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二战日军中没有女军官?首先日本的国体是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天皇不仅是国家元首还是现人神,兼任神道教的最高祭司和三军大元帅。1882年日本颁布《军人敕谕》,规定日本军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就是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和牺牲。
在热播的电影《731》中出现一名大权在握的日本女军官今村佳代,很多人吐槽,这是神剧标配,听我慢慢道来。
当你看到一部影视剧中出现了日军女军官,还穿着日军制式军服,配戴军衔肩章,那么就可以伸伸脚了。
为什么二战日军中没有女军官?首先日本的国体是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天皇不仅是国家元首还是现人神,兼任神道教的最高祭司和三军大元帅。1882年日本颁布《军人敕谕》,规定日本军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就是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和牺牲。
在这种文化中,成为军官就成为了天皇的肱骨,肩负神圣的宗教职责。日本传统宗教神道教认为女性在宗教仪式上是不洁的,所以女性就被排除在了侍奉天皇的军事角色外,是不可能允许参军的。
在日本宣传的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里,男性气概和日本民族的优越性牢牢绑定,勇敢、牺牲、冷酷等特质被定位为男性独有美德,跟女性完全绝缘。而女性扮演的角色是靖国之妻或者军国母亲,职责就是抚育后代,为天皇生产更多的士兵。
所以,近代日本教育对日本女性的培养目标就是成为贤妻良母,支持丈夫,为国繁育后代。她们的教育在于家庭领域,而不是军事领域。即便是在传统家庭里,父亲和丈夫也是有绝对的权威,是不能违背的。
日本军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天皇就是这个父亲,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让一个女性担任军队中的小父亲来命令士兵,这在日本社会的伦理观上不可想象的。因此,日本军队在设计之初就将女性排除在体系之外了。
《兵役法》明确规定,兵役义务只针对帝国臣民中的男性,女性不仅无法通过募兵参军,更不可能上军校,也就不可能当军官了。
二战爆发后由于需要大量兵员,日本放宽女性进入军队的限制,但也仅限于看护、军队文职等边缘身份,没有军籍,不属于陆军省或者海军省,而是由厚生省招募和管理,所以严格来说不算军队的人,只能算外包。
二战末期,日军妄图通过本土决战换取有条件停战,于是日本开始动员所有能动员的人,包括妇女。1944年8月,东条英机颁布《学徒勤劳令》,将动员范围扩大至中学以上所有学生,不分男女。不久日本又动员12至29岁的女性组成女子挺进队,参加军事训练,准备进行玉碎。
讽刺的是,天皇要求她们玉碎,却连一个正式的军人身份都不给,没有军装,没有军衔,更没有纳入军籍管理体系,因此二战日本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女性军人,更别说女军官了。
所以,当一个女鬼子穿着军装耀武扬威时,抗日神剧实锤了,导演只是想通过这种剑走偏锋的方式吸引流量而已,我们作为成年人要有基本的历史常识。
来源:唯物史观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