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糊里糊涂过一辈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21:30 1

摘要:内容来源:2025年9月19日-20日,笔记侠PPE书院于贵州修文县龙场举办的PPE(政经哲)2025级第四模块【东哲•心力:阳明心学】课程,根据讲课内容记录。

内容来源:2025年9月19日-20日,笔记侠PPE书院于贵州修文县龙场举办的PPE(政经哲)2025级第四模块【东哲•心力:阳明心学】课程,根据讲课内容记录。主讲嘉宾: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笔记侠PPE书院东哲导师。

笔记君说:

王阳明一生传奇,少年得志却屡遭仕途波折,因得罪权臣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在逆境中悟道,提出“心即理”这一阳明心学的核心原理。

他认为人的先天本质(性)与后天实践(心)统一,现实中的心即是人生的最高原则与根基。董平教授指出,“心即理”不仅关乎个人修身,更关乎人与世界的关系。

在西方,规律源于上帝的创造与意志;而在中国,天人关系通过“观”自然而形成,强调“天人合一”、“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阴阳之气孕育万物,并以“求是”作为生活和实践的准则。

阳明心学的魅力,在于将先天的道与后天的行合二为一,使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现先天本性,从而成就人格与人生的全部。

今天,董平教授将为我们深入解读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主张,让我们一同领略阳明心学的博大精深。

以下为董平教授关于阳明心学的部分课程内容整理。

一、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心即理”?我把“心即理”理解为阳明心学的第一原理,也就是说,他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其他观点和观念都建立在基础之上,脱离了“心即理”这三个字,阳明先生的其他观点都是建立不起来的。在意义上讲,“心即理”三个字是很重要的。究竟怎么来理解这三个字?首先要说明,这只是王阳明关于人生的一种理解和领悟,他仅仅是阳明先生的心学,或者说是王阳明本人关于人生的第一原理的建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么认证的,如果所有人都这么认证,那也就没有阳明心学。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曾经做过一场非常重大的论辩,论辩的核心问题——究竟是“性即理”还是“心即理”?所以,请大家注意心即理这三个字。尽管我说它是阳明心学的第一原理,但是首创者、发明权不在王阳明这里,而是在陆九渊那里。为什么我们今天讲阳明心学,就又必须从他这里讲起?阳明先生关于“心即理”的理解和陆九渊先生关于“心即理”的理解也不一样。董平老师在笔记侠PPE(政经哲)现场授课从理论上面说很麻烦,我只是简单提一下,不然我们就回到了所谓的朱陆之辩、鹅湖之会,搞半天搞不清楚的。我们今天只需去思考一个道理——人生命的根基应该建立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是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且我觉得是人人都应该给出自我一个回答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的人们总是想出各种各样的观点体系、所谓的理论,所谓的价值,于是乎就有了所谓的宗教哲学的建构。一切宗教哲学,不论它的具体形态是什么,都在告诉我们:不要糊里糊涂、马马虎虎把自己的一辈子过了。现代的科学技术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代的中国人关于世界是物质的观念也是从西方来的。可到现在为止,大家都忽视了另外一个东西,“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观念也是西方来的,结果我们只要西方的科学技术,就又不要西方的上帝观念。而二者实际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西方人是怎样认识自然的?

