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的三个谈话,分别是和学生、国际部领导以及家长,让我有点感触。一并写写我对2026全年择校的预测和看法,以及对整体国际择校走向的判断。核心和题目一样,新一年择校,希望当季家长别变成看客,评价听了一堆,别自家娃的校没选对。
因为一直谈择校,所以难免涉及比对和匹配。
最近的三个谈话,分别是和学生、国际部领导以及家长,让我有点感触。一并写写我对2026全年择校的预测和看法,以及对整体国际择校走向的判断。核心和题目一样,新一年择校,希望当季家长别变成看客,评价听了一堆,别自家娃的校没选对。
上周,我找了四个十一国际部的孩子做自己学校的介绍,他们分别来自AP、IB、A Level和外籍班,孩子们非常用心,做了全面PPT详细讲了课程和GPA,也掏心掏肺和家长们谈了自己的就读感受。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字:真。
这场介绍,不是一个大型彩虹屁现场,更不是一个饭圈线下见面会,是有一说一的胆识和大方评价的底气。所以现场家长不但不会被一些所谓的真相劝退,反而因为更真实看到了一个学校的样子,更愿意入读一个相对了解的学校。
我和其中一个孩子说,家长听你们讲的时候,估计也在琢磨和其他国际部之间的差异,还是应该让你们共同来讲讲,各自呈现各自的特点,这样更好匹配。
这个孩子说,确实。我稍微顿了一下,说,不过我得琢磨琢磨,这种活动要谨慎。他说,老师,担心啥,我们这几个学校根本就不是竞争对手,偶尔互相diss一下也就是逗贫,不会真开黑,我们关系可好啦!而且,如果当初我择校的时候能一次看到不同风格的学校,那肯定有一定帮助啊。
这句话一下就把我拉回了去年和某一梯队国际部领导的对话。那个时候申请刚刚发榜,是市场上晒各个国际部“年度绩效表现”最猛烈的时间点。我一边收集,一边琢磨,这些学校哪些今年强劲些,哪些稍微需要捏把汗。这样的一个时间点,也是对择校来说,比较敏感的时期,毕竟多数初升高的家庭距离申请并不远了,当年的申请结果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权重。
就是这样的契机,那位国际部领导和我说,国际部之间互相打通和彼此学习是常态,尤其是教学部门和升学部门交流不少,其实不存在啥竞争关系。在需要的时候,多数都会互相支持,甚至必要的时候还得适当彼此保护。所以如果有外界出现踩一捧一的情况,大家彼此都是当笑谈的,不但不伤国际部和气,反而是对方在自己心里自动降档了。
多数学校,应该也是这个思路。难免被比较和选择,但绝对不至于到竞品的地步。尤其公办体系,人家是一个妈生的,关键时刻,团结还来不及呢。
对2026,我有几个想法。
第一,学校之间不是竞品,也都不止一面;建议全面了解,抓大放小。
就拿实验和十一说,实验有实验的特点和价值观,十一有十一的坚持和愿景。我认为实验是国际教育领域完美的顶层设计师,整个框架极度严谨协调,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则都考虑到了,让所有亲历者充满安全感。我认为十一拥有国际教育领域最大气最有志向的一群教育者,共同建立了一整套丰富、严谨和硬核的生态架构,学生的真实感和体验感拉满。
但难道这意味着,实验没有教育心态,或者十一没有完美的顶层设计?肯定不是。
在以上段落中,这两者甚至没有对比关系。
对于家长来说,就问自己哪个元素更重要就行,把比较放在自家孩子身上,不要放在学校身上。代入娃,去套匹配,而不是模拟两个学校在脑海里打架。
所以,大颗粒了解学校,在具体自己特别关注的维度可以深扎进去,但不要全部要素都要到细枝末节的程度,容易造成越选越选不出的情况。
第二,招生始终择优为大,各有路数;不同学校风格和需求不同,要跟上节奏。
如果说在什么事情上学校之间有一定的潜在竞争,那肯定是想要优生。优生的数量是有限的,要么先下手为强,要么出更好的条件锁死。但我觉得2026不再是“抢生源”的概念了,而是吸引生源。谁能更大程度吸引优生,谁才是赢家。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早动作肯定有先发优势,但有先发优势的,不一定能留得住优生。真有魅力的那个只要一动,大概率还得被吸引过去。
因此,这话是对学校说的,意思是,多做内功,学生自然就来了。但对于家长来说,该踩的节奏还是要踩的,我反复强调,初升高的国际部是申请制,不是考取制,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概念。早上岸早决策肯定早省心,省心下来干点别的,多好。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别让孩子非得中考后才定国际部。我看孩子们初三越往后真是越心疼,最好中考前能解决,大家都舒心。
