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老登电影”这个词突然也频繁出现在互联网中,和之前的“妈味”和“女同性恨”一样,这个词也是一个被造出来的新词。随着网络发酵,现在都不止于有老登电影,还发展出了老登文学、老登艺术甚至是小登电影等各种分类。
最近“老登电影”这个词突然也频繁出现在互联网中,和之前的“妈味”和“女同性恨”一样,这个词也是一个被造出来的新词。随着网络发酵,现在都不止于有老登电影,还发展出了老登文学、老登艺术甚至是小登电影等各种分类。
很快就有人感到被冒犯,不少老影迷认为是无理取闹的污蔑,看着自己热爱的那些经典影片被逐一拉踩,他们坐不住了,但又发现自己喜欢的电影确实符合她们定义下“老登电影”的标准,一时之间,欲辨已忘言。
何为“老登电影”?这个词怎么来的?
“老登”是东北方言,是骂人的话,原来主要是指一些不正经的老年男人,是指老色鬼、老流氓,老而不尊的男人。经人们口口相传,现已成为一句单纯的骂人话。
而老登一词的来源说法不一,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人们普遍认可的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说法一、这词最初来源山东话的“老登徒子”,后来由闯关东老一辈山东人,才把这个话带到东北的。“老登徒子”的本意就是老色鬼,后来引申为“老头子、老东西、老家伙的不尊敬的词。
“老登徒子”说的是战国时,有一个叫登徒子的人,因为他嫉妒一个叫宋玉的言官是一个帅哥,于是就在楚王面前诋毁宋玉好色。而宋玉则以登徒子虽然妻子丑陋,却与其生育五子为依据,说登徒子才是真正的好色之徒。从此,“登徒子”就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词。
说法二、也有人认为“老登”来源于满语中的“lodendeng”,意思是指“老人”,所以“老登”在满语中是一个尊称,指那些经验丰富、智慧深邃的长者,慢慢发展中,“老登”逐渐演变成为对上了年纪的老人的一种戏称调侃。
虽然来源不一,但是目前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老登还是多以中性偏贬义的含义出现“老色鬼、喜欢批评人尤其是年 轻人从而令人不悦的老人”。
由此演变而来的“老登电影”,指的就是那些充斥着男性说教意味、“含男量过高”、“雄竞”等等的电影类型。
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我国电影产业在进入商业化时代后的孱弱,能拿出来被评价的高分商业大片实在没有多少部,这几年广受好评的一些国产电影《战狼2》《流浪地球》无一能躲过“老登电影”的攻击。
自然有人攻击就有人维护,仅从目前来看,双方各执一词在各自的逻辑里都能讲得通。
一方认为我们苦老登电影已久,另一方则认为对老登电影的评选是过度的女性主义,是对经典影视的低智霸凌,终将会毁了电影!
这种担忧有迹可循,因为当前老登电影的范围已经开始泛化,从一开始作为分类,逐渐发展到抵制和避雷,《搏击俱乐部》《楚门的世界》《海上钢琴师》等经典作品纷纷排列其中。
于是很多人认为,这种定义模糊的词语一旦泛化,就会变成纯由主观定义的攻击性词汇,看哪个电影不爽就可以直接扣这个词。电影就完蛋了,创作就受限了,一点男人的故事都不能写,未来就没电影可看了!
我们也认同目前有泛化极端化的倾向, 但我觉得与担忧相比,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情是,我们不妨进一步去想一下,为什么抵制老登电影之后,全世界很多经典都会遭难?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导演以及女性题材依旧太少了?有没有可能,这个词诞生的意义,本身就是对上面这种现象的讽刺?只是现在被泛化利用了?
首先事实是,在性别与身份的领域,电影的分类从来都是不公平的, 由女性拍摄或主要表现女性的电影就被划分为“小妞电影”或“女性主义电影”,主要表达同性恋的电影就被分类到“同性电影”,但是其余表现男性主体的电影却共享一个更大更具囊括性的概念——电影。
如果说这些例子是因为关于女性和同性的作品数量少的话,那么在生活中这种不公的关系同样存在,诸如司机和女司机、新闻播报中名字是女性的话,一定会在名字后面加个(女)。
老登电影的出现有意思和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同样为这些男性电影创造了一个分类 ,抛开老登的贬义外,它本有一个中性的词义是“在男性荷尔蒙男性激素下进行创作的电影类型,表现的也都是男性的需求”,它本可以被归纳进一个表现男性的分类中。
更何况,这种归类也并非是去否认它作为电影的艺术性 ,因为它仍旧叫“老登电影”而非“老登垃圾”,只不过是在这种电影艺术前给它加了一个前缀,而这种前缀刚好与“小妞电影”构成对称,是在那一排名字后面加个括号,内写男字而已。
再者说,“老登电影”在某种意义上也戳破了很多男性电影塑造出的伟大和深沉的幻象,尤其是这种伟大必然包含着女性的牺牲与男性的意淫。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老炮儿》,它把一个中年男人六爷的失落与时代、阶级、人的义气,甚至是一代人在这个国家内的身份转变这些极端宏大的东西关联到一起,最后当六爷拿起长刀冲向冰面,片中的所有人为之沉默和感动。