1.规律:来自于西方,既定于上帝有一个词叫“规律”,“发现规律,获得真相”这本来是科学的任务。在我们的日常用词当中,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规律”好像就是客观的,是自然的,客观规律,自然规律。什么规律?严格说来,不存在客观规律,因为“规律”两个词本身就非常的唯心主义。为什么?因为你要了解伊甸园的故事,你要了解西方人眼里的世界是哪里来的。比如讲规律,啥叫规律?规定的律则就叫作规律。谁规定的?人规定不了,是上帝规定的,因为整个世界都是上帝创造的结果。你发现某种现象出现,a现象出现,b也出现,a 这么变,b 也相应发生变动,a、 b 两者之间有一种永恒的、稳定的、持续的联系,这样的一种联系,我们把它叫做规律。所谓的规律,就是规定的律则,所以简称规律。在中国思想当中,没有规律概念,从头到尾没有规律说法,这个词完全诞生于基督教世界。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先于一切的存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所有可能知晓的一切,都是因为上帝存在之后才存在的。我们也不管上帝从哪里来的,但是未有世界之前,世界是黑黢黢的,天地是混沌一片的,并且是黏质的,湿答答的、黑乎乎的潮,非常潮湿的。于是上帝说,他要创造世界,他首先要分开,把天和地分开。上帝怎么创造世界的?请注意说话的语言,说话一定有先有后。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思维通过语言来展示。于是乎,语言所展示的思维的固有顺序、秩序就叫作逻辑。上帝说话叫作“逻各斯”语言,“逻各斯”的呈现秩序就叫作逻辑。上帝开始说了:上帝说要有天空,于是就有了天空,上帝看着是好的。上帝说了“要有”,这是一个意志的非常强烈的表达形式;“于是就有”意志马上就得到了对象性的实现。“上帝看着是好的”,这句话特别要紧:圣经的第一篇《创世纪》中,他就这样子的——要有天空,于是就有了天空,上帝看着是好的;天空中要有光,于是天空中就有了光,上帝看着是好的,等等。“上帝看着是好的”这句话不能丢掉,你真实地了解、领会了这句话,你不只是对西方的哲学了解了,你也完全了解了在西方的宗教哲学的历史上关于“善”的定义。董平老师与笔记侠PPE(政经哲)课程24级&25级部分同学们合影什么叫作“善的”“好的”?必须是合乎上帝的本源意志的。所以,西方人认为上帝本身作为原初的存在者,他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因此,这也是西方哲学动不动跟你讲追求真善美的根本原因。上帝创造了以后,“上帝见所造的一切皆甚好”,这句话同样很重要。那就说明被我们后来人称为所谓的自然世界的东西,自然不“自然”,在基督教的观念之下,自然吗?它不是一个自然的东西,它是一个上帝的作品,是上帝的造物,不存在自然的东西。所以,中国人讲自然,西方人不讲自然,中国人讲自然之道。西方人在基督教的观念之下,不讲自然之道,而讲神圣之道,差别巨大。实际上,可以说西方人是没有自然概念的。这个“没有”,指的是在基督教的世界当中没有。同学们在笔记侠PPE(政经哲)课堂上认真学习当初古希腊是有的,自从基督教出来以后,就没有“自然”概念,他用神性消解了一切自然性。“上帝见所造的一切皆甚好”,这一个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作为意志表达的现象,于是乎这就有了叔本华写的一本书的标题——《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句话倒回去说,世界是作为什么的表现?是意志的表现,是谁的意志?上帝的意志。所以,这一个世界的存在,物的世界的存在,是先在于人的存在的,接着上帝要造人了。上帝造人是怎么造?他从地上抓了一把泥土。(注意:他现在不是说要有人,于是就有了人。)然后照着自己的样子捏了一个泥土人出来,这当然是个泥土人,是没有生命的泥土人。于是乎,上帝对着泥土人鼻孔吹了一口气,于是他就活了,给他取名为“亚当”。你们要注意了,这就是在基督教世界当中颠扑不破的,不管怎么变,他都改变不了的一个观念。我们的生命是属谁的?基督教徒一定会告诉你,我们的生命是属灵的,这就是所谓的灵性生命的根源。基督教也讲灵性生命,但他那个灵性在哪里?是上帝的那口气,那个叫作灵。如果没有上帝的这口气,我们身体只不过是泥土。泥土是没有生命的,自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上帝的那口气不只是赋予我们以生命,同时也赋予我们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观点之下,人生只有一条义务,人活着在基督教那里,荣耀上帝就是人生的全部。听起来觉得很奇怪,上帝是那么伟大的存在,结果我们人生的使命还要去荣耀上帝。上帝需要人去荣耀吗?要的,因为我们人的生命都是上帝的造物,你活得好,活出上帝所赋予你的生命的精彩,你就荣耀了上帝。那你这一辈子荣耀了上帝,有没有完成人的使命?