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艺术展览已远非作品的简单陈列,而日益成为联结文化思考、生态哲学与空间叙事的复合场域。“循环·生息志”展览以拓扑学的思维范式,将梓山湖生态语境与艺术创作并置,构建了一个可供多维解读的当代文化样本。其深刻性不仅在于呈现艺术家的个体创作,更在于通过“循环”与
循环·生息志
2025年9月26日,“循环·生息志”展览于湖北咸宁梓有集盛大开幕。
在当代,艺术展览已远非作品的简单陈列,而日益成为联结文化思考、生态哲学与空间叙事的复合场域。“循环·生息志”展览以拓扑学的思维范式,将梓山湖生态语境与艺术创作并置,构建了一个可供多维解读的当代文化样本。其深刻性不仅在于呈现艺术家的个体创作,更在于通过“循环”与“生息”的双重意象,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伦理、物质流转与生命政治展开视觉思辨。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作品作为艺术家行为的“结果”被定格成视觉形象,由观众进行个性化解读,从灵感(Divine Madness)到作品诞生,其中也必定包含着无数个无法被简单描述的瞬间。尽管进入20世纪,艺术史学开始发生从经验论向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转型,对一件作品的解读令“看山不是山”成为普遍路径,但其中依然嵌存着某种需要被释读的动机密码,也就是创作的“决定性瞬间”。关于这个瞬间的无数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主体的认识范围,也即,作品搭载了作者的生存语境、教育基础、社会关系等关键信息。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现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教授,著名艺术家何多苓,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光庆教授,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陈晶教授,湖北天逸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总经理许小锋,以及冀枞、陈艺楠、董雪莹、洪镁、胡佳艺、鞠腾、谭大利、万里驰、殷九龙、曾杨、朱可染等嘉宾共同出席。
参会嘉宾合照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尚辉表示:“展览结合拓扑学与梓山湖环境,‘循环’ 指生态循环,‘生息’含生命呼吸,还关联数智时代。展览突破传统绘画,借装置等带来全觉体验,作品回应当下生存状态,与梓有集相融,是‘接地气’的启智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线上致辞)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陈晶表示:“展览作品具前瞻性,顶尖设计展场中建筑是艺术‘生长容器’,艺术赋建筑‘生活灵魂’。她表示‘循环生息’串联空间、建筑等关系,观众互动滋养空间,期待‘两湖相遇’创可持续生活,让理念持续生长。”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陈晶致辞
湖北天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总经理许小锋对到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循环·生息志’的展览主题与梓有集‘自然力与生命力’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感谢湖北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本次展览汇聚了12位艺术家的作品,将抽象哲思具象呈现,是轻美学理念与艺术创作的深度共鸣,旨在激发公众艺术热爱,传递循环生息的理念。”
湖北天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总经理许小锋致辞
本次展览由任珊珊、游艺策划,游艺主持开幕式。
策展人游艺主持
策展人任珊珊表示:“团队一直想聚合创作语言独特的艺术家。12位参展者虽表达方式不同,但均以作品传递对生命与循环世界的感悟,暗含对生命的关注。此前团队一直在寻找能串联该理念的艺术空间,而梓有集“可循环”的特质恰好契合展览核心,能精准传递 ‘循环・生息’的深层信息。”
策展人任珊珊致辞
在策展人任珊珊和游艺看来,艺术创作在经历一系列演变后,正重新回归“具身”这一核心议题。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新一代青年艺术家普遍接受过艺术学院的体系化教育,并展现出对在地文化的自觉审视。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大多为青年艺术家,与上一代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将传统视为可延展的创作资源,而非有待颠覆的对象。在其创作中,代表古典精神的艺术图景被转化为当代语境下的表达元素,传统不仅未被排斥,反而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推动语言更新的重要媒介。尽管创作手法与过去有所不同,但传统在其中显示出持续的活力与适应性。
