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32岁的周浩是海南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每天长时间对着电脑,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等到任务做完才起身活动。饮食几乎全靠外卖,口味偏重,麻辣火锅、烧烤、炸鸡是最常点的几样。加班到深夜后,他常拿冰啤酒和辣味小吃来解压。由于经常沉浸在工作里,周浩总是
2021年,32岁的周浩是海南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每天长时间对着电脑,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等到任务做完才起身活动。饮食几乎全靠外卖,口味偏重,麻辣火锅、烧烤、炸鸡是最常点的几样。加班到深夜后,他常拿冰啤酒和辣味小吃来解压。由于经常沉浸在工作里,周浩总是忘记喝水,往往口渴到喉咙发干才猛灌几口冰饮料。久而久之,身体逐渐出现一些隐约的负担,只是他从未真正放在心上。
2021年10月12日清晨,周浩在凌晨三点才合上电脑,五点多闹钟又响起,脑袋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他强撑着起身时,后腰传来一阵钝痛,像有沉重石块压着,让他几乎直不起身。周浩下意识揉了揉腰,依旧忍不住皱眉,额角渗出细细的汗珠。他翻出布洛芬,仰头吞下一片,觉得这只是连续加班留下的疲劳痕迹。洗漱时,他发现喉咙干得厉害,喝下去的凉水仿佛直冲到胃里,却没能缓解体内那股说不清的燥热。他拖着沉重的身体出门,整个人看上去萎靡不振,眼皮发沉,脚步虚浮。
上午到公司后,周浩依旧硬撑着坐到电脑前调试代码。没过多久,下腹突然涨得发紧,像被绳子勒住一般。他慌忙跑进洗手间,却只排出极少的尿液,带着灼烧感,颜色暗沉,还夹杂着血丝。走回工位时,他的脸色发青,汗水顺着太阳穴往下淌,湿漉漉地打湿了鬓角。盯着屏幕时,双眼发花,手指敲击键盘的动作僵硬,像不受控制一般。午饭时同事叫他一起去食堂,他只是摆摆手,嘴唇干裂,轻声说没胃口,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只勉强喝了两口水,胃里翻腾得难受。
到了下午三点左右,周浩正在会议室里听项目经理布置工作,腰部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锐痛,仿佛刀刃狠狠扎入体内。他猛地抓住椅背,呼吸变得急促,冷汗从额头滚落,瞬间浸湿了衬衫。额角青筋暴起,嘴唇失去血色,整张脸像被抽空血液般苍白。他试图站起来去茶水间,却只迈出半步,双腿便一软,身体摇晃着几乎跪倒在地。项目经理见状,连忙冲过来搀扶,触碰到的手臂冰凉发抖。周浩已经说不出完整的话,痛感从后腰顺着脊柱直窜到小腹,像灼热的水流在体内翻滚。他呼吸急促、瞳孔涣散,汗珠沿着脖颈不断滑落,同事们见状立刻拨打120。
送到急诊室时,周浩整个人面色苍白,冷汗湿透了背心。值班医生迅速为他做体格检查,发现体温已经升到38.9℃,心率维持在110次/分,血压略有下降,腹部叩击痛非常明显,轻轻触碰就让他皱紧眉头。尿常规显示红细胞和白细胞双双显著升高,提示泌尿系统已有明显炎症。进一步做CT检查后,影像清楚显示左侧肾输尿管有结石嵌顿,输尿管近端出现轻度扩张与积水。医生将结果摆在他面前,强调这是典型的结石梗阻所致,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加重感染,甚至影响肾功能。周浩听着却心神不宁,脑子里全是堆积如山的项目进度和客户催促。
检查结束后,主治医生郑重建议立即行取石手术。他解释,结石已经嵌顿,不仅带来剧烈疼痛,还存在感染和肾积水风险,手术取石是相对根治的方法。可是周浩一听“手术”两个字,心里立刻紧张起来。他想到公司正处于系统上线阶段,如果因为住院休养耽误一两周,项目可能出现严重延误。再加上自己年纪轻轻,对手术存在抵触,他最终摇头拒绝,坚持要选择保守治疗。医生无奈之下只得尊重他的意愿,但表情中明显透出担忧。
在保守治疗方案下,医生立即为周浩开通静脉通道,给予补液、解痉和镇痛处理,并配合使用消炎药物以防感染扩散。期间医生特别叮嘱,布洛芬虽然能缓解疼痛,但长期频繁使用会掩盖症状,使病情进展被延误,严重时还会伤胃、伤肾。医生再三提醒他:一旦腹痛加重或出现发热、恶心,要立刻回医院复查,不得拖延。临走时还递给他一份注意事项,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保证饮水量、避免憋尿、减少辛辣食物、按时复诊。周浩点头称是,决心回去后一定好好生活。
