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梁微 刘秀莉 “172万元补偿款到账了!拖欠多年的租金终于有着落了!”8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蒙公镇某村网格员在微信群发出这条消息,村民们的手机“叮咚”声此起彼伏。 当天,村头公示栏前挤满了人,大家都在红榜上寻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梁微 刘秀莉 “172万元补偿款到账了!拖欠多年的租金终于有着落了!”8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蒙公镇某村网格员在微信群发出这条消息,村民们的手机“叮咚”声此起彼伏。 当天,村头公示栏前挤满了人,大家都在红榜上寻找自家的名字与金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2019年的口头约定到2025年的圆满兑付,一场迁延日久的土地纠葛,在覃塘区蒙公镇党委、政府,覃塘区综治中心与覃塘区人民法院的接力攻坚下终得化解。
困境:从“君子协定”到项目梗阻
2019年春天,蒙公镇某村村民韦某带着诚意挨家挨户走访,想要租赁5个生产队212户村民的610亩土地开办木材厂。 “都是乡里乡亲,签合同太见外!”在村民韦大嫂家的堂屋,韦某拍着胸脯保证。 “每年1000元/亩,按年结算,我韦某说话算数!”凭着这句口头约定,610亩土地流转到了韦某手中。他联合4名股东建起了木材厂,部分土地还转租给了小型租户,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一度成了村里的“致富号角”。 事情转折出现在2022年。受市场环境影响,板材价格持续走低,韦某的木材厂经营日渐艰难。 “今年实在难,租金先欠着,明年一定补上!”韦某挨家挨户解释,可这一欠就将近三年。直至2025年6月,累计拖欠的租金已达147万元,涉及212户村民。 更突发的情况接踵而至。2023年,根据S35鹿寨至钦州港高速公路的建设规划,蒙公镇开始启动征地拆迁工作,租赁土地中的60亩被纳入征地范围,韦某的木材加工厂面临拆除。按照征地片区综合地价标准,韦某将获得172万元地上建筑拆除补偿款,而村民们作为土地所有权人,已先行获得了相应的征地补偿。 本以为补偿款能缓解矛盾,没想到却成了新的导火索。村民们认为,韦某的补偿款里应该先扣除拖欠的租金。韦某则坚持补偿款是对厂房损失的弥补,与租金是两码事。 双方的争执让高速公路项目一度停滞,也影响了蒙公镇其他生产项目的推进。 “群众的事不能拖,项目建设更不能等!”2023年夏天,覃塘区征收拆迁办公室、蒙公镇党委和政府、高速公路项目指挥部、村“两委”和网格员迅速组成纠纷化解工作组,一场跨部门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破冰:“三端解纷”破解三年困局
“先易后难、整体推进。”工作组经研判定下八字方针,成了化解纠纷的指南针。 2023年至2024年,工作组着手厘清韦某与4名股东、小型租户之间的租赁关系,为后续化解村民纠纷扫清障碍。 与此同时,“一户一档”信息台账很快建立起来,厚厚的卷宗里详细记录着212户村民的出租面积、欠租金额和家庭情况。工作组采取“一户一策”,联合村“两委”等逐门逐户走访,每户村民的名字都用笔圈了又圈,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在“备注”一栏里写得明明白白。 然而,协商之路异常曲折。韦某认为“自己的厂子前期投了许多钱,补偿款划给村民后,自己会血本无归”。部分村民则担心“这次不让他还钱,以后更没指望”。十余次协商都在僵局中结束。2025年6月底,蒙公镇综治中心将情况上报至覃塘区综治中心。 覃塘区综治中心主任黎晓凤当即表态:“启动‘三端解纷321工作法’(村级3次调处、镇级2次调处、县级1次调处),联合法院群策群力,用法律给争议划条明线,既要保障群众利益,也得让项目顺利推进!” 覃塘区综治中心根据纠纷等级,迅速联合覃塘区人民法院共同解决。覃塘区法院入驻综治中心的法官、立案庭庭长提议,依托“三端解纷”机制融入贵港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红格善治工程”,采用“321工作法+先行调解”模式,先由网格员按“户情地图”分片走访,记录下村屯群众急难诉求,同时成立由综治中心调解员、民事审判庭法官、拆迁办业务骨干、村支书组成的联合调解组,再组织“背靠背”沟通调解。 7月初,最后一轮调解开始。调解室里,韦某情绪激动:“厂子投了许多钱,如今只剩172万元补偿,还要分给村民?”法官当即拿出三本“可视化台账”——“法律账”:用红笔圈出判决书类似案例中“租金优先受偿”的裁判要点,附上手绘的“权利义务关系图”;“良心账”:列着《村民务工工资发放记录表》,标注出韦某曾帮助村民实现本地就业等暖心事;“发展账”:附上高速公路规划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剩余540亩土地的续租潜力、通车后物流成本下降测算表,直观展现双方可实现共赢的空间。 “我们协调财政设立专用账户,147万元拖欠租金由银行直接打款进入村集体代管账户,由村‘两委’按照欠租清单一次性发放给村民。剩余25万补偿金,作为韦某预付的租金在村集体账户保管。”这时,项目指挥办公室主任递上了与蒙公镇党委和政府协商后定出的“资金监管方案”。 这番精细考量让韦某沉默良久,他摩挲着村支书递来的“帮工记工本”,终于松了口道:“就按你们说的办,不能让乡亲们寒了心。”
新生:从个案化解到机制扎根
8月1日,随着村集体账户的资金到账提示声响起,212户村民陆续收到了被拖欠的租金。韦大嫂特意去银行打印了流水,看着那串数字,笑容在脸上绽开。 更让人安心的是,在蒙公镇党委、政府和法院的见证下,韦某与村民们重新签订了书面《土地租赁合同》。这份用牛皮纸装订的合同足足5页,不仅用加粗字体明确了“租赁期限、年租金、每季度支付时间和方式”等核心条款,还附带了土地四至界线图,并在违约责任条款后特意注明了注意事项。 这场历时六年的纠纷化解,让S35鹿寨至钦州港高速公路项目按下“快进键”。 “没想到能这么利落解决!”项目指挥部负责人站在刚铺好的水稳层上,指着远处轰鸣的压路机介绍。“这段公路打通后,蒙公镇物流成本预计会进一步降低,本地的特产也能更快地送往各地了!” 这起涉及主体众多、矛盾方多样且历时长久的纠纷得以化解,让“三端解纷”机制透出了暖心的温度。近年来,贵港市两级法院将“前端多元化解、中端实质解纷、末端综合治理”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构建“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多元共治模式,切实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实质化解,让群众在解纷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司法温度。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