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小衔接”这一关乎儿童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我们并非要谈论如何将幼儿园变成小学的“预备班”,而是希望回归《学期教育》的本源,从儿童发展规律与学前教育专业视角出发,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顺畅过渡。
□ 贺月娥
“幼小衔接”这一关乎儿童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我们并非要谈论如何将幼儿园变成小学的“预备班”,而是希望回归《学期教育》的本源,从儿童发展规律与学前教育专业视角出发,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顺畅过渡。
幼小衔接,绝非大班下学期的一场“冲刺”,而是贯穿整个学前教育阶段,特别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是知识层面的预备,更是情感、态度、能力、习惯和社会性等多维度的全面准备。
一、正本清源:理解幼小衔接的“学前教育视角”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小衔接,其核心是“准备”而非“提前”。
1.遵循发展规律:儿童的成长有其内在的、不可逆的时序性。我们的任务是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支持,滋养其成长,而非拔苗助长。强行灌输超前的学科知识,往往会扼杀学习兴趣,损害学习能力。
2.关注核心素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习惯(生活、学习、社交)、好奇好问的学习品质、初步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才是支撑孩子适应小学生活乃至终身发展的基石。
3.强调游戏价值: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发展着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专注力、坚持性、合作与协商能力——这些正是顺利适应小学课堂和集体生活所必需的关键素质。
4.强化法律意识:认真贯彻执行《学前教育法》有关规定,不能超前教学,超常规教学。要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原则,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幼儿园和小学要协同合作,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平稳过渡的环境。
二、系统构建:幼儿园阶段的幼小衔接实践路径
幼儿园园长,需要引领教师团队,将幼小衔接理念有机融入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工作全过程中。
1.全程融入,而非突击训练:
小班重“萌芽”:侧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自己吃饭、穿衣、收纳玩具)、基本规则的建立(如排队、倾听)、情绪识别与表达,在游戏中萌发对数字、图形、语言的兴趣。
中班重“发展”:持续巩固良好习惯,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合作、分享、解决冲突),在操作和探索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任务意识(如完成一件手工作品)。
大班重“深化”:在原有基础上,有意识地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活动,如增强时间观念(认识时钟、规划一日活动)、延长专注活动时间、开展前阅读和前书写兴趣培养(非机械训练)、参与更多需要计划和协作的复杂游戏或项目活动。
2.关键能力的重点培养:
学习品质:保护好奇心,鼓励提问,支持持续探究,表扬努力而非仅看重结果。这是未来学习动力的源泉。
社会适应:创造更多跨班交往机会,开展混龄活动或与小学低年级的联谊活动,学习如何与新老师、新同学建立关系,如何应对挫折和冲突。
执行功能:通过规则游戏、计划-行动-回顾的活动模式,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例如:搭建复杂的积木前先画设计图。
语言能力:重视倾听与表达,鼓励孩子清晰描述经历和想法,能听懂并执行复杂的指令,喜欢阅读并愿意根据画面大胆猜测故事内容。
3.环境创设的隐性支持:
在大班下学期,可适当调整区域设置,创设“模拟小学课堂”的角落(非主流),提供书包整理、文具使用、课间十分钟计划等体验机会。
作息时间可尝试小幅度的渐进式调整,增加集体活动时间的弹性长度。
三、协同共育:构建家园校三维联动桥梁
幼小衔接的成功,离不开家庭和小学的密切配合。
1.引领家长,缓解焦虑:
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公众号文章等形式,向家长传播科学衔接理念,帮助他们认识到“抢跑”的危害,理解习惯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提供具体的家庭指导策略,如:如何开展亲子阅读、如何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何与孩子谈论小学等,将焦虑转化为有效的陪伴行动。
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倾听他们对上小学的期待与担忧,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
2.双向奔赴,联动小学:
主动与对接小学建立联系,组织教师相互观摩、研讨。
邀请小学低段教师或校长来园与家长、大班教师交流,介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适应情况及真实需求。
组织幼儿参观小学,重点不仅是看教室,更是看操场、图书馆、食堂,观摩小学生的课间活动、升旗仪式等,减少陌生感和神秘感。
四、园长领导力:成为科学衔接的引领者和保障者
园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园长不是当家婆、传话筒,而是要具有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1.理念引领者:首先自身要深入学习,坚定科学保教信念,并在园所内统一思想,抵御“小学化”倾向的外部压力。
2.课程建设者:领导教研团队,基于本园实际,将幼小衔接目标分解、融入各年龄段的课程方案与一日活动中,并建立监督评价机制。
3.教师支持者: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与资源支持,鼓励其进行实践探索与反思,保护其开展科学衔接工作的积极性。
4.家园沟通者:搭建高效、信任的家园沟通平台,成为科学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和家园共识的凝聚者。
总之,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对学习的热情、对自我的信心,步履从容地迈入人生新阶段。它考验着我们的专业定力与教育智慧。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儿童发展的忠实守护者,用科学的理念和专业的行为,帮助每一个孩子卸下不必要的负担,带上最宝贵的行囊,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美丽跨越!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