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每个假期都带孩子出去玩,这个国庆假期也不例外,她早早订好了车票和酒店,连攻略都做了整整三页。
朋友每个假期都带孩子出去玩,这个国庆假期也不例外,她早早订好了车票和酒店,连攻略都做了整整三页。
结果,她兴高采烈地准备,被儿子的一句话泼了冷水。“妈妈,这个国庆假期我们能不去旅游吗?太没意思了……”
朋友跟我吐槽,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次出去旅行,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窝在酒店玩手机,对景点完全不感兴趣。她还觉得出来玩荒废了时光,孩子没学到东西。
想带孩子看世界,却总被现实打败。孩子觉得无聊,家长还惦记着孩子没完成的作业,好好的亲子时光,最后变成了一场身心俱疲的奔波。
其实可以换个思路,让旅行本身就成为学习,比如,跟着课本去旅行。
说来简单,就是让孩子平时学的知识,成为我们旅行的导游。
上次去黄山,我们就提前和孩子一起翻看语文课本里那篇《黄山奇石》。
孩子对文中描写的“仙桃石”“猴子观海”特别感兴趣,我们便约定好要去亲眼找到这些神奇的石头。
因为有明确的目标,孩子在登山途中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当他在陡峭的山路上,指着远处一块巨石兴奋地喊:“妈妈快看!那真的像一只猴子抱着腿蹲在山头,这就是‘猴子观海’!”时,周围不少游客都笑着夸他观察得仔细。
他甚至还当起了我们的小导游,对照着课文,努力寻找着“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
当他真正站在这些奇石面前,亲眼验证课文里的描写时,那种由内而外的成就感和喜悦,远比任何玩具带来的快乐都要深刻和闪亮。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不是旅行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方式需要改变。通过几次实践,我总结出了三个简单易行的步骤:
第一步:行前“备课”——从课本找灵感
不要等到出发前才匆忙收拾行李。提前一两周,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备课”:
翻翻这学期的语文书,找出与目的地相关的课文。比如要去杭州,就先读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看看历史、地理书,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征。
一起制定“探索任务”:比如“找出课文里描写的三处风景”、“比较南方和北方建筑的区别”
这个过程本身就很美好。你会发现,孩子对即将到来的旅行充满期待,因为这次他不是被动地跟着走,而是带着任务去探索的“小专家”。
第二步:旅途中“互动教学”——用问题代替说教
改变我们与孩子的对话方式:
以前我们说:“快看,这个很著名!”
现在我们可以问:“你觉得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著名?”
在西湖边,我不再急着拍照,而是和孩子一起坐在长椅上,慢慢品味“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意境。
这样的旅行,节奏慢了,收获却多了。孩子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观察、思考和记录。
第三步:回家后“复习巩固”——让经历变成宝贵财富
旅行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一起整理照片和笔记,制作成简单的旅行手账;跟孩子一起聊旅行中的有趣经历,让孩子给没能同行的爷爷奶奶讲旅行见闻。
最让我惊喜的是,上次西安之行后,孩子主动要求查找更多关于唐朝历史的书籍。
一次用心的旅行,点燃了他对某个领域的持续兴趣,这是任何补习班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你可能会说,我不是老师,不懂怎么引导孩子。
其实,我们不需要是教育专家,只需要是愿意用心的家长。
刚开始我也担心自己做不好,后来发现市面上有一些很实用的指导书,比如《带着课本去旅行》这类书籍,它们最大的价值不是告诉你去哪里玩,而是教你如何把任何一个地方都变成生动的课堂。
书里会提供很多具体的对话范例、活动建议,甚至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设计了不同的引导方式。就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一旁指点,让普通家长也能轻松上手。
如今,我和孩子已经一起走过了好几个地方:跟着《赵州桥》课文去了河北赵县,循着《黄山奇石》去了安徽黄山,背着《七律▪️长征》去了遵义。
每次旅行都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更是他成长的重要经历。
真正的教育,发生在生活里;最生动的课堂,就在我们身边。
这个假期,不妨试试这个方法,点击下方链接获取同款旅行指南。
或许一开始会有些不习惯,但当你看到孩子因为亲身验证了课本知识而露出的兴奋表情,当你发现他开始主动观察和思考,你就会明白:这样的旅行,辛苦却值得。
毕竟,我们要带给孩子的,不只是风景的照片,更是看世界的眼光。
来源:柚妈充电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