少了她的名字,但省队训练馆里又见到她挥拍的身影。
省队教练说,她每次回归都自己搬球桶,不让年轻队友代劳。跑圈时也按新人配速,从第一米跟到底。
直通鹿特丹选拔赛是转折
还在青年组时,她碰上正处巅峰的郭跃。那场七局对拉,她一度落后,最后连追三分翻盘。比赛结束,她站在台边喘气,裁判抬手示意,她才意识到自己赢了。那一刻,她知道国际赛场的大门向她打开。
几年后,她在东京奥运首夺女单冠军。外界以为她会就此稳坐头号,却没想到下一届还能再拿一次。卫冕需要跨过伤病、状态和后辈冲击,她用四年等待那一声终场铃。
孙颖莎曾说:“谁沉得住气,谁就能更强。”这话被不少人当作赛后感言转发,如今放在陈梦身上更贴切。
受邀参加九三阅兵观礼
阅兵那天,她坐在嘉宾区中央,穿着深色套装背脊挺直。直播镜头扫过,她抬头专注看编队,表情严肃。活动结束后,她在社交平台写下“荣幸”,并附了一张远景照,没有任何自夸。
这次出现,让更多非球迷认识她。许多人搜索名字才发现,她就是两届奥运女单冠军。
宣布备战全运会,重新上跑道
采访里有人问她,“半年没系统训练,压力大吗?”她回答,“得好好准备,不练不行。”说完抬头笑,语气轻,却给队里年轻人打了预防针——想夺她的位置,得真本事。
省队体能师透露,她把公益课排在晚间,上午照样完成力量、折返、多球。有人劝她减少活动,她说“比赛日程排满了也得上课,孩子们等着”。
多面身份让外界重新定义运动员
过去,冠军离开赛场往往隐身。陈梦却让金牌成为通行证,去看世界更大舞台。公益、秀场、阅兵,她样样做到位。金牌不再是终点,而是下一步跳板。
身边工作人员总结她的作息,“上午训练,下午开会,晚上带孩子练球”。行程看似满,却条理分明。粉丝看直播时,常见她在训练间隙掏出手机回公益邮件。
在访谈里她说过一句话:“球拍让我认识世界,也让我服务世界。”这句话被许多博主截屏,成了网络流行语。
如今,她不再被单一头衔束缚。对年长球迷,她是打球厉害的“梦姐”;对年轻观众,她是穿大衣的时尚面孔;对小选手,她是陪练的师姐。多重身份叠加,没有冲突,反而让形象更立体。
未来是否继续留在赛场,她没有正面回答。她只说,“身体允许就打,身体不允许就教。”一句平实话,却给自己保留了两条道路。
如果你是运动员,金牌之后会像她一样去尝试新领域,还是专注一条赛道?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和经历。
来源:非常务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