你自己说了不算,要审判,在基督教的整体思想当中,审判的观念是不能取消的。一个普通人死了,那两句话一定要说的:在天有荣耀归于上帝,在地归于和平喜悦之人。因为和平喜悦之能力是上帝赋予我们的,所以我们能和平喜悦、能爱,那就是在荣耀上帝。死的时候,在葬礼,基督教也不是要烧火烧掉的,他也要土葬,因为哪里来的回哪里去,来自于尘土,回归于尘土。我们的身体本原本便是尘土,所以现在回归于尘土,那还有半句话没说的,这半句话来自于神灵的,应该归于神灵。因为你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吗?那你能否真的归于神灵?你说了不算。这是基督教的一些道理和观念,还有与此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听从上帝?或者为什么必须听从上帝?基督教有些道理和观念,比如《伊甸园》里讲的故事,留下了很多大谜团。上帝造了世界,觉得一切挺好,就造了亚当,吹口气活了;后来觉得亚当一个人管世界太辛苦,又从他身上拿根肋骨造了夏娃。现在有人说男女平等,可女人只是男人一根肋骨,算什么平等?男人少根肋骨活得好好的,但女人却成了附属物,这基督教哪里鼓励平等了?更逗的是,上帝走之前,没让亚当夏娃睁眼,却告诉他们有棵树上的果子不能吃。这不是玩诡计吗?上帝一走,蛇就来诱惑夏娃,她偷吃禁果,眼睛睁开了,又拉亚当吃,两人都睁眼了。结果人类第一件事是穿衣服,因为看到赤裸起了羞耻心,这不和孟子说的“羞恶之心”一样吗?上帝干嘛这么搞?夏娃为啥受蛇诱惑?蛇也是上帝造的,为啥要捣乱?这一串问题其实就是自由意志的核心:上帝给了选择自由,但选了就得承担后果。比如蛇被罚用肚皮走路,女人被蛇咬脚后跟。这一系列都是自由意志的结果,但要注意,自由意志的表达通过选择的自由来实现,但是选择以后必须承担后果。选择是自由的,但是选择之后是没有自由的,你必须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我讲这么一大段,是想告诉大家一种文化元初时候的某些观念,尽管它诞生的方式很不相同,但是某些观点可以相互比较和借鉴。2.自然之道:中国人了解事物的本源方法中国人似乎不讲自由意志,似乎不讲规律,也似乎不讲上帝。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中国人不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我们同样是要去处理人和世界关系的。只不过西方是用宗教的方式来处理。中国人很讲道理,中国人只问一个问题:我们不讲规律,但我们讲自然,所以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在我们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世界,我们是在他们当中的。现在只剩下一件事情:我们要在这个世界当中获得自己的生活,我们如何去处理和世界的关系?所以,中国人很实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浪漫,我们要去解决问题。与那些海洋文明、游牧文明相比,我们是种庄稼的农耕文明。中国人没有创造世界的神话,没有像圣经里面说的一样——“要有天空,于是就有了天空,要有什么,于是就有什么。”中国人相信自然世界的一切存在,都已经在那里,但并不是说我们不追“本”,啥叫种庄稼?所谓种庄稼,无非是把自然界原本存在的某种植物的果实采来,把它重新投放到土地里去,简单不简单?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这才是整个中国文化诞生的源头。我们都是炎黄后代,炎帝就是神农,教民稼穑(种地)是他最大的功劳。他告诉你,这叫作麦子,你把这颗麦子放到土地里去,一颗就能变成几十颗,一株就能够变成一整片,于是乎你就可以采集它的果实,百姓就可以吃了。那你啥时候把这颗种子放回到土地里去?怎么办?我们没有别的本事,但我们有一个本事叫作“观”。西方人一直不理解现在的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要老要“观”呢?因为你要解决生产问题,就要“观”。“观”是跟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思路,但是非常自然。我们观什么?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天地之间,观鸟兽草木虫鱼。然后观我们自己,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把人放在整个世界当中做整体的统观。比如说观天观地,我们一样一样观,举个例子,观,不可能全部观,观不完的,于是我们先观天,孔夫子说“玄象莫著于日月”,也就是说天上最显眼的,就是 “太阳”和“月亮”。太阳从这边下来,那边上来。谁让它从那边下来的?中国人不讲上帝,这叫作自然,它自己这样的,这叫作自然。什么叫自然的?自然就是自己这样的,叫作自然,这是中国人的观念。