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情味与诗音交响——读黎阳诗集《西岭笔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3:12 1

摘要:黎阳在诗坛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就我对他作品的阅读来看,应该说风格几经变化,诗艺探索一直未停止。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出人意表的意象选择、凝练含蓄的诗情、对古典诗艺的热衷和主动靠拢,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当代诗坛上是一个较为注目的存在。就他的新诗集《西岭

黎阳在诗坛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就我对他作品的阅读来看,应该说风格几经变化,诗艺探索一直未停止。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出人意表的意象选择、凝练含蓄的诗情、对古典诗艺的热衷和主动靠拢,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当代诗坛上是一个较为注目的存在。就他的新诗集《西岭笔录》而言,这是他诗歌创作和诗学实践的最新成果,凝聚着他无数的心血。这部诗集不仅具有浓郁的抒情的古典的气息,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时间、人生、自然、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下面是笔者读黎阳诗集《西岭笔录》的几点心得。

一、山河录中的诗意寻觅与历史回响

“山河录”中的诗歌作品,以金口河、大渡河、蓑衣岭、贺兰山、莫高窟、川西坝、峨眉、沱江石佛等地标为线索,串起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与人文风情图。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遥远又熟悉的世界,让人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诗歌开篇,作者带领我们走进了金口河,这里的三线工作旧址成为了历史的见证。红色的方砖、高悬的灯光、跳跃的身影,这些细节的描绘不仅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也传递出了一种对于青春和奉献的怀念与赞美。金口河镶嵌在大渡河岸,但也是黎阳诗歌中的地标。这里的每一个元素,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关于奋斗与牺牲的故事。

在蓑衣岭,作者用更加深沉的笔触描绘了那些为筑路救国而付出生命的工人们。他们的身影在飘荡,劳动号子在呼号,静默的石碾在崎岖中挺起。这些画面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工人们的艰辛与坚韧,也让人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那些倒在路上的工人们,更是成为了风雨中无字的碑文,他们的生命虽然逝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在贺兰山,作者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敬畏。那些被雕刻的记忆、裸露的脱落的石粉、山岩上的图腾,都在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而莫高窟的壁画则更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秘而神圣的世界。那些仙佛的神情、经书的不语、彩墨的有言,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关于信仰与艺术的奥秘。川西坝上的民居、大邑的稻田渔歌、峨眉的云雾和雨水、沱江石佛的庄重与神圣,这些时空断片在诗歌中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展示了川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也传达了作者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总的来说,“山河录”这一辑的作品充满厚重的历史感和浓浓诗情。它通过对于自然风光的描绘、历史事件的回顾以及人物形象的诗意刻画,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信仰的坚守,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也可以得到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

二、草木篇的生命律动与人生沉思

在纷繁复杂的文学世界中,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心灵深处的呐喊与倾诉。《西岭笔录》中“草木篇”以其独特的草木意象和深沉的人生感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哲理的画面。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历史的长河,品味着岁月的甘醇,感受着生命的律动。

这部分作品意象考究,语言饱含诗意,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世界。在这里,草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生物,更是作者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媒介。从“纸上一曲桃花水”到“一枚硕大精致的化石”,作者巧妙地运用草木、化石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艺术空间。桃花水、化石、天音、越剧青衣等元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我们在欣赏语言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作者通过对草木的描绘,还为我们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无论是“一杯茶里的江南吴语”,还是“西塘温软的水道上越剧青衣”,都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烟雨蒙蒙、茶香四溢的世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与宁静,这种情感与草木的意象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草木篇”除了对自然的描绘外,文本还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但使情亲千里近”和“光阴的网,把思念的余温藏在鞋垫下”等句子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亲情和思念的深刻体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剖析,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中的温情与感动。同时,文本中对于游子情怀的描写也让人动容。游子远离故乡,背负着思念与牵挂,在陌生的城市中追寻着梦想与未来。这种情感与草木的意象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作为游子内心的孤独与坚韧。此外,部分文本还通过对于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从“南宋之后独特的标本”到“沿着西塘的口碑从嘉善不翼而飞”,作者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顾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的敬畏与尊重,也能体会到作者对于人类文明的深沉思考。

三、时光书的人生赞歌与灵魂低语

“时光书”中的作品大都与“时间”“感悟”相关。其中每一篇作品都如同一个独特的思想岛屿,承载着作者的思考与情感,引领读者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北方以北》就是这样一篇充满魅力的作品,它以北方大地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诗句,描绘了诗人经验过的“北方场景”,展现了北方性格、北方命运与人性的光辉。作品的开篇便以过山海关为界限,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地域特色的世界。在这里,人们吃着同一锅饭,说着相似的方言,即便存在方言的差异,也从未受到怠慢。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了北方人的朴实与热情。而这种朴实与热情,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北方精神的核心。随着诗意的展开,作者进一步描绘了北方人的坚韧与美好品格。他们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从不轻言放弃,而是选择默默地承受与努力。他们相信命运,但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这种既认命又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北方人独有的品质,也是作品所要传达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坚韧与热爱,正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此外,作品中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氛围。无论是大雪纷飞的北方原野,还是炊烟袅袅的乡村小屋,都充满了诗意与画意。这些自然景物不仅为作品增添了美感,也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总之,“时光书”中的作品,有不少篇章深刻地探讨了命运、人性、亲情等永恒的话题。通过对这些话题的探讨,作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论命运如何无常,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无论人性如何复杂,我们都应该坚守善良与真诚;无论亲情如何短暂,我们都应该珍惜与感恩。

四、穿云简的古典情味与诗音交响

在浩渺的文学长河中,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律,流传千古,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当我读到“穿云简”中的诗歌文本时,尤其是第一篇《从尺八缝隙里听唐朝的吟诵声》,尺八的悠扬与唐诗的韵味融为一体,不禁为之动容,仿佛置身于一个穿越时空的诗歌盛宴中,与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共同领略那份深沉而悠远的文化韵味。

尺八,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其音色独特,既能表现出深邃的哀愁,又能传达出高远的意境。在这篇诗歌文本中,尺八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乐器,而是成为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媒介,将我们带入了唐朝那个诗意盎然的时代。通过尺八的吹奏,我们仿佛能够听到唐朝诗人们的吟诵声,感受到他们那种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洞察和无限热爱。可以展开想象,文中提及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在尺八的伴奏下,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深沉厚重、白居易的平易近人,都在尺八的旋律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我们对唐朝的诗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对尺八这种乐器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穿云简”诗歌文本中还融入了许多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文本中还通过描绘一些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如“红烛昏罗”、“独钓醒醒”等,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使得整个文本充满了诗意和韵味。同时,这些场景和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文本的结构和语言表达上,整部诗集也展现出了不俗的艺术水准。文本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应该说每一篇诗歌文本都紧扣每一辑设定的主题,四辑如同四个声部,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统一的艺术效果。同时,作者的语言表达也极具特色,既富有诗意又饱含哲理,让人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文学素养。可以说《西岭笔录》真正体现了作为诗人的黎阳在语言运用上的高超技巧和深厚的功底。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使得诗歌既具有音乐性又具有画面感。同时,他也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准确,使得每一个词语都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简介:

马迎春,男,重庆石柱人,现居四川康定,供职于四川民族学院文学院,甘孜州评论家协会主席,在《北京文学》《西藏文学》《延河》《星火》等刊物发表作品。

来源:何延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