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收到公司财务通知,说10月个税扣得少了,到手工资多了几百块!”最近不少人发现工资条上的变化,其实都是10月1日起正式执行的个税新政带来的实惠。这次新政不光提高了好几项扣除标准,还专门给外卖小哥、主播这类灵活就业者减了负,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做副业的,都能直接受
“刚收到公司财务通知,说10月个税扣得少了,到手工资多了几百块!”最近不少人发现工资条上的变化,其实都是10月1日起正式执行的个税新政带来的实惠。这次新政不光提高了好几项扣除标准,还专门给外卖小哥、主播这类灵活就业者减了负,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做副业的,都能直接受益。今天用大白话把新政说透,扣多少、怎么省、操作步骤啥的,全都讲明白,看完照着做就能少掏钱。
先搞懂基础:个税到底怎么算?新政改了哪儿?
咱们先把最基础的算法说明白,不然光说“省钱”也不知道省在哪儿。平时工资里扣的个税,基本都是按“综合所得”算的,核心公式就一句话:应纳税额=(全年收入-6万起征点-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扣除)×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这里的“6万起征点”就是每月5000元,这个没变。新政主要改了两大部分:一是提高了6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标准,二是给灵活就业者的劳务报酬计税加了优惠。这俩改动直接让咱们的“扣除项”变多了,应纳税额自然就少了,到手的钱也就多了。
从10月1日起,这6项扣除标准已经正式上调,跟之前比差别不小,咱们直接看最新的标准表更清楚: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从每月1000元提到2000元(每个娃)
子女教育:从每月1000元提到2000元(每个娃,幼儿园到博士都算)
赡养老人:从每月2000元提到3000元(独生子女全额扣,非独生子女每人最多分1500元)
大病医疗:从每年8万元提到16万元(医保报销后自己花的钱,超1.5万的部分能扣,最多扣16万)
住房贷款利息:从每月1000元提到2000元(首套房,夫妻只能选一方扣)
住房租金:从每月1500元提到2000元(不分城市级别,统一按这个标准)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调整,比如家里有俩上学的娃、要养老人、还着房贷的上班族,光这几项加起来,每月能多扣好几千,一年下来省几千块完全不是问题。
上班族重点:6项扣除标准全更新,这几类人省最多
上班族最关心的就是专项附加扣除,毕竟这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实惠。这次6项扣除里,除了“继续教育”没调整,剩下5项都提了标,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还背着房贷的“中间层”,省得最多。咱们一项项说清楚注意事项,别错过该得的优惠。
1. 养娃的:两类扣除都翻倍,夫妻扣法有讲究
家里有娃的能享两项扣除: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和子女教育,现在都是每月2000元/个娃,比之前翻了一倍。不管是娃在幼儿园、小学,还是读到博士,都能享子女教育扣除;没到3岁的娃,就走婴幼儿照护扣除,两者不冲突。
这里要注意夫妻怎么分扣。可以选一方全扣(比如爸爸或妈妈每月扣4000元,如果有俩娃),也可以夫妻各扣一半(每人每月扣2000元),但一旦选好,当年就不能改了。建议让收入高的一方扣,这样能按更高的税率档减税,省得更多。
2. 养老的:独生子女每月多扣1000,非独生子女别超限额
赡养老人的扣除从2000元提到3000元,这对独生子女来说是实打实的好处,每月直接多扣1000元。但非独生子女得跟兄弟姐妹分摊这3000元,而且每人每月最多只能分1500元,不能一个人全拿。
比如兄妹俩赡养父母,俩人加起来扣3000元就行,要么一人1500元,要么一个1000元、一个2000元(但2000元超了1500的上限,不行)。分摊方式可以选平均摊、约定摊,或者由老人指定摊,但得签个书面协议,不然容易有纠纷。
3. 住房相关:房贷和房租二选一,房贷扣除翻了倍
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只能选一项扣,不能同时享。这次房贷利息从1000元提到2000元,只要是首套房的贷款,不管每月还多少房贷,都能按这个标准定额扣,扣满20年为止。
房租扣除统一提到2000元,不管你在一线城市还是小县城,都按这个数算,比之前分城市的标准更划算,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租房族,每月多扣500元。要注意必须是自己租的房,跟父母同住、没签租房合同的不能扣。
4. 大病医疗:额度翻倍,全家花费能合并扣
大病医疗的扣除额度从8万提到16万,而且不光自己的花费能扣,配偶、子女的大病花费也能算在自己头上汇总扣除。比如老婆看病花了10万,自己花了8万,医保报销后总共自付12万,扣掉1.5万的起付线,剩下的10.5万都能扣,直接少交不少税。
