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推出的“旺旺可吸果蔬果汁果冻”提出“热饮、常温、冷藏”三种形态,打破了果冻只能冷食的传统认知。
这个秋天,旺旺做了一件果冻行业从未想过的事——让果冻不再是“冻”。
9月推出的“旺旺可吸果蔬果汁果冻”提出“热饮、常温、冷藏”三种形态,打破了果冻只能冷食的传统认知。
隔水加热三分钟后,它变成温润果汁;冷藏后,口感细腻如果泥;常温时,则是我们熟悉的Q弹果冻。
这不再是你童年记忆中的旺旺,而是一个传统零食品牌向新时代消费需求的全新致敬。
零食的边界正在消失!
曾几何时,零食有明确的界限——薯片是脆的,果冻是凉的,饮料是液体的。
但今天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定义。
当代人的生活场景复杂多变:早上需要快速补充能量,下午办公室渴望小小治愈,运动后需要及时恢复,晚上又可能想要一份暖心的慰藉。
一种产品能否满足多重场景需求,成为新的消费考量标准。
旺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通过简单的温度调整,同一产品实现了从秋冬热饮到夏季冰品的全年场景覆盖。
这不仅是产品形态的创新,更是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深度理解。
如果说形态创新是旺旺果冻的第一重突破,那么功能细分则是它的第二重杀手锏。
“火气拜拜”款针对秋季燥热,加入金银花、柚子、雪梨,瞄准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易上火的痛点;
“晶睛亮亮”款含蓝莓、猕猴桃、胡萝卜,直指屏幕时代用眼过度的普遍问题;
“舒坦舒坦”款则结合苹果、山楂、山药,解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常见困扰。
这种精准的功能定位,反映了当下零食行业的普遍趋势: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好吃”,更要求“吃得好”——即通过零食获得额外的健康益处。
无独有偶。近年来,众多快消品牌都在进行类似的创新探索。
每日黑巧以“零添加白砂糖”为卖点,满足健身人群和健康爱好者的需求;
元气森林则凭借“零糖零卡”概念,在饮料市场开辟出新赛道;
日本糖果公司クリート开发的糖果“MyBTI”借着MBTI在年轻人当中持续的热度,这款MBTI糖上市后就在日本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在日本TikTok上,多个相关视频的播放量超过10万。在小红书上这款产品同样被热议,甚至有小红书网友表示“跑了几家店才终于凑齐了自己的MBTI”。
这些成功案例背后有一个共同逻辑:传统品类边界正在模糊,场景解决方案正在取代单一产品功能。
“最成功的产品是那些能够融入消费者多种生活场景的产品。”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品类内的竞争,而是场景解决方案的竞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背后是深刻的消费代际变化。
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生活节奏快、注重效率,同时追求个性化和自我关爱。对于他们来说,零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消遣,更是自我表达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一块果冻可以是对眼睛的呵护,一杯热果汁可以是对肠胃的安慰,一口冷饮可以是对炎夏的抵抗。
零食被赋予了情感价值和功能价值,超越了简单的味觉体验。
这解释了为什么旺旺要不遗余力地推广三种食用形态——本质上是在推广三种不同的生活场景和情感需求。
当然,场景化创新并非易事。它要求品牌深入理解消费者生活,甚至预见他们自己都未察觉的需求。
技术层面,产品需要在不同形态下保持口感和风味的稳定性。
营销层面,如何清晰传达“一种产品,多种形态”的概念也是一大挑战。太多信息可能让消费者困惑,太少又无法体现产品优势。
但机会同样巨大。成功切入多重场景的产品,能够建立更强的用户粘性和更高的购买频次。
一个既能冬天热饮又能夏天冷食的产品,自然比季节性产品有更长的销售周期和更广的消费场景。
随着科技发展和消费需求进一步细分,我们可以预见更多创新出现:
基于体温感应的变色包装,提示最佳食用温度;根据个人健康数据定制的功能性零食......
未来的零食柜可能不再按品类划分,而是按场景分类:能量补充区、放松疗愈区、社交分享区、健康管理区。
来源:关爱儿童专注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