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风从黄山来”安徽非遗传承发展系列网络文化产品正式上线云听。
当黄山的风掠过徽州民居的飞檐翘角
当徽墨的清香浸润时代纸笺
正悄然开启一场破壁焕新之旅
近日,“风从黄山来”安徽非遗传承发展系列网络文化产品正式上线云听。
节目聚焦安徽三大戏曲剧种以及孔雀东南飞传说、徽菜、徽墨等八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有声故事、短视频、声音纪录片等多元融媒体形态,构建沉浸式传播矩阵,让沉淀了近千年的非遗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绽放出蓬勃鲜活的生命力。
↑扫码即可收听↑
“风从黄山来”以大黄山区域为起点,以“非遗溯源”为切口,从黄梅戏的流传地到徽墨的制作工坊,从“孔雀东南飞传说”故里到徽菜百年老店的后厨,逐步拓展至安徽全省非遗版图。
通过细腻的内容创作
让“老手艺”讲出“新故事”
让更多人读懂非遗背后的历史厚度
也看见它生生不息的时代脉动
多维呈现,非遗“破壁”
可听、可看、可感
为了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
让古老技艺融入日常
“风从黄山来”打造了
一个可听、可看、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场
让非遗变得不再遥远
声入人心
聆听非遗的千年回响
大黄山地区的非遗宝库中
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与细节
在这里
你可以听见《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的千古誓言,回荡着跨越千年的缱绻深情;
可以领略徽州三雕“一刀一纹”的匠心独运——木雕温润、石雕苍劲、砖雕精微,每一道痕迹都是对美与生活的虔诚诠释;
可以品味徽菜中臭鳜鱼的咸香、毛豆腐的醇厚,袅袅炊烟里升腾着真实的人间烟火;
还能触摸到程大位珠算中闪烁的智慧光芒,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绘下了璀璨一笔。
还有徽墨歙砚间的文房风雅;
徽州民谣中的乡土温情;
徽派建筑里的水墨画境;
以及凤阳花鼓热闹的节奏欢歌。
这八大非遗
共同书写出
安徽大地深沉而鲜活的文化记忆
总台文艺之声主持人董彬与小艾倾情献声,携手带来55集八大非遗主题有声故事。
他们以声音为媒介,细腻讲述非遗背后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脉络,更借助丰富的音效塑造沉浸体验:听众可“听”到算珠清脆的碰撞声,“闻”到徽菜飘香的锅气,“看”到匠人运刀如飞的专注身影。
声音在此构筑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场景
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遗
变得可触、可感、可共鸣
仿佛一步踏入徽州
亲历它们千年不变的温度与魅力
眼见为实
镜头下的非遗温度
如果说有声故事
是激发想象的“听觉艺术”
那么短视频
便是带来沉浸体验的“视觉盛宴”
主持人董彬还亲自走进非遗现场,与传承人深度对话:
在徽墨制作工坊,他亲眼见证一块墨从捶打到成型的繁复工序;亲手抚触歙砚石材,感受其天然纹理与打磨后的温润质感;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聆听当地人原汁原味唱起民谣,句句皆是从岁月中走来的淳朴乡音……
10个非遗短视频
用镜头捕捉非遗背后的匠心与温度
镜头语言精准捕捉的,远不止技艺流程本身,更在于“人”的温度与精神——老师傅几十年如一日专注刻刀下的细微转折,青年传承人大胆跨界将现代审美注入传统工艺,他们在坚守与创新之间的思考与行动,无不生动诠释着“活态传承”的真正含义。
↑扫码即可收看↑
正是这些真实、细腻的瞬间,让非遗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陌生名词,它们裹挟着人的情感、记忆与创造力,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声韵流转
戏曲安徽的百年芳华
安徽,是一片被戏曲文化深深浸润的土地。
25项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43名国家级传承人——这不仅仅是一组数字,其背后承载的是黄梅戏、庐剧、徽剧等多元剧种跨越百年的艺术脉络与文化记忆。
声音纪录片《中国戏曲溯源・安徽篇》
聚焦这三大代表性剧种
走进安庆、合肥、黄山
等地的剧院与传承基地
以“第一人称”真实叙述
串联起一代代戏曲人的坚守、热爱与创新
全系列共18集,内容兼具深度与温度:
既有传承人对剧种历史的回溯,对《天仙配》《借罗衣》《百花赠剑》等经典剧目的解读与演绎,也收录了剧院演出的同期声、婉转悠扬的经典唱段,其中捕捉到的每一个细节——唱腔的转音、鼓点的节奏,都让听众仿佛置身戏台之下,沉浸式感受“黄梅戏的婉转灵动”“庐剧的江淮乡韵”“徽剧的恢弘大气”。
无论是与戏曲相伴半生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还是刚刚崭露头角的“00 后”演员,他们与戏曲结缘、同行、坚守的故事,都令人动容。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前路虽不平坦,但热爱与责任让他们选择留下,为古老戏曲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传承之路愈发坚定而宽广。
风从黄山来
携着千年非遗的回响
风往四海去
捎着安徽文化的新声
“风从黄山来”安徽非遗传承发展系列网络文化产品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载体,让安徽的文化符号于新的媒介空间精彩绽放,并将“保护、传承、热爱非遗”的种子,撒进更多人的心田。
来源:云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