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天是农历八月初八,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在老一辈的传统里,农历的日期往往承载着独特的寓意和讲究。八月初八,数字“八”谐音“发”,双八相连,更被视作大吉大利、福气双至的好日子。
明天是农历八月初八,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在老一辈的传统里,农历的日期往往承载着独特的寓意和讲究。八月初八,数字“八”谐音“发”,双八相连,更被视作大吉大利、福气双至的好日子。
这些老传统,并非全是迷信,其中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养生智慧。在这个夏秋交替、天气转凉的关键时节,结合现代健康理念,我们特别总结了“1不洗、2不坐、3不忘、4要吃”的注意事项,助您顺应天时,健康安稳地迎接秋天。
一不洗:不用凉水洗头
老话说“秋不凉头”,八月初八,暑热虽未完全消退,但早晚已能感受到丝丝凉意,尤其是秋风渐起。此时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头部作为“诸阳之会”,非常容易受风寒侵袭。
如果用凉水洗头,寒湿之气会顺着打开的毛孔直侵头部,很容易导致头痛、感冒,甚至为日后落下偏头痛的根。因此,这一天,尤其是早晚,切记要用温水洗头,洗完后及时用吹风机吹干,避免湿发迎风。这个习惯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自身健康的保护。
二不坐:不坐户外石板、寒凉之地
入秋后,讲究“秋不坐木,冬不坐石”。夏天的石板被太阳晒得温热,坐上去很舒服。但到了八月,地面的阴寒之气开始上升,尤其是久置户外的石凳、石板,内部已经吸足了寒湿之气。
此时若随意坐下,寒湿之气会透过肌肤侵入人体,尤其是对腰腹部和关节非常不友好,容易引发腹痛、腹泻或关节酸痛。所以,外出散步、游玩时,尽量不要贪图一时方便坐在冰凉的石头上,可以随身带个轻便的坐垫,既舒服又养生。
三不忘:不忘佩戴口罩
这一条,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完美结合。八月初八已入仲秋,天气干燥,空气中粉尘、花粉等过敏原增多,同时也是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开始活跃的时期。
古人虽无口罩,但讲究“闭邪气”,注重口鼻的防护。如今,我们有了更好的防护工具。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忘佩戴口罩,不仅能有效预防病毒传播,还能保持呼吸道的湿润,过滤掉部分过敏原和灰尘,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明智之举。
四要吃:要吃寓意吉祥的时令食物
在这样一个好日子里,吃对东西,既能讨个好彩头,又能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1. 吃鸭子:八月的鸭子最为肥美。鸭肉性凉,有滋阴润燥、健脾补虚的功效,非常适合秋日“贴秋膘”。而且“鸭”同“压”,有压住霉运、带来平安的吉祥寓意。一碗热乎乎的老鸭汤,暖心又暖胃。
2. 吃芋头:芋头是秋季的明星食材,富含膳食纤维,有益脾胃。民间认为八月初八吃芋头,有“驱邪避害”的寓意,且“芋”音近“余”,象征富余美满,家宅兴旺。清蒸、炖肉或做成甜汤皆可。
3. 吃南瓜:金灿灿的南瓜,象征着丰收和圆满。南瓜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能很好地保护呼吸道和黏膜,预防秋燥。无论是蒸着吃,还是做成南瓜粥,都是秋季养生的佳品。
4. 吃梨:秋梨润燥,是应对秋季口干舌燥、皮肤干痒的“天然甘露”。梨子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直接吃或炖成冰糖雪梨汤,都能有效缓解秋燥,让身体更舒爽。
八月初八的这些老讲究,是祖先们流传下来的生活智慧。它们提醒我们,要敬畏自然,顺应时节变化来调整生活习惯。在这个寓意美好的日子里,希望您能牢记这“1不洗、2不坐、3不忘、4要吃”,将传统习俗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养好身体,平安顺遂地度过这个秋天。
来源:南瑾夏子说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