出院回家后,周浩立刻改变了之前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早晨起床会倒一杯温水,白天逼着自己定时站起来活动,饮食也尽量清淡,甚至在手机上设定提醒,按时吃止痛药和消炎药。很快他便发现这样做确实让身体舒服了不少。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布洛芬带来的立竿见影效果让他产生了依赖。每次腰痛或腹部发胀时,只要吞下一片,十几分钟后疼痛就会缓解,他又能继续投入到代码和会议中。
两个月后,周浩按要求回到医院复查。血常规和尿常规结果显示炎症指标已经恢复正常,肾功能检查也没有明显异常,B超提示结石位置较前有所变化,未见新的积水。他松了一口气,以为就此彻底告别了肾结石,然而,一场看不见的风险正在悄悄酝酿。
2022年1月18日凌晨两点,周浩依旧盯着屏幕,眼睛布满血丝,指尖在键盘上机械地敲击。突然,上腹深处传来一阵灼烧感,像有火苗在胃里翻滚。他以为是熬夜加上外卖刺激胃部,没太在意,熟练地从抽屉里摸出一片布洛芬吞下。药效短时间让痛感减轻,他又继续投入代码调试。然而清晨六点,闹钟刺耳响起,他一翻身,腹部猛地被铁箍般勒紧,疼得冷汗直冒。他拖着沉重的身体走向洗手间,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腿软得随时要跪下。刚蹲下时,撕裂般的腹痛直冲小腹,他额头青筋暴起,手死死扣住马桶边缘,汗水一滴滴砸在瓷砖上。低头看时,马桶里赫然是血色的粪便,他心头骤然一紧,却仍咬牙撑住,心里只想着上午还有重要任务。
到公司后,周浩的状态急转直下。上午十点,他正站在打印机前复印资料,眼前突然一阵眩晕,世界像被拉上了一层灰色的幕布,周围人影都模糊不清。手里的文件“哗啦”一声掉在地上,他伸手去捡,却发现指尖发麻,动作僵硬。心跳急促,像擂鼓一样撞击胸腔,额头滚烫得烫手,然而后背却一片冰凉,衬衫湿透贴在皮肤上。恶心感猛然涌上来,他扶着机器弯下腰干呕,胃里翻江倒海,却几乎吐不出东西。周围同事惊呼着望过来,他的脸色白得吓人,嘴唇失去血色,仿佛随时会昏厥。
周浩咬牙想要撑起身子继续工作,可腹部传来的痛感愈发尖锐,像有利刃在体内反复切割。他刚扶着桌沿直起腰,下一秒就被剧痛击中,整个人猛地跪倒在地。冷汗顺着脸颊滴落,额角青筋鼓得触目惊心,呼吸急促,像被人卡住喉咙。双手紧紧捂着腹部,指节因过度用力而泛白,浑身不受控制地颤抖。此时他几乎说不出话,只能发出低沉的呻吟声。同事们被眼前场景吓得慌了神,急忙冲上来搀扶,却感到他的手臂冰凉,整个人像失去了血色。项目经理见情况危急,立刻喊人拨打了120。
送到医院后,急诊科医生立即展开评估。周浩被抬上病床时,整个人意识模糊,面色灰白,嘴唇毫无血色,四肢冰凉僵硬。监护仪上显示体温高达39.8℃,血压仅85/56mmHg,心率紊乱而急促。查体时,腹部呈现典型的板样强直,轻轻按压就疼得全身发抖,反跳痛剧烈到让他额头青筋暴起,整张脸因痛苦而扭曲。护士一边快速测血氧和心电,一边推来液体复苏用品,急诊室里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血液检查很快送回结果:白细胞显著升高,显示机体正处于高度炎症反应;血红蛋白下降,提示可能有出血;乳酸水平飙升至4.5 mmol/L,说明组织灌注不足,已经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迹象。医生当即意识到这是严重的腹部急症。随即完成的腹部CT显示,胃小弯部位存在明确的穿孔,腹腔内可见游离气体影像,并伴有少量液体积聚,诊断指向性极强。所有结果汇总后,医生判断为胃穿孔合并感染性休克,情况危急,不容拖延。
在确诊后,急诊团队迅速展开手术准备。手术过程中发现,胃前壁有一处约0.8厘米大小的穿孔,周围组织明显充血、水肿,腹腔内散布脓性渗出液。外科医生立即清理腹腔污染物,修补穿孔并彻底冲洗,避免继发感染。与此同时,麻醉科和ICU团队紧密配合,术中持续输入补液维持血压,并启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手术结束后,周浩被送入ICU严密监护,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静脉通道里持续输入液体与药物。抢救记录上写下:“胃穿孔伴感染性休克,需警惕多器官功能受损,持续观察。”
医生从ICU出来时,低声说出“目前仍在抢救”几个字,走廊立刻陷入凝固般的寂静。周浩的父亲眼神呆滞,像是没听清,又像是不敢去听清。妻子则几乎是冲上前去,声音紧绷:“怎么会这么严重?!他不是前几次复查都显示正常的吗?”医生只是摇了摇头,刚想解释,妻子立刻打断:“别对我说什么‘尽力了’!”