所以,人剩下的只是面对自然现象了之后,我们去理解它,我们去领悟它。有意思的是,我们中国人不追究太阳哪里来,月亮哪里来,我们没有说法,我们也从不追究世界是不是上帝创造的。中国的神话体系当中没有创造世界的神话,但是我们有改造世界的神话,天可以破,但是人可以补,天可以漏,人可以去把它补上,太阳可以 10 个,但我们人可以把它处理掉。中国只有这一类的神话。至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那是在三国时代才开始流传的。现在设想我们处在一万年前,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你一眼看去,会发现太阳就悬挂在树木之间,草木之间。我们就把现象画下来做一个标志,后来变成一个“東”字。“東”,就是太阳在树中间,这是古人把太阳刚升起的时发现的现象记录下来,这是中国文字最了不起的地方。于是,他们把这些现象都给它记下来,太阳再冒上来,日头也可以跑到树上面去,它也是一种现象,也把它记录下来,成为了“杲”(明亮的意思);日头也可以走到树的下面去,成为“杳”(昏暗),意思是日头走了一天,需要休息了。这都是自然现象,古人把它画了下来。“观”太阳,到底有没有地平线?有还是没有?看去是有的。所以中国人早就告诉我们,看上去有的,未必是真的有。所以,你不能追逐着那种看去似乎有的东西。过去一个部落出去,那么他要扛一个旗子,或者类似和旗子一样的东西,等于是部落的一个标志。到了某个地方以后,要把杆子插在地上,同时用来测量时间。实物和它的投影处在完全的重叠状态,这叫作“中”,为什么中必定是正?缘故就在这里。所以,一件事情做的是“好的”,所谓“好的”就是恰到好处的,是大中至正的,我们就说“中”。因为只有这一个地方,只有这一个状态,只有当前这一个状态,它是没有投影的。没有投影,在我们的日常表述当中就叫作不偏不倚。所以,无影的就是中正的,凡是中正的都是可以公开的。河南百姓到现在还说“中”。为什么“中”后来变成了“是”呢?因为中就是“是”,只不过是写法不同,“日正”而已。“日正”就是“中”,日正当然是无影的,没有影的、不偏不倚的、无隐私的。所以,凡是无私的、公开的、恰到好处的、没有私心、没有偏私、没有偏向,都叫作“是”。太阳是运动的,所以我们总是说要在运动的过程当中去求取在当前状态之下的恰到好处,这在后代叫作“求是”,当时就叫作“中”。我们回到最初“观”的观念,我们为什么要“观”?假定观测点在这里,你不断地记录,今天观,明天观,慢慢地就会因为有标注,我们把它图形画下来。标注了以后,就有东、有西,那就有北、有南,四方确定。然后我们再“观”,你会发现,太阳尽管都从那边出来,但是相对于我观测点出来的夹角是不是永远一样的?当然不是,它会移动。于是乎,我们慢慢地会发现,在某一个点上,你会发现它上来的所谓的白天和下去的所谓的黑夜完全是等长度的。当然也有白天特别长,黑夜特别短的,慢慢地就有了“分”(平分)和“至”(极长或极短)的观念,这都是我们领悟出来的自然现象,这才叫作自然。我们把它记下来,有了二分(春分、秋分),有了二至(夏至、冬至),我们就有了四季的观念。观出来以后,有了四方的观念,有了四季的观念。“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你会不会把大地上的一切万物的生存毁亡和天地的四季循环联系到一起?人只是活的,就自然而然会的。接着,你要从事你的农事活动。你把天象记录下来,把物象记录下来,这就成了什么?这就成了历,于是乎这就有了历法。所以,“历”是和日头相关的,“历”,不是历史的历(“歷”),是历法的历(“曆”),只不过后来都简化到同一个字。年历的历本来就是和种庄稼有关的,它是与日相关的,我们把它记,因为历法是用来种庄稼的,是人事活动的指导,所以也称为人时。所以,在《尧典》里面就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3.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与“万物阴阳”我们刚刚只是举了“观太阳”的例子,晚上还要观星星月亮,你自然会联系到一起。敬授人时,也就是要使人照着“历向日月星辰”的活动去活动。那么,当大地生长的季节,你应该播种,你不能倒着干。于是乎,人事活动要和天时的运动相互符合,这叫作“天人合一”。农耕活动,不天人合一,就会没饭吃。所以,“天人合一”不是一种观念,“天人合一”是一种我们的生存事实。自然界有麦子,但是自然界并没有一望无际的麦子,谁让它变成一望无际的?人,人把种子播到土地里去,仍然是阳光雨露,仍然是四季循环,仍然是那片土地。是人帮助天地去生长,让它变得一望无际。人尽管好像是在天地之间,但天、地、人三者之间才构成我们人的生存世界。所以,天地人称为“三才”,是宇宙之间三种原初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协调和平衡才是人的世界,才构成人的世界,脱离了人,自然世界也没有意义,反之亦然。所以,人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这句话来自于《中庸》。所以为人,就有能力。