不过这个扣除得在第二年汇算清缴时申报,平时扣不了,所以看病的票据、医保报销单都得留好,到时候填数据要用。
灵活就业者福音:劳务报酬个税大降,月入1.5万省2000+
除了上班族,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主播、做设计的自由职业者这类灵活就业者,这次也能享大实惠。以前他们的劳务报酬(比如平台给的跑腿费、直播打赏分成)计税比较吃亏,现在新政改了规矩,税负直接降了一大截。
1. 核心变化:新增5000元减除额,算法更合理
以前算劳务报酬个税,是先扣20%的费用,再按20%-40%的税率算,没有5000元的起征点扣除。现在新政明确,劳务报酬也能像工资一样,每月扣5000元的减除额,算法变成了:当月应纳税额=(当月收入-收入×20%-5000)×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就拿月收入1.5万的外卖小哥来说,以前每月要交2400元个税,现在只交201元,每月省2199元,一年下来能省2万多,这可不是小数目。而且月收入不到10万的,连增值税都免了,之前要交3%的增值税,现在直接不用交,又省一笔。
2. 多平台兼职不用愁:自动分摊缴税,不怕漏报
很多灵活就业者同时在多个平台干活,比如既送外卖又跑网约车,以前得自己算各个平台的收入,容易漏报。现在新政要求平台用“累计预扣法”计税,各个平台会自动同步收入数据,分摊计算税额,不用自己来回跑着申报,也避免了漏报被罚的风险。
另外平台会给开完税凭证,拿着这个凭证,不管是找其他工作还是办业务,都能证明自己缴过税,不用再担心税没交清的问题。
实操步骤:10月起这么操作,优惠直接到手
不管是上班族更新扣除信息,还是灵活就业者确认计税方式,都得在个税APP上操作,步骤不复杂,分三种情况给大家说清楚,跟着做就行。
情况一:扣除信息没变化,直接“一键确认”
如果家里的娃还在上学、老人还是那几位、房贷没换,只是扣除标准涨了,那操作最简单,1分钟就能搞定:
1. 打开个税APP,首页搜“2025年度专项附加扣除确认”,点进去;
2. 选择“一键带入”,把2024年的扣除信息带到2025年;
3. 检查一下每项扣除的“扣除标准”是不是更新了(比如子女教育显示2000元/月),没问题就点“一键确认”,完事。
要是之前填过的信息有失效的(比如娃满3岁了,该从“婴幼儿照护”改成“子女教育”),确认前先删掉失效的,再重新填新的项目。
情况二:新增扣除项目,手动添加
比如2025年家里添了新生儿,要加“婴幼儿照护”扣除,或者买了首套房要加“住房贷款利息”扣除,按这几步来:
1. 个税APP首页点“专项附加扣除填报”,选对应的项目(比如“婴幼儿照护”);
2. 扣除年度选“2025年”,点“准备完毕,进入填报”;
3. 填好相关信息:比如娃的姓名、身份证号(房贷要填房产证号、贷款合同号);
4. 选“扣缴义务人”(就是你上班的公司),点提交,公司下次发工资时就会自动扣除了。
情况三:灵活就业者确认计税方式
灵活就业者不用选扣缴义务人,直接在APP上填“劳务报酬”收入就行:
1. 首页点“综合所得年度自行申报”,选“劳务报酬”;
2. 填好平台名称、收入金额,系统会自动算出20%的费用扣除和5000元减除额;
3. 提交后,系统会显示当月应缴税额,直接在APP上缴费就行,也能让平台代办。
这里提醒一句,12月31日前必须完成2025年的扣除信息确认,要是超了时间,就不能“一键带入”了,得手动填所有信息,会麻烦很多。
常见误区提醒:这4个坑别踩,不然白丢优惠
新政虽好,但不少人容易在细节上出错,导致没享到优惠,这几个常见误区得避开:
误区一:夫妻双方都填全额扣除。比如养一个娃,夫妻俩都填了2000元/月,合计超了100%,系统会预警,最后得重新改,还耽误扣除。正确的是要么一方全扣,要么各扣1000元。
误区二:非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填3000元。这是明确不允许的,非独生子女每人最多填1500元,要是填多了没及时改,汇算清缴时得补税,还可能有滞纳金。
误区三:房贷和房租同时扣。这俩是“二选一”,就算又租房又还房贷(比如异地工作),也只能选一项扣,选扣除多的那个更划算(现在都是2000元,选哪个都行)。
误区四:灵活就业者不报小额收入。现在各个平台都跟税局联网了,哪怕月入几千块,系统也能查到,不如主动申报,还能享5000元减除额,反而交的税更少。
最后算笔账:不同人群到底能省多少?
咱们简单算几笔账,就知道新政有多实在:
双职工家庭:夫妻一方收入1.5万/月,有1个上学的娃,赡养老人,还房贷。以前每月扣除3000元(1000+2000),现在扣7000元(2000+3000+2000),每月少交个税(7000-3000)×10%=400元,一年省4800元。
独生子女上班族:收入1万/月,赡养老人,租房。以前每月扣3500元(2000+1500),现在扣5000元(3000+2000),每月少交个税150元,一年省1800元。
外卖小哥:月入1.2万,以前每月交1920元个税,现在交(12000-2400-5000)×3%=138元,每月省1782元,一年省2万多。
总的来说,这次10月1日执行的个税新政,是真金白银给大家减负。不管是上班族还是灵活就业者,核心就是“及时确认扣除信息、填对申报项目”。现在个税APP上已经能看到最新的扣除标准了,建议大家今天就花几分钟检查一下,该确认的确认,该新增的新增。毕竟省下来的都是自己的钱,没必要跟钱过不去。要是操作时遇到问题,直接打12366税务热线问,比自己瞎琢磨靠谱多了。
来源:开朗湖泊c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