在由建筑师庄子玉设计的展览空间中,章犇的绘画将星际被凝结为具象符号,在与其他冷静的、几何空间的交互中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气质;谭大利将个体的精神体验隐匿于物象之中,于虚实交织的漆空间里营构出静谧而深邃的心灵境界;金善珍、张有魁以废弃塑料为媒介,将日常物件的功能性遮蔽转化为澄明与诗意的装置,材料循环中获得了新的生命感与温润气质,使环保议题转化为一种具有当代意味的视觉隐喻;万里弛、陈艺楠以树叶和蝴蝶意象展开持续的艺术实验,在时间与空间的延展中,呈现出个人成长与存在轨迹的诗性表达;曾杨、朱可染、鞠腾在中国传统艺术语系中寻找可被当代化的观念转型,他们或借助于观念、或依凭图像符号,而那些时隔久远的“传统”未必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当代视觉体验,这一点在曾杨创造的图像空间中隐见,也同样飘散在朱可染的水纹与鞠腾的硬边里;作为个体对外物的观察,胡佳艺超出肉身,将自己的物理身体也视为一种需要被平静的审视对象,这些肢体被放大到接近一种陌生,而詹蕤的视觉则是出自于身心对武汉天气的感知,他以具体的图像转换了抽象的体验,将城市的烟火湮灭在冷静的画面中。殷九龙作为跨界艺术家,曾以设计师的身份为人熟知,在他看似古灵精怪的创作背后,却暗含着一系列关于万物生长这类哲学问题的思考,他的新作创造了一种可见的“不可见”,以简约的形体给人关于脆弱、伤痛、离别和消亡等过程的思考。
展览现场
展览挑战了传统白立方空间的展示逻辑,使梓有集建筑本身成为 “生长的容器”与“艺术的共生体” 。作品与场域的气韵交融,促使观众从被动观看转为 身体性参与,在行走与呼吸间感知“生息”的微观节奏。此种布展哲学,暗合了后人类理论中打破主客二元的尝试,将自然、科技、传统与当代性编织为连续的经验网络。
“循环·生息志”因而超越了单一展览的范畴,成为探讨可持续性与创造性再生的文化实践。它提示我们:艺术在数智时代的价值,不仅在于视觉创新,更在于以其特有的感知方式,为文明存续提供诗学与伦理学的双重启示。
艺术家殷九龙坦言:“作为艺术家他常思考‘艺术何为’。”身边艺术家作品的笔触与物象,会让他投射生命感悟,甚至会与周遭事物产生呼吸与对话感,也会将这种体验将融入未来创作。其创作理念恰与展览 “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的核心概念相呼应。
艺术家代表殷九龙致辞
“清醒梦境”舞蹈的核心,在于舞者对“意识可控”与“潜意识流动”的平衡,恰如新一代艺术家以个体体验消解二元论的创作逻辑。“清醒”体现在对每个动作分寸的掌控,“梦境”则藏于肢体符号的隐喻——比如踮脚起落间,完成现实与梦境的无声切换,最终在动作与呼吸的共振中,让观众触摸到意识与潜意识共生的生命韵律。
此次展览作为湖北美术学院建校105周年活动之一,覆盖装置、绘画、影像、综合材料等多个艺术领域,其作品既展现个体创作特色,又共同呼应“循环・生息”的时代主题。艺术家们通过艺术语言串联起自然、生命、传统与当代的关联,呼应“蝴蝶效应”所蕴含的万物互联理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盛宴。
展览现场
开幕当天,“循环·生息志”艺术沙龙在梓有集艺展中心的二号会议室举行,何多苓、魏光庆、陈晶、洪镁、董雪莹、程然、殷九龙、曾杨、冀枞等多位艺术家、策展人和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展览主题展开深度探讨,聚焦当代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自然生态及社会语境的关联。
沙龙现场
艺术家何多苓在 沙龙现场
多位艺术家、策展人及学者分享了对当代艺术代际差异、空间与作品关系、策展方法及文化循环等问题的思考。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呈现,更是艺术与环境、观众之间的互动探索,体现了当代艺术在城市工业转型及生态语境中的回应与延展。
梓有集俯瞰图
据悉,本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至10月26日,期间还将举办形式多样、多元互动的“梓有集艺术生活节”系列活动。无论是艺术爱好者、学界研究者,还是关注生态与生命议题的普通观众,都可前往咸宁梓有集,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循环往复的生命力量,探索东方意蕴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之美。
策展人简介
任珊珊
Ren Shanshan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博士,华威大学访问学者,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主要致力于艺术与公共服务,艺术展演策划等研究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英美术馆公共空间可持续利用模式比较研究》主持人,国家艺术基金《长江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艺术管理人才培训项目》策展人。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视觉艺术管理概论》,培育国家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项等。
游艺
You Yi
美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策展人、艺术史研究者。曾任广汇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当代艺术展等相关研究。曾执行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成都双年展等大型双年展活动;多次策划当代水墨论坛及研究性展览。出版《中国当代水墨史1978-2020》、《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研究》等。
参展艺术家
展览统筹:高伟、张乐
媒体统筹:嗣平
宣传组:唐怡晴、熊佳琦、鄂文萱、谢诗琪、刘畅
视觉组:金芷昕、张迅铭、艾静怡
活动组:陈俊、陈可怡、郜梦成、徐川喻、杨柳依
内容组:罗紫嫣、石书鸣、周语嫣
接待组:向诗嫣、杨悠游
展务:尹玉玲、刘青逸、余果果、马颖暄、潘雅欣、李煦涵、李元琪、索文甜、王雨珊
来源:凤凰艺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