这是整个中国文化元初时候的最根源的基础。于是,太阳的东升西落叫作什么?周易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太阳出来,就叫作一阳;太阳一落山就叫一阴。这是一个永恒的,不受任何人力干预的最初的本源的原始的存在,它不可颠覆的,它是绝对的,一切万物都因为有太阳的东升西落才诞生的。所以,一阴一阳就是一切万物的本源根本。在我们的中国文化观念当中,凡是向上的、凡是光辉的、明亮的、看得见的、显著的、发热的、干燥的,都叫作阳。与之相对的,向下的、潮湿的、阴冷的、看不见的等等,都叫作阴。但阴是阳之始,阳也是阴之始,互为开端,周而复始,互为开端。我们并不知晓什么地方是阳的起点,什么地方是阴的起点,我们只能说日中时,也就是太阳最顶点的时候,太阳也就开始往下走了。日中,恰好是最阳最盛的时候,阴也就诞生了。后来,道教搞出了太极阴阳图,这是中国人的观念,没有人告诉太阳是哪里来的,也没有人告诉阴阳是谁创造出来的。所以,西方人理解不了阴阳,在希腊阿波罗(太阳神)也只不过是众神之一,唯独我们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恰好就是世界一切万物存在的根本。那么,一阴一阳是怎么产生万物的呢?中国人的理解,阳,太阳出来,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温暖,也就是热气,你感受到了光辉,感受到了明亮,感受到了什么?总而言之那都是“气”。太阳一落山,就觉得阴冷,阴气袭人也是气。所以,阴阳的本质是什么?中国人把它理解为是“气”。太阳出来,把阳气散发出来,太阳落山,把阴气散发出来,一切万物都得天地阴阳之气而生。既然天下一切万物都因为得阴阳之气而生,那么复杂的事情就出现了,气是千变万化,它无时无刻不在散发它自己,呈现它自己。于是乎,天下一切万物就都得阴阳之气而成为他自身,这叫作“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例如植物,麦子得阴阳之气就成了麦子,稻子得阴阳之气就成了稻子,谷子得阴阳之气就成了谷子,豆子得阴阳之气也成了豆子。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形成了豆子、麦子的不同?按中国人的观念,因为他们各自所获得的阴阳之气的本质或者比例各不相同。但是相对于一个物种来讲,都是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刚刚好。所以,一切万物都应天地阴阳,自己从他那里获得属于他自己的本质而成就了他自己。植物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牛羊狗马都是如此,狮子老虎也是如此。所以中国人说一切万物都应得阴阳之气而生。中国人非常善于分类,一切万物听起来很多,实际上也就是四大类而已,叫作“飞潜动植”。天上飞的可以是苍蝇、蚊子,也可以是鸟,也可以是麻雀;潜,水底下游的,大到鲸,小到各种虾,小虾米;动,就是地面上会跑的,大到狮子、老虎、牛羊,小到什么蚂蚁;植,就是在地面上待着不动的,小到青苔,大到参天大树,你还能想出比更多的东西吗?所以,中国古人很厉害,非常善于分类,说一切万物是飞潜动植。后来荀子也有分类: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水火代表着没有生命的物质;草木有生命,作为农耕民族,从来不会认为草木是无生命的,这点跟西方人不一样,因为西方人是放牧的,他们认为草木没有生命。我们中国人从来都认为草木有没有生命,我们还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故而草木是有生命的。水火代表一类无生命的存在,草木代表一类有生命的存在,但是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而无义。那么,人比所有一切万物贵在哪里?有义,贵在有义,才把自己和自然界分离开来。请注意一个道理,并不是讲万物一体就一定很高级,不是说不高级,而是你必须要晓得中国古人的思路有两个。首先是要讲人和万物如何区分,你不能动不动讲一体,你要懂得人和天下万物的区分了以后,把人从自然界当中鉴别出来之后,我们才讲和自然万物的统一,万物一体,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思路。让水火、草木、禽兽、人各自表现出它各自不同的特征,或者我们把特征给一个总的名称叫作“性”,他表现出这种特征的本质之性的称为“气”。人有动物性,但动物性不是人性的全部,我们是物质,我们也有草木之性。所以人没有不吃蔬菜的,我们也有禽兽之性,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还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性。人的存在,如果你只活到前半截,你只活到这里为止,你充其量把自己活成了禽兽。所以,人一定要把最后这一点活出来,然后我们才算完成了人。