男性的失落都被烘托到一个如此伟大的层面,但说穿了看,它背后讲的无非就是女性对他无私的奉献,是年轻人对他及他这一代人的崇拜,连对方的儿子都为他而哭泣,他老炮儿的精神作为丰碑强行印刻在电影里一代代被赞颂着往下传承。
它是一个新的标签,这个标签恰好提供了一种批评的视角,就像我们会因为一部电影的技术、视听、手法、思想而把它视为一部经典,我们同样可以因为它没有满足平等的视角、对另一性的尊重而对其做出批判。这是完全不矛盾的两个角度。
电影本就是一门活着的艺术,每个时代都会对曾经的标准进行一次当前的重读,不必因为加了一个老登的标签就觉得是对所有电影的亵渎,也不必因为一次对经典的颠覆解读就觉得电影完蛋了。
说完了“老登电影”,我们聊一下与它相对的“小妞电影”聊起。
小妞电影简单来说,“老登电影”的出现,就是一次对“小妞电影”这个说法的反击。
小妞电影,本称是“chick flick”,在20世纪70年代,“chick”被认为是一种对女性的侮辱,把女性描绘成需要男性保护的幼稚、轻浮、头脑简单的生物。当一部电影被冠以 “chick flick”头衔时,多用来指电影俗气、简单、没有价值。
但其后,一些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却认为这个词主张了女性气质,强调了女性需求, 所以这一词化贬义为褒义,由此出现的“小妞电影”自然就将故事对准女性,主要去讲女性的情感需求,以及她们如何获得独立与自信。
这之后的好莱坞涌现了一大批女性为主角的“小妞电影”,比如《诺丁山》《律政俏佳人》《公主日记》《穿普拉达的女王》等等,它们都讲述了女性的独立成长,虽然有些不乏浪漫幻想,但仍旧用女性在爱情、职场、生活上的故事打破了传统对女人“胸大无脑”“恋爱第一”的认知。
在这之后,“小妞电影”的范围日益扩大,港台大陆、日韩也出现了《奇怪的她》《垫底辣妹》《滚蛋吧!肿瘤君》等一批年轻女性的故事,不同地域下的“小妞”汇聚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女性风貌。
但前些年,“小妞电影”再次出现了一种被污名化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创作上,我们对男性和女性的故事,早就走向了两条完全相反的路。
我们选同时期大陆创作的几部电影对比看下,在男性主体的叙事里,《中国合伙人》的主线就是男性的事业和成长,它始终锚定的是男人成功的叙事,女性仅是其中的镶边映衬。
但在彼时大量的“小妞电影”里,曾经的女性独立和女性友谊让位给了雌竞,她们唯一的追求变成了恋爱与男人。
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汤唯与海清吵架互相攻击对方“你英语那么好,是不是床上学的”“你的钱不是你亲爹就是干爹的,肯定不是自己挣的”;《分手合约》里两名女性围着一个男人暗自较劲,互损竞争;《整容日记》里白百合看到职场上受欢迎的女性嫉妒而出“女人可以一无所有,有对胸就可以了”,还有她升职换房时,好友脱口的质疑:你是不是跟老板上床换来的。
这些故事代表着一种集体的傲慢认知与刻板印象,认为女性的故事就该这样讲,而在这种认知的统御下讲出来的故事就是“小妞电影”,就是女人的故事。
这种认知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不少人会用“小妞电影”来表达对《好东西》的轻蔑与不屑,认为只是女人的故事而已。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把小叶粗暴归为恋爱脑,把王铁梅形容成非常“爷们”的原因。
魔法战场的走向在了解对“小妞电影”的污名化之后再来看“老登电影”的出现,会发现这个词是“如此精妙”,它出现的最大的意义就是首先确保了在话语上的公平。
最受“老登电影”体系冲击的必然首先是豆瓣影评背后那套神权体系,以及寄生在这套体系上的人,众所周知,豆瓣既是我国小资文青大本营,也是近年来一些极端性别对立运动者的大本营,很多人一提到极端性别对立,都会说这是西方的颜色输出/阴谋等等,对也不对,颜色输出以及国内部分人配合是一方面,国内如今的矛盾也无法被忽视。
不管有些人愿不愿意承认,在真实世界中,中国不光不是女性地位的洼地,在很多方面反而是超越西方的高地,“老登电影”这个词的出现,其实击中了很多极端性别对立运动者。
但随着参与“老登电影”的日渐泛华,已经有一些声音出来劝说不能一概而论,要理性分析。
拿前面贴图中对“老登电影”的描述举例,为什么黑帮片都被划到了“老登电影”里?因为真正抛开西方崇拜视角之后你就会发现,在这种资本主义强支配关系中,在涉及黑帮的产业链条中,别管自由平行博爱的口号喊的多好,女性就是真正处在被支配的位置。
而我们反过来看中国,其实中国没有盛产这类“老登电影”的土壤。在“老登电影”批判扩大化之后,一些曾经性别对立的人反而变得“理性”了,会开始为“小妞电影”去洗白。
“老登电影”这个词的出现,其实并非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恶意发泄,它的批判是有因由的,它直指女性的处境,是为了电影的审美和发展而批评电影。
性别身份政治那套东西,争取话语权和利益时用用固然可以,但真别太上头,一个标签毁不了电影,但相反地,在这些批评的声音下受益的不是只有女人,而是所有人。
来源:市井探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