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好成绩 浙江刑侦获第五届全国刑事技术比武团体第一、三个个人第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21:24 1

摘要:来自全国32个省、直辖市的刑侦代表队同场角逐,进入决赛的都是各省的“刑事技术大拿”,有年轻的“00后”,也有头发花白的“70后”,无论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上,他们用刑事技术让真相大白。

一个女性白领被人发现在她工作的写字楼下,身边一滩血,鞋子在一边,衣着完整。

是自杀还是他杀?3小时内能解出真相吗?

今天,第五届全国刑事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团体决赛拉开决战。

9月25-26日,公安部、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刑事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兰州开赛。

来自全国32个省、直辖市的刑侦代表队同场角逐,进入决赛的都是各省的“刑事技术大拿”,有年轻的“00后”,也有头发花白的“70后”,无论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上,他们用刑事技术让真相大白。

本次比赛是公安部将新老刑事技术结合的一次大考,也是公安部第一次将法医、DNA、痕迹、理化、文检、影像、电子物证、声纹检验八大刑事技术结合的集体大考。

浙江省公安厅代表队由杭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法医宣妙根、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七大队五中队副中队长王东京、杭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理化检验民警李晓飞、建德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副所长叶燕军、桐庐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技术中队民警彭煌军、苍南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民警林前沛、武义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民警吕伟佳、嘉兴市公安局民警王忠超8名民警作为参赛选手,领队是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民警邱殿聪,他是一名“90后”,是全场最年轻的领队。

这次,浙江代表队“90后”占了大多数,有6人,“80后”有3人。

经过角逐,浙江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赛中,李晓飞、彭煌军、王忠超各自在理化、痕迹和文检获得第一,宣妙根获法医个人第二,王东京、叶燕军在DNA、影像分获个人第四,是浙江刑侦参赛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8名刑警各自分工一起解读现场

这次考试与以往不一样的是,以往模拟现场集中在室内空间,这次则分室内外两处场景,因此这次勘查范围涉及专业多,工作量也大。

截至本次,全国刑事技术技能线下大比武已是第三次,考的是刑事技术之间协同配合,各种刑事技术一起发力,快速破案,形成铁案,这是现代警务的一个新方向:快侦、快破、快挽损。但像这次是八种刑事技术齐上场,对团队的默契度考验难度也再次升级。

考场上,浙江队的8名刑警小伙各自分工,他们将一起解读现场,解开“女白领”坠楼谜团:彭煌军负责痕迹检验,现场辨识蛛丝马迹,他戴着一副过滤眼镜,用最先进的“全勘通”生物痕迹发现仪、便携式全光谱智能现勘仪,一寸寸地搜索着现场痕迹,他在窗户沿发现了一根衣服纤维,窗台上有攀爬痕迹;宣妙根负责勘验“死者”遗体,“死者”身上没有外伤,身体背后有擦伤;王东京负责DNA分析,DNA作为“证据之王”之一,他要揭开这是谋杀还是意外的真相;李晓飞用先进的便携式毒物分析仪,在“死者”办公室桌上的杯子里发现了“毒物”残留成分;叶燕军正在查看监控视频资料,他发现“死者”丈夫曾去过死者单位;林前沛正从死者及其关系人的手机里寻找线索,他发现“死者”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网友”,两人交谈暧昧;吕伟佳“解密”着死者生前的联系电话,他发现有人曾向死者催债;在“死者”办公室,发现了遗留的日记本、借条等,日记本上记录着丈夫要和自己离婚,还要分财产等信息,是死者留下的吗?一张金额180万元的借条,是死者生前借的吗?需要王忠超来解答、验证。领队邱殿聪自比是“填充剂”,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2021年,全国第一届刑事技术技能大赛,他获得电子物证个人第一,当时他是选手,但这次作为领队,压力自然不小,比赛前一晚,他失眠了……

虽然是模拟现场,但其实现场布置得像情景再现,细节设置精细到一丝一毫:连死者身上穿着的衣服上被勾了一道丝也被如实还原,日记本上的字,也是女性笔迹等。

这也是一次出题者和选手之间的无形过招,一位考官笑着说,每个代表队都有自己的“解题”办法和思路,“我们设了很多迷障,可不是这么好被识破的……”

3小时内,浙江代表队解出了“坠楼谜团”:女白领生前因为情感问题,丈夫要与她离婚;工作中,被领导批评;身陷电信网络诈骗骗局,跟人借了180万元,被追讨债务,多种压力之下,有抑郁倾向的她跳了楼。

据了解,随着警方办案理念的转变,除了“小案件大民生”“小案大案都要破”,对社会关注事件,及时调查清楚予以通报,也是现代警务工作的需要,需要靠专业的刑事技术尽快解出答案。

