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娱乐硬糖求证,集数调整的消息大体属实,但各方对于具体措施的说法存在差异。有人认为该限制可能只针对平台自制剧,不涉及版权剧和原创剧;也有人认为,不会一刀切地将所有剧集限制在16集以内,更可能的大方向是将集数控制在20集左右。
正当年末复盘长剧市场的时刻,一则传闻吸引了广泛关注:据说某长视频平台明年将不再批准16集以上的项目。
据娱乐硬糖求证,集数调整的消息大体属实,但各方对于具体措施的说法存在差异。有人认为该限制可能只针对平台自制剧,不涉及版权剧和原创剧;也有人认为,不会一刀切地将所有剧集限制在16集以内,更可能的大方向是将集数控制在20集左右。
集数缩减代表着一种变革的可能性,观众不必再被注水剧折磨,剧集质量或许能再上一个台阶。但“短剧化”就是注水的解药吗?在市场与片方的动态博弈中,长剧最终会走向何方?
长剧变短早有趋势
客观来说,长剧是否注水不是单纯从集数判断,很多时候还要综合考虑作品的题材、内容丰富度。例如对观众而言,轻松的现偶小甜饼不需要太长篇幅,历史正剧需要足够篇幅交代背景、人物关系,人们对其长篇大论的容忍度更高。
但从2015年开始,36集的《何以笙箫默》、69集的《麻雀》、67集的《楚乔传》在都市剧、谍战剧、古偶等不同赛道创下了“纪录”,几乎无差别地将每个领域的剧集长度都拉到平均水平以上,不约而同形成了一套新的标准。
片方在按集数卖钱的机制下越来越肆无忌惮地注水,流量明星的入局吸引粉丝撑起数据,明星片酬也就水涨船高,多方合谋造成“虚假繁荣”的局面。
直到2020年,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当时的用词还算相当和缓,毕竟处于特殊时期,长剧行业本就难过。也正因如此,已经习惯了这套赚钱模式的长剧很难靠自觉扭转过来,第一次限制集数收效甚微。
于是这个标准在去年进一步演变为“电视剧、网络剧原则上不超过40集……如超过,则同系列中每部剧与前一部开播间隔一般不得少于12个月”,可以看出措辞更为严格,甚至把注水剧拆成上下部播放的空子也给堵住了,规定必须隔一年播放。
在逐渐收紧的规定和市场反馈下,从2023年上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能明显看出集数缩短的趋势。33集-40集的剧集减少,32集及以下集数的剧集总体增加,说明长剧已逐渐越过40集的门槛,进一步压缩集数。
图源灯塔专业版
今年广受好评的《我的阿勒泰》只有8集,2023年《漫长的季节》也只有12集,尽管这样的例子看起来有些极端,但8.9与9.4的评分证明了集数少也能在当下拍出好作品。按照这个趋势进行下去,16集到20集重新成为主流并非不可能。
长剧需要“去水分”
长剧集数一再缩减,加上今年快节奏的《墨雨云间》爆火、于正宣布下场拍短剧,不由得让人猜测长剧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会向短剧靠拢?
上半年,《墨雨云间》凭密集的爽点出圈时,就被观众评价为“加长版短剧”。《墨雨云间》吸引观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爽剧内核以及不断反转的剧情。复仇的爽文主题切中了用户喜好,在满足这个条件的基础上,由于节奏加快而出现的逻辑bug更容易被包容,后期引起的相关争议也会吸引更多用户观看,毕竟“黑红也是红”。
《墨雨云间》凭借爽点实现“低开疯走”,广告数量也肉眼可见地上涨,授权、联名品牌超过20个,与“剧王”《庆余年2》持平。如今在灯塔古偶剧集集均播放量排行榜上,《墨雨云间》仍然稳居第一。无论口碑如何,从数据反馈来看,这样的长剧的确让观众耳目一新。
担任《墨雨云间》制片人的于正前段时间也提到“长剧短剧化,短剧精致化”,顺便为自己筹备的短剧《吉天照》造势。于正认为,未来的长剧应该“情绪价值拉满,无限反转”,《墨雨云间》可以说是一个试验场,而短剧“细节满满,逻辑周全,视觉堪比电影”,则意味着成本必然上升。
无论于正对短剧有怎样的雄心壮志,他对长剧市场的感知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长剧不得不面临的处境是,短视频已经重塑了人们的观看习惯,几分钟讲完一部剧或电影的短视频让观众习惯被高密度的粗糙信息轰炸。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人们对冗长无聊的长剧容忍度也越来越低,长剧势必要做出妥协。
目前所提到的长剧与短剧的区别,大多体现在时长、成本方面。面对当下的市场环境,所谓“长剧短剧化,短剧精致化”,背后其实是长剧与短剧在互相借鉴对方的长处,以期更适应市场、吸引观众,例如长剧去水分、短剧塞细节。
短剧化的隐忧
创新是内容的生命之源,长剧与短剧都希望在不断变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是长剧短剧化的走向就是可行的吗?
长剧与短剧的用户群体区隔非常明显,能够接受节奏快速而剧情相对粗糙的那部分群体已经成为短剧的忠实用户,剩下的恰好是对剧情、故事有一定要求的用户,这意味着长剧在变革时必须守住讲好故事的初心。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一味追求长剧短剧化,潜在的问题随时可能爆发。
首先,短剧化可能导致内容随意删减,人物形象简化。完整的故事需要足够的体量才能撑起来,去水分不仅仅是一刀切这么简单,而决定详略取舍的权利往往不在对故事负责的人手中。
其次,短剧化很难激发剧集的长尾效应。就像《甄嬛传》《知否》等剧集仍然是观众每年会反复刷的作品,每次回看,观众总能带着“显微镜”发现更多未曾注意到的细节,这也是“甄学”形成的原因。而市面上短剧的生命周期最多在三个月左右,细节经不起推敲、热度局限在固定圈层中,让短剧没有长红的能力。
优酷经典剧观看报告“N刷指数”
最重要的是,一旦“短剧化”被当成长剧转型的可行道路,用户口味、内容质量等更核心的问题就会被简单的“缩短集数”掩盖。
归根结底,用户和市场最需要的是好内容。只不过因为用户的需求和口味有区别,所以产生了不同侧重的内容来满足他们的喜好,接近短剧或许是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一招,但不能一劳永逸,长剧的当务之急仍然是做好内容。
来源:Top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