三、心即理,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

那么,这些跟王阳明有什么关系?王阳明告诉我们,人之性有得于“道”的那个性。王阳明强调的性是我们的先天。而就我们的后天,也就是现实“性”上面来讲,道在现实性上是通过心来体现的,这叫作“心即理”。这就是后天和先天统一,心和性统一,性和道统一,所以心也好,道也好,最后都统一到现实之心。那么,在现实性上,在后天,人的先天是统摄于、归属于、体现于后天的心的。所以,阳明先生就强调“心即理”是我们人的现实存在的本质上的“心即理”,只不过你要特别地强调,特别地意识到,注意到“心即理”是包含了我们人之类的全部先天的。讲到先天,可能大家有点困惑,先天是啥意思?先天,实际上是我们一个人之类的本质,是在你作为个体的存在之前就存在的,他就是我们的先天。也就是在具体的董平产出来之前,来到世界之前,人类的普遍本质已经在那里了。那么,我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我来到世界上,我同时就禀受了人之类的全部的先天本质。所以,我们不要排斥先天概念。因为现在有很多朋友不喜欢先天,也觉得先天好像就讲到先验唯心论(笔记侠注:先验唯心论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康德开启,后经谢林等哲学家发展和完善。先验唯心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并非完全来自外部经验,而是由主体的先天认知结构(如时间、空间、因果性等范畴主动构建)了。但那完全是两回事,先天和先验跟不是一回事。所谓的先验,是在经验之前的某件事情,在我从事它之前,它对我来说是先验的。但是,先天是这种类的本质来讲,现在我们要确信“心即理”,因为道和性的统一就是理。如果你问朱熹:为什么猪都吃素,结果还长得那么肥?朱熹一定告诉你“有理在”,他最喜欢讲的就是三个字——有理在,理也是先天的。但是我们后天的存在,照着阳明先生的观点,先天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在我们后天的现实人的真实存在当中,由我们这一颗心来承担。我们这一颗心是一颗什么样的心?是死的心还是活的心?这是一颗活泼泼的心,因这一颗活泼泼的心,它承担了我们先天的全部内容。于是我们这一颗活泼泼的心才需要在我们后天的日常生活当中,把我们人生的全部实现出来。人生的全部是什么意思?啥叫全部?先天后天完全一致统一才叫作人生的全部。但人有时候就是活得表里不一致。近期我们会陆续发布董平教授本次授课的整理内容,以飨读者。写在最后

笔记侠PPE(政经哲)书院以“中国心·世界观”为价值观,以“未来商业领袖的摇篮”为使命,以“第五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为愿景,以“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向最好的学习”为理念,甄别、发展、陪伴第五代企业家,师生共创中国第一个面向企业家的PPE课程,通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商业认知,培养极端复杂时代下的全球领导力与决策力。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来源:笔记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