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三国杀:美团称霸、饿了么卖身,京东凭什么杀入千亿战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17:19 1

摘要:偷袭、换爹、员工互殴,一份20元的外卖订单,何以引发马云、马化腾等互联网巨头的贴身博弈?作为外卖行业的开创者,饿了么为何最终不敌美团?如今京东高调入场,又能否撼动早已固化的市场格局?这背后,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激烈的资本大战。

偷袭、换爹、员工互殴,一份20元的外卖订单,何以引发马云、马化腾等互联网巨头的贴身博弈?作为外卖行业的开创者,饿了么为何最终不敌美团?如今京东高调入场,又能否撼动早已固化的市场格局?这背后,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激烈的资本大战。

2011年,饿了么与美团尚在各自赛道挣扎求生。张旭豪创办的饿了么因资金链紧绷,一度靠“佛系融资”——参加创业大赛、甚至挪用寺庙香火钱维持运转,直至获得首笔百万美元融资才步入正轨。

同期美团深陷“千团大战”泥潭,幸得阿里与红杉资本5000万美元注资才惊险存活,阿里甚至关停自家团购业务口碑网为其让路,此时的资本扶持暗藏“收编”野心。

2013年,完成600万美元融资的饿了么开启全国扩张,迅速占据外卖行业头把交椅。同年,团购业务增长见顶的美团盯上外卖赛道,主动提出收购却遭拒。

谈判中,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透露对即时配送的布局设想,但在订单密度低、技术不成熟的当时,这一超前理念未获资本认可,唯有京东率先押注,2015年投资饿了么并收购达达物流,为日后入局埋下伏笔。

美团收购未果后,以“降维打击”策略切入战场。通过分析饿了么“聚焦一二线”的保守路线,美团发现其5年仅覆盖12个城市,且订单前五名中出现福州这样的非GDP强市,断定低线市场存在巨大空白。

美团果断试点威海、济宁等GDP百强城市,验证下沉市场潜力后,喊出“年底扩张至200城”的激进目标,以“农村包围城市”策略迅速收割饿了么忽视的市场。

饿了么的“慢节奏”源于校园创业基因——张旭豪从上海交大校园起步,秉持“稳扎稳打”理念,却低估了经历千团大战洗礼的美团地推铁军。

美团以“章鱼行动”招募千名大学生集训地推,以“挖角战术”直接吸纳饿了么三位大区经理,甚至引发双方地推团队街头互殴,将商业竞争演绎成“肉身搏杀”的草莽战争。

2014年,外卖大战升级为资本驱动的烧钱竞赛。美团与饿了么展开“补贴军备赛”,从“满25减24”的极致优惠到地推团队“拳击特训抢单”的军事化管理,双方单月补贴金额突破10亿元。此时BAT巨头相继入场:

阿里推出淘点点,以“补贴无上限”扶持亲儿子,与美团彻底决裂;百度低调上线百度外卖,凭借白领市场与自建物流短暂崛起;腾讯通过投资大众点评间接入股饿了么,开放微信流量入口,形成“腾讯系(饿了么+点评)VS阿里系(美团)”格局。

作为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的共同投资方,红杉资本扮演了“资本红娘”的角色:一面给饿了么加注,一面增持美团股份,甚至在美团与点评合并中亲自下场游说。这种“押注冠亚军”的策略,本质是通过资本竞争推高行业估值,最终在合并中收割利益。正如红杉中国创始合伙人沈南鹏所言:“竞争越激烈,行业价值越高。”

2015年,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堪称外卖版“偷袭换爹”。王兴早有预谋:先与百度谈判释放烟雾弹,再以“避免内部消耗”为由,联合红杉说服腾讯促成并购。

面对腾讯“一统O2O”的野心,美团承诺“腾讯主导流量,美团主导运营”,而大众点评仅要求“继续打钱”,格局高下立判。合并后,美团以“管理层控股”的股权结构,顶住阿里的反对压力,甚至在合并前12小时才通知阿里,彻底激怒马云。

阿里对美团的“背叛”耿耿于怀,转头以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创下中国互联网最贵收购纪录。这场收购充满意气用事的色彩:当饿了么向美团询价时,王兴故意报出90亿美元,逼阿里加价至95亿。

