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储芯片大突破!国外行业龙头遇危机,国产品牌主导未来发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7:46 1

摘要:现如今大家谈到存储芯片的时候,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到手机上动辄128g的内存空间。但是不容遗忘的是,在多年前,我们手机上还需要安装个存储芯片。

现如今大家谈到存储芯片的时候,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到手机上动辄128g的内存空间。但是不容遗忘的是,在多年前,我们手机上还需要安装个存储芯片。

虽然现在这种产物已经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但是存储芯片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

也就是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再次迎来了巨大的突破。而作为长期以来被国外把持着的头部厂商,面对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应对?

9月份的A股市场像坐过山车,指数上蹿下跳让不少股民捏着冷汗,但有个板块却逆势疯涨,把震荡行情当成了背景板,这就是存储芯片。

有人翻了下K线图直接看呆了:从9月4日到25日,德明利股价从86块一路飙到177块,刚好翻了一倍还多,创下历史新高;江波龙起点差不多也是 86 块,同期涨到 144 块,涨幅近70%。

佰维存储、兆易创新这些名字也在涨幅榜前排晃悠,整个板块像被注入了强心剂。

这种反常的强势,根子其实在海外。9月初,国际存储巨头闪迪突然宣布涨价,部分产品提价超10%,这已经是年内第二次了。

就像往热油里撒了把盐,整个行业的涨价预期瞬间被点燃。

紧接着摩根士丹利抛出报告,说NAND Flash价格大概率在2025年四季度继续涨,还得涨到 2026年;CFM 闪存市场也跟着吹风,确认四季度存储市场要全面涨价。

消息传到A股,资金立马用脚投票。但老股民心里犯嘀咕:存储芯片这东西,周期性比钟摆还准,过去四年一轮的 "涨价-扩产-过剩-降价" 循环早就看腻了。

这一次,是跟着海外巨头喝汤的老戏码重演,还是国内厂商真的长出了新本事?

要搞懂这事,得先看清两条线:国际巨头的 "好日子",和国产厂商的 "新活法"。

国际巨头的狂欢:AI喂出的百亿美元蛋糕要说行业回暖,最直观的证据藏在国际巨头的财报里,美光的最新数据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9月24日美光发布2025财年第四财季报告,截至8月28日的三个月里,营收113.2亿美元,同比涨了46%;净利润34.7亿美元,同比暴涨158%。

整个2025财年更夸张,营收冲到37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接近翻倍。

美光的钱从哪儿来?财报电话会上高管说得很直接:数据中心,尤其是AI服务器。

2025财年,美光的HBM、高容量DIMM和服务器DRAM这几项高价值业务,总收入硬生生干到100亿美元,是上一财年的五倍。

这其中,HBM堪称 "印钞机" 级别的存在。

可能有人不懂HBM是啥,说白了这就是AI服务器的 "御用内存"。

普通内存传输数据像走乡村公路,HBM是双向八车道高速,还能低功耗跑全速,专门解决 AI 计算时的数据拥堵问题。

它用3D堆栈工艺把芯片一层层叠起来,通过硅通孔技术连接,带宽比传统内存高好几倍,现在AI训练靠的就是这东西撑着。

目前全球HBM市场被美光、SK海力士、三星三家垄断,需求端全是英伟达这样的AI芯片巨头,还有疯狂建数据中心的云服务商。

Gartner的数据显示,2025年HBM市场规模能到263.2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70%。

更关键的是,AI服务器对存储的拉动是全方位的:传统服务器CPU内存一般就几百GB,AI服务器能到2TB;硬盘容量从几TB飙升到30TB,还全用更贵的SSD,整体价值量能翻10倍。

手里攥着硬通货,美光的野心藏都藏不住。

它预计2026财年第一财季营收能到122-128亿美元,再破纪录;还把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增长预期从 "中等个位数" 上调到10%。

底气足到敢砸钱,2026财年计划花180亿美元搞资本开支,一半以上投给HBM和新晶圆厂。光不是个例,而是整个行业头部玩家的缩影。

集邦咨询的王豫琪分析师点透了本质:北美云服务商建服务器的需求太旺,不管是DRAM还是NAND Flash都抢着买,供应商现在掌握定价权,合约价肯定会接着涨。

这波行情不是小打小闹,是AI算力爆发催生出的结构性机会。

国产厂商的尴尬:曾经只能赚"加工费"但同样的行业暖风,吹到国内厂商身上,味道却不太一样。

这边美光赚得盆满钵满,那边A股几家明星公司的财报还透着寒意:2025年上半年,佰维存储归母净利润亏了2.26亿,德明利亏了1.18亿,江波龙稍微好点,但也只赚了1476万,还不够美光一天的零头。

这种反差,说到底是老路子走不通了。过去国内厂商基本都是"模组组装厂" 的模式:从三星、美光这些原厂买存储晶圆,再买别人的主控芯片,拼在一起封装测试,最后做成固态硬盘、内存条卖出去。

