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环保水务行业龙头企业海天股份(603759.SH)于 2024 年底启动的战略资产重组计划,标志着这家以供水和污水处理为主业的企业正式向新能源领域跨界转型。通过以 5.02 亿元现金收购德国贺利氏集团旗下光伏银浆事业部相关资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环保水务行业龙头企业海天股份(603759.SH)于 2024 年底启动的战略资产重组计划,标志着这家以供水和污水处理为主业的企业正式向新能源领域跨界转型。通过以 5.02 亿元现金收购德国贺利氏集团旗下光伏银浆事业部相关资产,海天股份不仅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光伏产业链核心环节,更试图构建 "传统水务 + 新能源材料" 的双轮驱动格局。这一战略举措既是对传统业务增长瓶颈的主动突破,也是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的前瞻布局,其背后蕴含的战略逻辑与市场影响值得深入剖析。
光伏产业作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近年来呈现出持续扩张的发展态势。行业研究显示,全球光伏银浆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稳健增长,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光伏银浆作为光伏电池片的关键材料,被称为电池片的 "血液",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与输出功率,是推动光伏电池技术革新及产业降本增效的核心动力之一。
不过,光伏行业固有的周期性波动特征也带来了显著的市场风险。2024 年,受产业链价格大幅回落影响,多家头部企业陷入亏损状态,行业盈利压力明显增大。在技术迭代方面,光伏产业正经历从 PERC 电池向 TOPCon、HJT、BC 等新技术路线的转型过程,这一过程既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也对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行业面临 "少银化、去银化" 的技术趋势,但浆料行业独特的 "银价 + 加工费" 报价模式,使得企业盈利能力并不受原材料替代的显著影响,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性支撑。
海天股份作为西南地区环保水务行业的民营龙头企业,近年来在传统业务领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发展挑战。根据公司公告披露,受 "新增供排水项目大幅减少"、"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新增项目多以专项债进行融资" 以及 "日益提升的项目运营资金要求" 等多重因素影响,原有主营业务的快速发展空间已明显受限。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虽然实现营业收入 10.49 亿元,同比增长 13.55%,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 16.89%,反映出传统业务盈利能力的下滑趋势。
面对发展瓶颈,海天股份自 2023 年起已开始积极寻求业务突破,先后尝试收购四川上实股权以拓展垃圾焚烧发电业务,筹划控股宜春水务集团以扩大水务规模,这些并购尝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业务结构,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发展格局。2024 年 4 月,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费功全辞职,原乐山市商业银行行长张霞接任董事长,同时聘任具有万科背景的刘黎担任执行总裁,高管团队的金融与市场化背景为公司战略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在传统水务业务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已成为海天股份的战略必然。
海天股份的此次战略资产重组采取了通过新设全资子公司以现金方式收购的交易架构,收购范围包括贺利氏光伏(上海)有限公司 100% 股权、贺利氏中国对贺利氏光伏的债权、贺利氏光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100% 股权,以及 HMSL 持有的 HPSL100% 股权。根据交易预案,基础交易价格为人民币 5.02 亿元,最终对价将根据协议约定的价格调整机制确定。
从财务指标来看,此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主要依据是标的公司 2023 年度营业收入占上市公司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 50%。财务数据显示,标的公司 2023 年实现营业收入约 2.99 亿欧元(约合 22.74 亿元人民币),而海天股份同期营业收入为 12.77 亿元,标的资产营收规模已达到上市公司的 178%。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对方德国贺利氏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贵金属及技术供应公司,在交割前对标的公司进行了合计 3.3 亿元人民币及 500 万美元的增资,并清偿了所有银行借款,这一安排显著改善了标的公司的财务状况,降低了海天股份的收购风险。
在支付能力方面,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海天股份的现金余额为 5.79 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55.61%,财务结构保持稳健。公司 2024 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 4.57 亿元,同比增长 41.34%,为此次现金收购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保持控制权稳定,控股股东仍为四川海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费功全,这一安排有利于维持公司战略的连续性。
此次重组对海天股份的业务拓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增长性更强、准入门槛更高的光伏银浆产业。标的公司作为全球光伏银浆技术先驱,曾多年在全球正面银浆市场位列前两名,其产品布局全面,尤其在 TOPCon 及 BC 电池用银浆领域具备显著的技术先发优势,已实现对隆基绿能、爱旭股份等头部客户的批量供货。2024 年,标的公司对隆基绿能关联方销售额占比达 61%,客户结构稳定且优质,为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业务协同方面,海天股份在光伏产业园污水处理项目中积累的头部企业资源,有望为并购后的光伏银浆业务拓展新的客户群体。公司计划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与标的资产实现多维度协同:在资金方面,上市公司将为标的公司提供稳定的融资支持;在渠道方面,利用水务项目网络拓展光伏银浆销售;在管理方面,输出标准化、专业化的运营经验。双方还计划共建 "光伏材料联合实验室",加速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推动标的资产由 "传统生产" 向 "新质生产力" 转型。