刑事技术应对发展需要的一次检验

现场是解开真相的密钥。

刑事技术工作承担着“引导侦查、支撑诉讼、服务全局”的职责使命,“现场勘查的规范性、准确性、科学性,是确保案件办理质量的关键”,省公安厅司法鉴定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我们常说“铁证如山”,指的是证据的“不容置疑”。刑事技术是为刑事诉讼提供关键证据和侦查支持的核心手段,技术员提取各种物证后形成的鉴定意见,被称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之王”。 比武的初衷就是让证据更规范、更准确、更专业。

随着互联网技术,案(事件)发现场的边界也拖延到了现场外,延伸到更多与当事人相关的场景里,这次比武,也是刑事技术应对发展需要的一次检验。

省公安厅司法鉴定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犯罪手段在日益发展更新,各种刑事技术必须要有自己的制敌杀手锏,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打击”,打击和诉讼质效的双提升。

在与刑事犯罪的较量中,浙江刑事技术的革新脚步从未停止过。

早在2020年,浙江警方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全时空全要素动态勘查机制的概念,就是提升现场勘查中痕迹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时空信息等案件信息的全要素发现、采集、研判和动态应用能力。这两年,痕迹检验技术员面临转型升级,部分技术员转型成为电子物证等其他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这次比赛中,像林前沛、叶燕军、吕伟佳3名选手转岗而来,成为电子物证、影像、声纹检验等新岗位的能手。

“物必留痕”,公安厅司法鉴定中心殷支队长说,新型网络犯罪案件也是有现场的,犯罪团伙也一定会在网上留下痕迹。痕迹检验技术员把传统的痕迹技术运用到新型犯罪案件的侦破中,在网络中寻找蛛丝马迹,成为打击新型犯罪的一股新质战斗力。

“红蓝对抗赛”决出参赛选手

据介绍,为了备战这次比赛,早在今年7月,就开始在全省集训拉练。

司法鉴定中心按八类专业,先从全省优秀刑事技术民警中海选出30多名选手,集训后再进行淘汰赛,选出红、蓝各两组队员,以“红蓝对抗赛”的形式“两两对决”,一决高低。一个专业只有一名选手上场,竞争十分激烈,经过9轮角逐,最后确定了8名上场选手和一名领队组成参赛代表队。

全国比武,既是个人业务水平的考验,也是团队配合度的检验。参赛选手来自各地各个岗位,有的是经历过大要案的资深刑警,有的还是刚入行的新警,各自有自己的工作习惯和工作风格,大家聚在一起“论战”“实战”“团战”,讲的是一个默契,“集训是一个各自工作风格磨合的过程,通过多种训练,改善原来的工作习惯,还有工作性格。”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有关负责人说。

不少刑事技术民警属于典型的“技术男”,在自己专业上有一把刷子,但性格比较内向。两个来月的集训中,大家磨合着彼此的工作风格,学会了及时分享,“不仅要自己的事情很会做,还要及时交流信息,另一方可能会凭借这一信息省下时间,提高整体效率。”

此外,据介绍,集训期间,还邀请历届优秀参赛选手、基层实战专家等指导教师团队为集训选手授课,还请杭州市警校任宇波老师为队员进行临赛心理训练,让选手们做好心理调节。

一名刑事技术员要有侦查思维

桐庐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的彭煌军,今年34岁,此次获得痕迹专业个人第一,浙江警察学院毕业,干刑事技术有11年了。

2015年上半年的一天,彭煌军到刑事科学技术中队后第一次值班,一个人勘查了11个盗窃现场,“从早上看到晚上”,这一纪录,他们技术中队至今没人打破过。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手拿铁锤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他觉得,一名刑事技术员不单单要有技术,还要有侦查思维,“像侦查员办案一样去勘查现场。要站在侦查员角度考虑,我需要提供什么证据给他,他们能快速破案。”

一个街边小店店主报案,说自己店里被偷了,现场痕迹被破坏,彭煌军只在门把手上发现了可疑痕迹,经过鉴定,发现一个疑似嫌疑人,是一名“惯偷”。但调取视频监控,因为下雨天,视线不好,没有发现更多线索。原本,作为技术员,彭煌军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但他不想放弃,“原本都是由案到人,那么是不是可以由人到案呢?”他通过调查疑似嫌疑人的行踪,发现了线索:此人穿的衣服背后有一LOGO图案,与案发现场视频监控中的人影相似,而此人在案发当天在现场转悠。最后,抓到此人后,他承认是自己干的。

来自嘉兴的王忠超,28岁,个子高高大大的,说话轻声细语,容易脸红,他获得文检专业个人第一,他属于半路转行,大学读物理,研究生转行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读文件检验专业,刚入警一年。

文书检验工作,以往主要侧重笔迹鉴定,比如这份手写的文件是不是“你”写的,也就是现在更多的是要调查清楚这份文件的“真伪”,比如是不是有人事先在空白纸上盖好章后再加了内容,我们一般人是看不出来,但如果一个经验丰富的文检技术员能一眼识出,“这是一份需要经验沉淀的工作”,王忠超说,问他怎么沉淀,“多看。”他说。

来源:中国蓝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