第三,多投、适当考、少选。可以听别人讲,但也得自己闯一下。
投简历、考加试、选匹配和择入读是四件不一样的事情。投简历最快11月期中考试后就可以,尤其今年据说初三期中恢复统考,那么区排很快就有了,12月有没有学校动作,都不好说,我预测有。
简历邮箱多数学校是一直开放的。这里插播一下,前两天我确认了一下,十一外籍班8升9的邮箱是常年开放的,愿意的家长随时都可以投递,不用等待。
简历投出去很重要,只有投出去了,才有被通知加试的资格。当然,您说我第一批没赶上,后面的几个批次还有机会吗?机会很多,完全不担心。但这事儿也拼心态,心态稳的家长,啥时候投都没事。就怕看着人家都上岸了,自己才决定投,没想到后面批次投的人多了,学校反而迟迟不给加试机会,越拖越久,难免着急。
过去这么多年,我得承认,初三家长心里焦急时候所受的煎熬,可真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
去考2-3个学校,才能说到选的问题。几乎100%的家长在非招生季,都是从别人的口中听到的学校。别人当然说的可以非常真实、非常具体、非常客观,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经历,难谈对自己的适配度。考一下,有了一手信息和经验,就更大程度知道自己和哪个学校匹配了。更重要的是,就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我有一个学生,当时考完国际部最想选一零一英才,因为觉得那场考试题目最难、高手最多,是自己最喜欢的体验。后来因为是西城孩子,还是选了实验,但这个孩子后来明白,自己最在意的就是同学,就是想和最好的同学在一起。
有了这个对自己内心真实声音的掌握和判断,其实就好办了。虽说最终择的过程肯定还是有一些纠结的,但经历了这个自己主动筛选的过程,大概率入读后,就不拧巴也不遗憾了。
还有,就是对于初三申国际部的家长来说,马上就开始第一轮筛选了。战争迫在眉睫,以终为始的思路在这个事情上不适用。意思是,不要锚定一个学校,然后死磕,这个思路要不得。
想要追求确定性,是国际道路最不能带来确定结果的一个思路了。必须是广泛撒网、重点捕鱼的思路,肯定优先捕心仪的鱼,但如果实在没捞上,也不至于空手而归。
但小升初要以终为始,从下一步大方向,往回规划现在的可能性。
我这周去了趟顺义,上过我们直播的Charlie妈妈组织了一场小型分享会,我和得有好几十的妈妈喝了个下午茶。这些妈妈基本都是小初,孩子基本都在国际路线,这个时候的择校问题,从明诚到贝赛思,从人朝分到八十,从德威到鼎石,再从实验国际部到美高等等各种类型的学校,和不同年级的选项,几乎全部涉及到了。
这种大范围的规划,就要往后想一步,甚至再往后想一步。不能只想5升6或者6升7,要想想高中希望在哪儿读,大学目标大概什么样,甚至再远一点的硕博和就业,然后往回倒推现在应该的决策。
就说初升高吧,要去公立国际部,就得去学术抓得紧的国际学校,否则数学这个科目的加试考不过。甚至有的国际学校,连英语都不怎么样,就更麻烦了。
如果目标就是美初美高等海外路线,那就别在体制内待着了,学太多浪费时间的科目,意义不大,也不利于未来融入,就应该直接去最全人的、外教多的、甚至体育强一点的国际学校,一方面适应,另一方面腾出自由时间弄SSAT等考试和申请,还得保留足够多的时间弄音体美。
如果又不想去公立国际部卷,而且不想学会考课程,又不想在现在国际学校躺平,但想享受国际学校的自由度,那就找中间道路的八十融合项目或者小众的国际学校。前者保直升八十国际部没有升学的后顾之忧,后者保GPA不出问题同时有自由空间。
还比如,外籍身份的,不想在顺义的,就去北京中学外籍班,首个公立办的、有完整初中的外籍班,学费低、师资强、待遇好,不用非得等到8升9的十一外籍班。6升7就能去,现在7年级还能插班。至于去了还能不能转出,能不能直升。这多数是家长的主动选择,也就是大概率是可以,除非家长自己有其他规划。
所以择校的第一步,其实首先是不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发展需求,要和那个学校提供的大方向能匹配上。没有学校能全方位满足某一个家庭的需求,除非出现了幻想。就像找对象,再优秀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把学校们做对立和二分,在不讨论自身要求的情况下硬比,那选项越多,可比细节越多,约最不容易选出合适的。因为本来选择权在自己,可一旦失去了选择的主体性,变成了一个看客,戏一散场,两手空空。
一个国际部老师说,他们也怕“黑粉”。以前可能还存在某个学校只期待外界说自己好,但现在少多了,不现实,无所谓。
学校们敞亮了,咱家长就敞开择就好。
来源:梦格林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