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将近,大同的街头,连空气都弥漫着月饼的焦香。摊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但内容却惊人的一致——“丰镇月饼,正宗的丰镇月饼!”放眼望去,金黄饱满、包装统一的丰镇月饼占据了绝对主角。见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到二十年前,这街头的唱主角的浑源月饼和大同混糖月饼。
中秋将近,大同的街头,连空气都弥漫着月饼的焦香。摊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但内容却惊人的一致——“丰镇月饼,正宗的丰镇月饼!”放眼望去,金黄饱满、包装统一的丰镇月饼占据了绝对主角。见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到二十年前,这街头的唱主角的浑源月饼和大同混糖月饼。
时光倒回二十年前,大同的月饼市场那是北方传统月饼的“战国时代”。浑源月饼、大同混糖月饼与丰镇月饼,如同三位同宗同源却各有性子的兄弟,在晋北的街头巷尾平分秋色。它们都以胡麻油、红糖(或白糖)、面粉为魂,无需馅料,靠的是面、油、糖与火候的完美融合。细微差别在于口感:丰镇月饼油糖下得狠,口感更为硬朗扎实;而浑源月饼和大同本地的混糖月饼则显得软和一些,更追求一种温润的甜。尤其是大同混糖月饼,如其名,常将红糖与白糖混合,创造出一种更有层次的风味,那是许多老大同人舌尖上最地道的中秋记忆。
然而,二十多年的市场大潮冲刷之下,格局剧变。浑源月饼与大同混糖月饼渐渐淡出了主流视野,近乎“消失”在大同市民的日常选择中。而丰镇月饼,却从一个地方特产,成长为声名远播、产销两旺的区域品牌。这場“此消彼长”的戏码,背后是传统与现代、守成与进取的生动写照。
浑源与大同月饼的“退守”,源于其内在的局限。 它们大多延续着“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模式,讲究的是现烤现卖、新鲜热乎。这份人情味与锅气,曾是它们的魅力,却也成了发展的桎梏。产量有限、保质期短、难以标准化,使其无法走出熟悉的街区。更重要的是,“浑源月饼”更像一个品类名称,缺乏一个强大的品牌来整合与引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迷失。
反观丰镇月饼的“崛起”,则是一部成功的品牌化与市场化教科书。 当地政府与行业合力,将“丰镇月饼”打造成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形成了强大的区域公共品牌。一批龙头企业引入现代生产线,统一标准,保证了品质的稳定与规模的扩张。他们更懂得营销,不仅在本地深耕,更通过商超、电商等渠道,将产品铺向全国。您会发现,无论在太原还是北京,都能轻易买到丰镇月饼,这种渠道优势是决定性的。
甚至,您提到的那点口感差异——丰镇月饼偏硬,也阴差阳错地成了优势。更足的油糖意味着更长的保质期,独特的嚼劲形成了鲜明的产品记忆点。而浑源月饼的“软活”,在追求便携与耐储的礼品市场中,反而失去了特色。
这场变迁,也是时代选择的缩影。当购物习惯从“街头等待新鲜出炉”转向“超市一键购齐”,当月饼的礼品属性远超食用属性,能适应现代流通规则、拥有精美包装和响亮品牌的丰镇月饼,自然占据了绝对高地。如今,浑源月饼并未真正绝迹。在浑源县的老巷深处,或在大同某个固执的传统糕点铺里,你或许还能寻到它的踪影。那更像是一种小众的坚守,一份为怀旧者留存的风味档案。
中秋的月亮依旧圆润,街头飘散的胡麻油香也依旧醉人。只是,那一声声“浑源月饼”的吆喝,连同它代表的那个更缓慢、更贴近灶台的时代,已悄然融入了记忆的深处。这不仅是两种月饼的兴衰史,更是一曲关于传统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找出路的悠长咏叹。
来源:高向东说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