收购后,张旭豪团队彻底出局,阿里派来的管理层缺乏本地生活经验,导致饿了么陷入“外行指导内行”的困境——比如要求骑手“微笑服务”却忽视配送效率,斥资千万开发APP却抄袭美团功能。

美团与饿了么的命运分水岭,在于创始人对控制权的把握。王兴通过AB股设计牢牢掌控决策权,即便接受腾讯投资,仍保持独立运营;而饿了么在多轮融资中稀释股权,最终被阿里控股,创始团队失去话语权。正如张旭豪后来感慨:“资本是催化剂,也是枷锁。”

美团的胜利不止于补贴和地推,更在于对餐饮产业链的深度整合。2014年起,美团将融资的3亿美元悄悄投向餐饮供应链:投资大嘴巴点餐系统、入股餐饮品牌蜜雪冰城、搭建食材采购平台快驴进货。

这些布局形成“外卖+供应链+营销”的闭环——商家用美团系统点餐,通过快驴采购食材,再通过美团外卖配送,形成生态粘性。反观饿了么,被阿里收购后陷入“流量内耗”,需与盒马、飞猪等业务争夺资源,战略协同效率低下。

而阿里用电商逻辑管理饿了么,导致一系列“水土不服”:

重流量轻运营:试图用“红包雨”复制电商大促,却忽视外卖的即时性需求;技术脱节市场:从硅谷空降技术团队开发智能调度系统,却因不接地气被美团“本土派”碾压;资源分散:阿里系业务各自为战,饿了么难以获得支付宝、淘宝的流量倾斜,反被美团“二选一”策略挤压。

百度外卖曾凭借白领市场和自建物流短暂崛起,却因战略摇摆错失机会。2016年春节,百度算“经济账”给骑手放长假,美团却趁机用“入职发奖金”挖走核心运力;同期百度分散精力做生鲜电商,导致外卖业务失血。李彦宏一句“打不过就撤”,让百度彻底退出本地生活赛道,也印证了“聚焦”的重要性。

2023年,京东以“免佣金”“给骑手交社保”为旗号杀入外卖赛道,但其真正目标是“半小时达”的即时零售市场。早在2015年收购达达物流时,京东已埋下伏笔,试图通过“外卖+生鲜+3C”的协同,打通“线上下单-即时配送”的闭环。京东到家的数据显示,其生鲜订单占比超40%,明显区别于美团的餐饮主导模式。

京东的“三重困境”:运力、品类与心智

运力短板:达达骑手仅百万级,且配送效率落后于美团的“智能调度系统”,难以支撑高频次订单;品类局限:主打“品质外卖”,但先天品类不足,短时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生态协同:京东电商与外卖的联动尚未成型,无法复制美团“餐饮+到店+酒旅”的生态效应。

京东的外卖业务本质是“止损”而非“盈利”——主业增长乏力、新业务京喜折戟,急需寻找第二曲线。但外卖是“烧钱无底洞”,美团、饿了么单均成本超20元,京东能否承受长期亏损?更关键的是,用户对“京东=电商”的心智固化,短时间难以接受其外卖定位。

外卖大战的前半程,资本用补贴催生出万亿市场,却也掩盖了效率问题——商家依赖补贴生存,骑手被算法压榨,用户习惯了“低价狂欢”。2021年反垄断政策落地,美团因“二选一”被罚34亿元,标志着“资本无序扩张”时代的终结。

王兴的智慧在于“借力不依附”:接受腾讯投资却保持独立,用股权结构设计抵御资本干预;张旭豪的教训在于“融资节奏失控”,过早稀释股权导致失去话语权。这印证了一个真理:资本是工具,不是主人。

美团的胜出,本质是其构建了“高频需求+高效履约+生态协同”的铁三角;饿了么的衰落,在于依赖资本输血却未能建立核心壁垒。如今外卖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京东等新玩家若想突围,必须回答一个问题:除了补贴,你能为用户、商家、骑手创造什么独特价值?

外卖大战的硝烟背后,是资本的狂欢与博弈:红杉的“左右互搏”、腾讯与阿里的“流量战争”、京东的“生态焦虑”,都折射出中国互联网的资本逻辑。但当补贴退潮,真正留在战场上的,是那些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把效率提升到极限的企业。

来源:直爽清风f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