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摩尔线程IPO过会的消息刷屏科技圈,“中国英伟达”的头衔再次引发争论。一边是刚叩开资本市场大门、背靠英伟达系技术基因的摩尔线程,一边是早已上市、深耕AI芯片多年的寒武纪,两者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但真相是,它们既无股权关联,也非直接竞品,所谓“同业竞争”只是外界
当摩尔线程IPO过会的消息刷屏科技圈,“中国英伟达”的头衔再次引发争论。一边是刚叩开资本市场大门、背靠英伟达系技术基因的摩尔线程,一边是早已上市、深耕AI芯片多年的寒武纪,两者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但真相是,它们既无股权关联,也非直接竞品,所谓“同业竞争”只是外界的误读;而“中国英伟达”的称号,对两者而言更是各有适配性与局限性。
一、无关联更非竞品:基因决定的差异化路径
首先要明确的是,摩尔线程与寒武纪不存在任何股权纽带,技术路线与业务布局的差异更是从根源上避免了直接同业竞争。
从技术基因看,两者堪称“两条赛道上的奔跑者”。摩尔线程由前英伟达中国区总裁张建中创立,核心团队多来自英伟达、AMD等企业,天然带着GPU技术烙印,走的是“全功能GPU+GPGPU”的路线,目标是覆盖图形渲染、AI计算、科学计算等全场景,技术路径最接近英伟达。而寒武纪的核心团队源自中科院计算所,从诞生起就聚焦AI专用芯片(ASIC架构),主打“云端训练+边缘推理”的垂直场景,更接近谷歌TPU的技术路径,压根不涉足图形渲染等GPU传统领域。
从产品与场景看,这种差异更为直观。摩尔线程的主力产品MTT S1000M虽FP32算力仅2 TFLOPS,但兼容OpenGL、Vulkan等图形API,可支撑云游戏、直播转码等场景,同时通过适配PyTorch等框架切入AI推理领域。寒武纪的思元系列则专注AI算力,单卡算力可匹敌英伟达A100,在智慧城市、互联网大厂的大模型推理场景中已实现批量出货,2025年一季度仅互联网领域订单就撑起11.11亿元营收。一个是“通才型GPU玩家”,一个是“AI专用芯片专家”,业务交集少之又少。
二、“中国英伟达”之争:适配性与短板同样明显
将两者与英伟达对标,更像是从不同维度寻找“替代可能”,但各自都面临难以回避的挑战。
摩尔线程:最像“英伟达”的追随者,生态是最大关卡
若论技术路径与产品定位,摩尔线程确实是最接近英伟达的国产企业。英伟达的核心优势在于“GPU硬件+CUDA生态”的双轮驱动,而摩尔线程正复刻这一路径:硬件上推出自主架构的GPU芯片,软件上开发“Musify”代码迁移工具,试图兼容英伟达的CUDA生态,降低用户迁移成本。这种策略已初见成效,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暴增至7.02亿元,其中AI智算领域订单占比超85%。
但摩尔线程的短板也极为突出。英伟达的CUDA生态已积累十余年,涵盖数百万开发者与海量应用,而摩尔线程的生态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兼容度与稳定性仍需验证。硬件性能上差距更明显,其现有产品算力仅能满足中低端场景,与英伟达H20芯片148 TFLOPS的FP16算力相比,技术代差至少在3年以上。更关键的是,英伟达实现盈利用了10年,而摩尔线程2025年上半年仍净亏损2.71亿元,盈利前景尚不明朗。
寒武纪:AI算力的“特种兵”,离“全功能英伟达”还差太远
寒武纪被称为“中国英伟达”,更多是因为其在AI芯片领域的先发优势与技术积累。在英伟达受限于出口管制的背景下,寒武纪成为国内少数能提供高端AI算力的企业,2024年出货量达3.9万颗,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激增42倍并实现盈利,展现出强劲的替代潜力。其自研的MLU软件栈也构建了一定的生态壁垒,吸引了字节跳动等大客户的批量采购。
但寒武纪的定位更接近“AI领域的专精选手”,而非英伟达式的“全场景王者”。英伟达的GPU既能支撑AI训练,也能满足游戏、设计等图形需求,而寒武纪的芯片仅聚焦AI场景,完全不具备图形渲染能力,应用边界远窄于英伟达。生态单一性带来更大风险——一旦AI芯片需求波动,企业将面临业绩断崖的危机,这也是其早期营收波动较大的核心原因。
三、结论:没有“真·中国英伟达”,只有差异化突围者
在当前的产业阶段,讨论“谁是中国英伟达”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英伟达的成功是技术、生态、时机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国产企业尚处于“单点突破”向“全面发展”的过渡阶段,摩尔线程与寒武纪的竞争关系远弱于互补性。
对投资者与行业而言,更有意义的是关注两者的差异化价值:摩尔线程的看点在生态突破,若能在3-5年内建立起成熟的兼容生态,有望在消费级与工业级GPU市场撕开缺口;寒武纪的核心价值在AI算力替代,其在推理端的性价比优势,将在国产算力替代浪潮中持续受益——毕竟2025年国产算力芯片30%的目标份额,需要这类“AI专才”来支撑。
从行业格局看,华为昇腾已凭借20%+的市占率位居国产AI芯片榜首,海光信息在算力指标上实现对英伟达的局部超越,摩尔线程与寒武纪更像是“国产算力军团”的重要成员,而非唯一的领跑者。英伟达的30万亿市值神话难以复制,但中国芯片产业的突破从不依赖“单点复制”,而是靠不同赛道的企业协同发力。
摩尔线程的IPO过会,标志着国产GPU赛道迎来新玩家;寒武纪的持续盈利,证明AI芯片替代路径可行。与其纠结谁是“中国英伟达”,不如期待这些企业在各自的赛道上持续突破——毕竟中国算力产业的未来,需要“通才”的生态构建,更需要“专才”的技术深耕。
来源: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