妻子情绪越来越激动:“周浩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喝温水,定时吃药,按量补充维生素,白天至少两升水,提醒自己不能忘! 加班的时候,他也会把记录做在本子上,每隔两个小时都强迫自己走动一次。上一次你们还说‘情况稳定’,现在却告诉我他休克了?他都已经比大多数病人更遵守医嘱了,为什么反而是他进展得最凶险?”说到最后,她声音哽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他越是配合,反而病得越重?”泪水很快模糊了她的眼睛。
医生站在原地,像是被这一连串质问压得无言。他心里清楚,周浩的确是一位“模范患者”,生活规律、用药谨慎、饮水充足,几乎无可挑剔。正因为如此,当下的局面让人倍感无力。主治医生回到办公室后,调出了周浩自发病以来的所有检查资料:血常规、肾功能、腹部影像、C反应蛋白、乳酸水平,以及药物使用记录。他眉头紧锁,一份份翻阅,试图找出问题突破口。
然而数据几乎完美:炎症指标在下降,肾功能逐渐稳定,消炎药物疗程完整,近期也无明显感染表现。上次复查血乳酸、肝肾功能、电解质均在合理范围,甚至连细菌学检查都未提示异常。几乎所有预警分值都在安全区。医生盯着屏幕,喃喃自语:“他怎么会发展到这一步?”印象中的周浩,比很多健康年轻人还自律,这种急转直下更像是一次突发性、隐匿性的危机,而非常规疾病进展。
很快,院内组织了一次多学科会诊。感染科、泌尿外科、ICU团队、临床药师等悉数到场,逐条排查:没有导管史,没有侵入性操作,也没有长期住院或暴露风险。输液记录无菌;生活自述规律;饮食不偏颇,睡眠也逐渐规律。所有迹象都显示这是一个“近乎教科书般”的恢复过程,却在某个时刻急转直下。最终的书面结论写下:“未发现明确诱因,考虑为隐匿性感染急速进展,建议后续继续评估免疫状态与潜在病原。”但医生心里明白,这只是纸面结论,并没有真正解答家属的疑问。
三个月后,在一次关于“急性腹部疾病与感染进展”的省级研讨会上,周浩的病例作为典型被拿出来讨论。汇报的题目是《泌尿系统病史背景下罕见急性穿孔病例的回顾与反思》,由主治医生讲述,引发了现场高度关注。
汇报结束,会场短暂沉默。直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教授缓缓举手,他是省医院消化科的专家,从事重症与感染领域研究数十年。老教授语气平稳,却直击要害:“你们查得很细,也非常尽责,但我仍有几个问题要问。” 他的目光落在屏幕上的病例标题——“男性,32岁,肾结石病史,生活规律改善,无并发因素,突发穿孔并休克”。
“第一,他的复查数据,是否存在遗漏的时间点?第二,在发病前一周,有没有潜在的肠道或泌尿道波动,比如突发的排便异常或饮食过量?第三——有没有做过血药浓度监测?”主治医生犹豫片刻,低声答道:“没有。当时常规检查都未提示异常……”
“不。”老教授摆了摆手,语气不急不缓,却像刀锋般直切要害:“问题也许并不出在别的地方,恰恰出在患者服用的药物——布洛芬。” 他顿了顿,环顾四周,说出的结论让在场所有人屏息凝神。主治医生顿时恍然大悟,连忙站起身来说道:“原来如此。虽然周浩在生活中看似已经无懈可击,但还是因为忽视了这2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让自己的胃一步步滑向穿孔的境地!”
主任微微颔首,一针见血地说道:“布洛芬虽然作为结石患者常用的止痛药物,但还是有许多结石患者在服药和康复过程中,哪怕在生活当中做到了面面俱到,依旧疏漏了2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这样的例子,多年的临床上已经发生过无数次。如果此类患者再不加以重视起来,无疑是给胃穿孔可乘之机啊!”