相当于别人提供核心零件,我们只负责组装,赚的就是辛苦的加工费。

更要命的是这种模式抗风险能力极差。存储行业一进入下行周期,晶圆价格跌得比谁都快,但厂商手里还握着之前高价进的货,一卖就亏。

前几年行业调整期,不少公司就是这么被库存压得喘不过气。

有业内人算过账,这种模式下毛利率能维持15%就算不错,碰上周期低谷直接负数,跟国际巨头动辄30%以上的毛利率根本没法比。

这种 "看别人脸色吃饭" 的日子,在这轮行业上行周期里,终于有了改变的迹象。

国内厂商悄悄换了打法,不再甘心只做下游组装,而是攥紧了三个筹码:自研主控芯片、布局先进封测、抢占企业级市场。

这三步棋,每一步都冲着产业链的高价值环节去的。

破局第一步:抢主控芯片的"话语权"存储产品里,主控芯片是真正的"大脑",相当于指挥官,负责指挥存储颗粒怎么读写数据,直接决定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和成本。

以前这东西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国内厂商想买还得看脸色,成本降不下来,性能也受制于人。现在国内厂商终于开始在这上面下死功夫。

江波龙的进展最显眼,2025年半年报里写着,截至7月底,自研主控芯片累计出货超8000 万颗。

搭载自研主控的UFS 4.1产品,性能比市场主流的还好。

要知道UFS 4.1是现在高端手机、AI设备的标配,能在这上面实现突破,意味着不再依赖进口主控。

佰维存储也没闲着,第一款国产自研的eMMC主控芯片已经量产,还批量卖给了头部智能穿戴客户,现在正捣鼓UFS主控,预计2025年内就能投片。

德明利更有巧思,自研的SATA SSD主控芯片是国内首个用RISC-V架构做的无缓存高性能芯片,已经批量销售了。

为啥都盯着主控芯片?除了掌握核心技术,更关键的是要适配一个新风口,QLC 闪存。

QLC技术能在一个存储单元里存4比特数据,比现在主流的TLC多1比特,成本能降不少,存储密度却更高。

这东西刚好契合AI推理的需求,云服务商建推理服务器需要大量便宜又能存的存储,QLC做的近线SSD正好能替代供不应求的机械硬盘。

集邦咨询的敖国锋分析师说得很明白,2026年企业级SSD供应肯定紧张,国内厂商提前搞主控芯片,就是想抓住这个机会。

没有自研主控,根本玩不转QLC,因为QLC的读写逻辑更复杂,需要专门的算法优化,这正是主控芯片的核心价值。

谁先把主控搞定,谁就能在QLC时代占得先机。

破局第二步:把先进封测握在手里有了设计还不够,得能造出来才算数。

存储芯片的制造环节里,封装测试是关键一步,尤其是先进封装,堪称"点石成金"的手艺。

简单说就是把芯片叠得更高、做得更小,既能提升性能又能节省空间,这环节的利润比单纯的组装高多了。

以前国内厂商基本靠代工,现在开始自己建工厂了。

佰维存储动作最快,2025年上半年刚完成18.71亿元的定向增发,钱全砸在了惠州的先进封测基地和晶圆级封测项目上,下半年就要投产。

这标志着它从设计销售,正式切入了高价值的制造环节。

要知道先进封装里的TSV技术、混合键合技术,以前都是少数厂商的独门绝技,现在国内厂商终于能自己动手了。

为啥要花大价钱建工厂?因为封装环节直接影响产品品质。

AI服务器用的存储对稳定性要求极高,一丝一毫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数据出错,自己掌控封测环节才能保证品质,也能降低成本。

更重要的是,HBM这种高端产品的封装技术壁垒极高,需要Bumping、TSV、CoWoS等一系列工艺,提前布局先进封装,就是为了将来能切入HBM产业链做准备。

现在全球先进封装产能都很紧张,台积电的CoWoS产能供不应求,还在翻倍扩产。

国内厂商此时建先进封测工厂,正好能赶上行业需求爆发的节点,从 "代工厂的客户" 变成 "自己的主人",这步棋看得很远。

破局第三步:冲进更赚钱的 "企业级市场"技术和制造都搞定了,最后一步就是把产品卖到更赚钱的地方。

以前国内厂商主要在手机、PC这些消费市场拼价格,客户对成本敏感得很,一分钱能掰成两半用。

现在它们掉头冲进了企业级市场,这里才是真正的利润高地。

企业级市场比如数据中心、AI 服务器,客户更看重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价格没那么敏感。

江波龙2025年上半年企业级存储收入6.93亿元,同比涨了138.66%,产品已经进了头部互联网公司的供应链。

佰维存储更厉害,拿到了AI服务器厂商、头部互联网公司和国内主流OEM厂商的核心供应商资质,已经开始预量产出货了。

德明利的企业级RDIMM内存条,也能稳定给核心客户供货了。

这意味着国内厂商终于打破了国际巨头对企业级市场的垄断。要知道以前这个市场基本被美光、三星、SK 海力士霸占,国内产品想挤进去比登天还难。

现在能拿到核心供应商资质,说明产品性能和稳定性已经过了关,这是比股价上涨更实在的突破。

一个个、一次次的高科技产品,都开始被我们逐渐超越,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情况,是让我们大家喜闻乐见的。

毕竟谁象一只被别人卡着脖子?当突破科技封锁后,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来说,绝对是有着极大助力。

而未来,还有多少国外的高科技产品等待我们突破。那么所谓“工业上的明珠”,还真的是所谓的明珠吗?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