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打工人搞写作,最愁啥?无非是下班累得瘫沙发,打开编辑器脑子一片空白,要么盯着屏幕两小时写不出三百字,要么写出来没人看。
咱打工人搞写作,最愁啥?无非是下班累得瘫沙发,打开编辑器脑子一片空白,要么盯着屏幕两小时写不出三百字,要么写出来没人看。
刷到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新闻,突然茅塞顿开,人家把千年老文化玩出新花样,咱写文找素材不也一个理?
01 抓具体场景,别写空泛大词。
文化节里“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太有画面了:
乐舞声起,“金声玉振”的礼乐在尼山回荡,礼官迈着规整的步子献爵、读祝,绸缎做的帛布轻轻搭在供桌上。
你看,不是只说“祭孔很隆重”,而是写了声音、动作、物件。
咱写职场就能写“领导把保温杯往桌上一放,手指敲着文件说‘这里重改’”,
写家里就写“老婆端来刚炖好的汤,瓷碗边凝着水珠,热气裹着肉香飘过来”,读者一下就代入了。
02 老内容加新表达,旧瓶也能装新酒。
儒家文化传了几千年,人家偏搞“全球云祭孔”,主演播室连着重40家国内文庙和20个海外站点,
东京、首尔的画面同步跳出来,手指一点就能共祭先师。
咱写文也一样,别总翻来覆去写“职场不易”。
试试把老话题换个壳:
比如把“加班辛苦”写成“深夜办公室只剩我和打印机,它‘咔嗒咔嗒’吐纸,我啃着凉透的包子改方案”,
老故事加了细节就成了新素材。
03 绑定生活体验,读者才愿看。
文化节多聪明,搞“孔府宴体验区”,让游客伸手就能摸青瓷碗,低头能闻炖菜的香气,张嘴尝到“食不厌精”的滋味。
写作也得这样,别光讲道理。
写家庭就加“老婆擦桌子时哼着老歌,抹布划过桌面的‘沙沙’声,混着窗外的海浪声,突然觉得日子特踏实”;
写职场就加“客户递来的咖啡还冒热气,指尖碰着纸杯暖乎乎的,他说‘辛苦了’的瞬间,觉得加班都值了”。
写作最急人的,莫过于写了一堆没人赞、没人评,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是这块料。
但看孔子文化节的操作,才发现不是内容不好,是没踩中读者的“痒点”。
04 找小切口,放大个人感受。
文化节没光讲“和合共生”大主题,反而写了曲阜和衢州同步祭孔:
一边是庄重的国祭,一边是百姓自发的祭拜,一南一北的呼应特动人。
咱写文也别贪大。
别写“婚姻幸福秘籍”,就写“今天老婆帮我熨衬衫,烫斗‘滋啦’过布料,她突然说‘你领子总沾灰’,这点小事记了好多年”;
别写“职场技巧”,就写“同事帮我带的早餐,包子还热乎,咬开流油的瞬间,突然觉得上班没那么难”。
05 用“五感”勾读者,比喊口号管用。
文化节里“跟着孔子研学游”太会了:
爬泰山时摸着凉润的石阶,看山水时想“仁者乐山”,风吹过树叶“沙沙”响,像在应和先贤的话。
你看,视觉、听觉、触觉全有了。
咱写文也得这样:
写周末在家,就写“阳光晒在书页上暖融融的,老婆切的橙子在盘子里冒果香,
咬一口酸甜汁水流进喉咙,笔在纸上写字的‘沙沙’声特治愈”,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其实咱打工人的生活里,全是能写的素材。
职场上的一杯热咖啡,家里的一句唠叨,出门闻到的海风味道,都是别人想看的真实烟火气。
你平时写文总卡壳,是不是因为忽略了这些身边的小事?
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下次就能从里面挖出爆款素材!
来源:景媛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