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扬觯(yáng zhì):整体读音为yáng zhì,其中“扬”读yáng(第二声),声母y,韵母áng;“觯”读zhì(第四声),声母zh,韵母ì。
读音解析
• 扬觯(yáng zhì):整体读音为yáng zhì,其中“扬”读yáng(第二声),声母y,韵母áng;“觯”读zhì(第四声),声母zh,韵母ì。
• 易错提示:常见误读为“yáng zhǐ”(误将“觯”与“止”同音)或“yáng zhēn”(混淆形近字“觯”与“奠”),需注意“觯”在古汉语中专指酒器,现代规范读音遵循《现代汉语词典》zhì,不可误读为其他音。
意思阐释
• 本义:指举起酒器(觯)的礼节性动作,源于古代饮饯仪式。如《礼记·檀弓下》记载“杜蒉扬觯”典故:晋平公在知悼子未葬时饮酒作乐,厨子杜蒉罚师旷、李调饮酒后自举酒器(扬觯),以示劝诫,后演变为“杜举”礼仪。
• 引申义:
• 选贤象征:因“觯”为礼器,后世以“扬觯”喻选拔贤能,如“扬觯之典”指通过礼仪考核人才。
• 谏言载体:国君受谏时“扬觯停乐”成为谦逊纳谏的象征,如《周书·武帝纪》载“杜蒉有扬觯之文”,强调君主自省之美德。
• 文化符号:在《礼记·乡饮酒义》中“盥洗扬觯,所以致絜也”,体现礼制对洁净、庄重的仪式化表达。
出处溯源
• 核心典故:
• 《礼记·檀弓下》:“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杜蒉举觯罚酒,后自扬觯,平公受谏停乐”,奠定“扬觯”作为谏言礼仪的经典场景。
• 《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觯,所以致絜也”,明确其在乡饮酒礼中的功能——通过举觯动作彰显对宾客的尊重与仪式的洁净性。
• 历史延伸:
• 春秋时期:晋平公“扬觯”事件成为后世谏言典范,影响《国语》《左传》等典籍对“礼”“谏”关系的论述。
• 汉代至清代:经学家如郑玄、孔颖达在注释中强化“扬觯”的礼制内涵,如《礼记正义》详解“觯”的器型(圆腹、侈口、圈足)与使用场景。
• 考古佐证:商周青铜器中多见“觯”实物(如西周叔硕父觯),铭文印证其作为酒器的实用性与礼制属性,与“扬觯”礼仪形成实物与文献的互证。
实用造句
• 古代礼仪场景:“乡饮酒礼中,主人扬觯致敬,宾客回礼,体现‘尊贤尚齿’的礼教精神。”
• 文学创作:“《红楼梦》中贾母宴饮时,丫鬟轻扬觯斟酒,暗喻封建家族的繁文缛节与亲情疏离。”
• 现代应用:“企业文化建设中,‘扬觯’精神被引申为‘虚怀纳谏’的管理理念,鼓励员工直言建议。”
• 学术讨论:“考古学者通过商周觯器的纹饰演变,追溯‘扬觯’礼仪的起源与传播路径。”
组词拓展(含“扬”“觯”及相关词)
1. 扬觯礼(yáng zhì lǐ):古代饮饯或选贤时的举觯仪式,象征礼制规范与道德劝诫。
2. 杜举(dù jǔ):源自“杜蒉扬觯”,后专指“举觯劝诫”的礼仪动作,成为谦逊纳谏的代名词。
3. 觯杯(zhì bēi):古代酒器的一种,与爵、觚等同属礼器组合,用于盛酒举饮。
4. 絜觯(jié zhì):洗涤觯器以示洁净,体现“致絜”的仪式要求,如《礼记》“盥洗扬觯”之“盥洗”即此意。
5. 觯醴(zhì lǐ):以觯盛酒,特指礼仪中的飨饮之物,如“觯醴以敬”表达对宾客的尊崇。
6. 扬觯台(yáng zhì tái):古代举行扬觯仪式的台阁建筑,常见于宗庙或宴饮场所,象征礼制空间。
7. 觯铭(zhì míng):古代觯器上的铭文,多记述铸造者、用途或吉语,是研究礼器功能的重要实物资料。
8. 觯政(zhì zhèng):以“扬觯”喻指政治中的谏言机制,如“觯政清明”形容君主善纳谏言。
9. 觯舞(zhì wǔ):配合扬觯仪式的舞蹈,如周代“六舞”中或有与举觯相关的动作编排,强化仪式庄重性。
10. 觯典(zhì diǎn):记载扬觯礼仪的典籍或制度,如《礼记》中的相关篇章,构成礼制文化的重要部分。
来源:云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