周浩是一名程序员,长期高强度加班,熬夜成了常态。腰痛、腹部不适频频出现,他便依赖布洛芬来缓解症状。起初,他只是偶尔服用,但随着疼痛越来越频繁,他的用药习惯中出现了一些细微却危险的变化,而这些小细节最终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第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他常常在疼痛剧烈时一次吞下两片布洛芬。他以为疼得厉害就该多吃一点,能更快止痛。然而,布洛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本身对胃黏膜就有较强的刺激性。正常剂量时,人体还能依靠胃黏液和局部血流供应来抵御损伤。但在剧烈疼痛和精神紧张状态下,身体的血液更多流向中枢神经和肌肉组织,胃部的供血反而不足。这时若突然给予大剂量药物,黏膜几乎没有保护力,直接暴露在高浓度药物的刺激下。每一次加量服用,都会在胃壁上留下肉眼看不见的小伤口。这些伤口并非立即穿孔,而是日复一日积累,逐渐演变成糜烂和小溃疡。周浩却觉得“多吃见效快”,反而越发依赖。
第二个冷门细节与睡眠姿势相关。周浩习惯在深夜写完代码、吞下药片后,直接趴在桌上或窝在椅子里打盹。这样的半卧或俯身姿势,容易让刚咽下去的药片和胃酸集中滞留在胃上部的小弯处。布洛芬在这种局部高浓度环境中溶解,反复刺激同一区域的黏膜,使那片组织承受着长期的腐蚀。久而久之,小弯处出现了不规则糜烂,逐渐发展成浅表性溃疡。周浩有时醒来觉得上腹灼热、隐隐胀痛,却把它归咎于熬夜过度,以为只是普通胃炎。他完全没有意识到,睡姿和药物停留方式正在加速损伤。
随着时间推移,这两个细节叠加效应逐渐显现。周浩白天靠药物维持工作,夜里常常被隐痛惊醒。他开始出现食欲下降、饭后烧心、大便颜色发黑等信号,但因为疼痛依旧能靠布洛芬压下,他并未在意。他甚至觉得这就是慢性胃炎的表现,没有必要去医院浪费时间。实际上,这些症状是黏膜屏障破坏后小血管出血的典型提示。如果在这个阶段停药并做胃镜检查,可能还来得及采取保护措施,但周浩选择继续加大布洛芬的使用频率,溃疡在暗中不断扩大。
终于,在2022年1月的一个凌晨,危机彻底爆发。那天他加班到两点,因腹痛再度吞下两片布洛芬,没多久腹部灼烧加重,冷汗直流。清晨六点,他起身如厕时,腹部突然绞痛如刀割,蹲下排便时发现粪便带血,痛感让他几乎昏厥。到达医院急诊时,他已经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四肢冰凉。检查结果显示体温接近40℃,血红蛋白下降,乳酸水平升高,影像学提示胃小弯处穿孔,腹腔内有游离气体。手术中,医生发现破口约0.8厘米,周围组织明显充血水肿,腹腔内布满脓性渗液,情况危急。
周浩的经历说明,药物并不是“吃下去就好”。人们常常注意到说明书上的常见风险,却忽略了这些冷门的小细节。疼痛时自行加大剂量,会在胃部最脆弱的时候加重损伤;在不合适的姿势下入睡,会让药片和胃酸长时间集中刺激同一区域。这些细节没有写在最显眼的地方,但对药物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布洛芬的确是一种常见止痛药,临床应用广泛,但这并不代表它可以随意使用。像周浩这样在高压环境下忽视小习惯,往往容易让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危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格遵守剂量,用足量清水送服,保持合适的体位,并在症状持续时及时就医,而不是单纯依赖止痛药掩盖。小习惯决定大结局,忽略这些细节,就可能把可控的小问题拖成威胁生命的危重症。
参考资料:
[1]孙孝敏,王峰,颜苗,等.二维液相色谱法研究高脂餐对布洛芬混悬剂人体药动学的影响[J].中南药学,2025,23(09):2526-2532.DOI:CNKI:SUN:ZNYX.0.2025-09-009.
[2]步亚楠,陈秀琼,范吉吉,等.十二烷基糖苷插层改性蒙脱石及其对布洛芬的吸附和控释性能[J/OL].硅酸盐学报,1-14[2025-09-27].https://link.cnki.net/urlid/11.2310.TQ.20250912.1222.004.
[3]宋佳伟,孟冰冰,刘丽,等.布洛芬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标准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5,25(08):948-951.DOI:10.14009/j.issn.1672-2124.2025.08.010.
(《纪实:海南32岁男子结石痛吃布洛芬,一年后胃穿孔,医生一句话道破真相》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