从长期发展来看,此次收购为海天股份构建了 "水务运营 + 新能源材料" 的双主业格局。一方面,传统水务业务将继续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支撑;另一方面,光伏银浆业务有望在未来 3-5 年内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公司计划在 3 年内建立覆盖华东、华南的区域销售中心,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业务的均衡发展。
通过收购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海天股份获得了多项关键竞争优势。在技术层面,标的公司拥有业内少数具备成熟的原材料性能机理研究能力,在 BC 电池浆料等前沿领域技术领先,且在适用于高温烧结的铜粉制备方法和高温导电浆料方面取得了关键性技术突破,为应对 "去银化" 趋势做好了技术储备。这些技术积累将显著提升海天股份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竞争力,实现从传统公用事业企业向高科技制造企业的转型。
在市场地位方面,标的公司作为全球光伏银浆市场的传统领导者,其前五大客户涵盖隆基绿能、爱旭股份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关系均超过 5 年,客户结构稳定且质量优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光伏电池片产量前十名企业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 75.39%,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这一市场结构有利于具备技术优势的银浆企业实现规模扩张。随着下游客户 TOPCon 和 BC 电池产能的逐步释放,标的公司的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
在抗风险能力方面,海天股份通过业务多元化降低了对单一行业的依赖,增强了应对周期波动的能力。水务行业具有抗周期性强、现金流稳定的特点,而光伏银浆业务则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壁垒的特征,两类业务的组合将形成互补效应,平滑公司业绩波动,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海天股份的此次战略转型与国家新能源发展政策高度契合。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双碳" 目标指引下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为光伏银浆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海天股份通过此次收购,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有望获得政策支持与市场红利。
从产业布局来看,此次收购是海天股份新能源战略的第一步。未来,公司可能围绕光伏产业链进行进一步拓展,如布局光伏电站运营、光伏废弃物处理等业务,实现与水务、固废处理业务的协同发展。在技术路线上,公司将重点发展 TOPCon、BC 等高效电池用银浆,并积极布局铜浆等下一代导电材料,保持技术领先地位。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整合,海天股份有望逐步构建起覆盖新能源材料、新能源项目运营、新能源环保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平台。
尽管此次重组前景广阔,但海天股份仍面临多重风险与挑战。在财务层面,标的公司 2023 年及 2024 年上半年分别亏损 611.05 万欧元、686.08 万欧元,呈现亏损扩大趋势,主要受行业竞争加剧及成本压力影响。交易对方未对标的公司作出业绩承诺,进一步增加了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如何在收购后迅速改善标的资产的盈利能力,将是对管理层的重大考验。
在行业层面,光伏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冲击。2024 年产业链价格大幅回落导致的行业亏损,反映出光伏银浆业务的盈利波动性远高于传统水务业务。海天股份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外部风险。此外,标的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2024 年对隆基绿能关联方销售额占比达 61%,客户依赖度风险值得关注。
在整合层面,跨行业并购面临文化融合、管理协同、技术对接等多重挑战。水务行业与光伏材料行业在经营模式、技术特点、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避免出现 "两张皮" 现象,需要管理层制定周密的整合计划。此次重组还需经过股东大会审议及相关主管部门审批,审批进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影响重组效果。
海天股份收购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的战略资产重组,是公司在传统业务增长受限背景下的战略突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通过此次交易,公司不仅获得了进入光伏银浆这一高成长性领域的入场券,更构建了 "传统水务 + 新能源材料" 的双轮驱动格局,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标的公司在技术研发、客户资源、市场地位等方面的优势,将显著提升海天股份的综合竞争力,助力其实现从传统公用事业企业向高科技制造企业的转型。
展望未来,海天股份的新能源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多个关键因素:一是能否迅速改善标的资产的盈利能力,实现扭亏为盈;二是能否有效整合双方资源,发挥协同效应;三是能否建立适应光伏行业特点的运营管理体系,应对周期性波动风险。建议公司在交易完成后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优化标的公司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加强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拓展客户群体,降低客户集中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平滑行业波动影响。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海天股份的跨界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够成功驾驭光伏银浆业务,公司有望在未来 3-5 年内实现市值与业绩的双重突破,成为环保与新能源领域跨界融合的典范。当然,这一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管理层保持战略定力,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能源赛道上稳步前行。对于投资者而言,海天股份的转型之路值得长期关注,但其高风险性也要求保持理性判断,审慎评估投资价值。
来源:毛毛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