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鸢都40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5 20:55 2

摘要:昨天下午,我正在骑行的路上,一阵微信視频的铃声响起,我停下自行车,拿出手机,原来是黄金职业学院的李同学。

一别鸢都四十年,

历历往事现眼前。

半世人生心栖惶,

同窗再见鬓如霜。

昨天下午,我正在骑行的路上,一阵微信視频的铃声响起,我停下自行车,拿出手机,原来是黄金职业学院的李同学。

我停下自行车,打开手机,一张陌生的脸厐映入眼帘,他问还能否认出他是谁?我认真仔细端详了很久,绞尽脑汁,也没有搜索出他一点点的信息。

黄金职业学院的同学在一旁提醒我,房地产的大老板x x x,。

在老同学的提示下,我脑海里浮出了四十年前老同学的模样。

透过屏幕相对而视,岁月神工的巨斧妙笔,镌刻在脸上的沧桑巨变,让我们不约而同的喟叹。

今非昔比,时过境迁,鸢都一别40年,耳顺之年再相见,找不见了青春的影子,看不到了年轻时的容颜。

1983年,恢复高考后的第7年,正是豆蔻年华的我们,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步入了潍坊纺织工业学校的大门,成为了时代的骄子,命运的幸运儿。

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1985年7月,

我们荣耀毕业。

毕业分配时,全班37名同学,大都回到家乡或留在了潍坊,只有我们来自济宁、荷泽、泰安、临沂四地的8位同学,异地分配到了滨海小城——烟台。

虽然我们学历是中专,但那时候由于人才匮乏,大中专毕业生都是凤毛麟角,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抢手的热饽饽。

我们七男一女8个同学,告别母校,远离家乡,依依不舍,泣别潍坊,心不甘情不愿的到了烟台。

我们来自鲁西南农村,刚刚端上铁饭碗,吃上国库粮,都想回到家乡,回到父母亲人身边,能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尽孝,为兄弟姐妹尽绵薄之力。

但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不像现在有招聘、竞聘和自主择业之说,只有无条件服从国家计划分配。

所以当年分配到烟台时,我们8个都不是特别的心甘情愿,对此分配结果,大家都十分无奈。

学校告诉我们,直接到市纺织局报到,领导看我们青葱年少,背井离乡,特别照顾安排两人一组,分配到了市里的第一染织厂,第二染织厂,织布厂和毛巾厂。

分配工作到烟台,我们心中都留下了深浅不一的阴影和遗憾。

那时我们探亲来往的路上都要途经潍坊,但每次路过我都心潮起伏,慨叹不已,曾在日记中写道:潍坊,把我发往了一个痛苦的地方。

所以在烟台的几年以及后来调回家乡,多次途经潍坊,但我从未在潍坊下车逗留,去拜访老师看望同学。

当年我们八仙过海的同学,有5个先后调回家乡,只有沂水、莱芜、郓城的三位同学在烟台安家立业。

40载春华秋月,在我们饱经风霜的脸上镌刻了沧桑的年轮。我们都不再青春年少。

经历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砸三铁”失业下岗的岁月洗礼,步入了耳顺之年。

当年最小的两个同学都是1965年出生,现在也退休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天南地北的同学在潍坊纺校相识是缘,在潍坊纺校相聚是情,四十余年的同学情缘,随着时光的日增月长,日臻浓烈。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长,转瞬即逝。在人生的岁月中不短,俨若半世。

一别鸢都40年。

恩师,也许耄耋,也许蹒跚;同学,历尽沧桑,鬓染如霜。

同窗也许富贵荣华,也许平平淡淡或是贫寒交加;时光不再,人如旧,心依然。虽相逢难相识,但情切切,意拳拳,相遇相知仍似当年。

母校,璀璨,梦里寻她千百度,灯火阑珊处,辉煌依旧。

四十年的老同学,我想您!风华正茂的母校,我念您!

岁岁年年!

2025年是我们毕业40周年,谨以此文奉献给我的老师同学,怀念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来源:云淡风清的日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