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中医应用场景的实践与创新-五音疗法、祝由术等值得收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2:00 1

摘要:中医传承的目的在于将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中医经验记录并保存下来,并传授给后人,使中医能够持续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数字化技术可以为经方、验方、秘方等处方存储以及名家传承、中医教育等提供技术手段和装备。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可以扫描图像中的

1. 智慧中医在中医教育领域的应用

(1)古籍整理

中医传承的目的在于将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中医经验记录并保存下来,并传授给后人,使中医能够持续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数字化技术可以为经方、验方、秘方等处方存储以及名家传承、中医教育等提供技术手段和装备。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可以扫描图像中的文本,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编辑和检索的数字文本的技术。

在中医古籍整理中,可以通过 OCR 技术来实现古籍由纸质向数字化的转换,进一步实现文本提取、数据挖掘和分析以及网络知识共享和传播等,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通过采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在古籍整理过程中,可以将文本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特征提取、情感识别、自动纠错、可视化呈现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文献学与知识管理、网络分析、文献计量、主题模型等文本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历代中医古籍中关于病、证、方、药等记载的精确检索;并以此构建知识图谱,以可视化手段呈现知识传承脉络、引用关系、疾病史沿革,并成为中医临床辅助诊疗系统的开发的基础。

(2)辅助教学

中医通常通过口传心授、师承带徒等方式进行传承,将名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诊疗技术、医德医风等传承给下一代。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名老中医相关资料转化为文本、图片、音视频等电子化、数字化形式,同时将名老中医传承数据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等处理,以方便进行数据存储、检索、挖掘和分析,并便于传承弟子学习和研究,还可帮助将名老中医的经验转化为实际应用,如建立智能诊疗助手等,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通过数字化平台和互联网,将名老中医的经验分享给更广泛的受众,甚至直接与名老中医进行远程交流和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传承的效率、范围和效果。在基础教学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大量的脉象资料、舌面图片、3D 人体图、3D 人体穴位数字模型等应用于临床教学中,结合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给与学员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即使是较难掌握的脉诊教学,也可以通过脉象复放仪模拟临床采集到的比较有特点的脉型,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切脉练习。

2024 年 4 月发布,由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联合天津中医药大学共同研发的面向中医针灸领域的专业大模型——“天河灵枢大模型”已经可以对人体全部穴位进行三维建模,并构建三维针灸数字人。数字人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病情和需求,模拟展示包含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力度等细节,并涵盖艾灸、按压等其他针灸疗法等全方位、立体化的针灸治疗建议。

2. 智慧中医在中医诊断领域的应用

(1)四诊辅助诊断

中医诊断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情本质进行辨识,以诊察病情、辨别证候、判断病种的过程,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提供依据。传统中医诊断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数字化也主要是对这些手段进行数字化。综合来看,智慧中医诊断在望诊和切诊方面优势更为明显。

望诊:在望诊方面,通过中医医生对患者的面部、舌、眼、耳,手以及身体相关部位进行颜色、形态、体质等方面的诊断。其基础为对患者各个部位形状、色泽的诊断,通过一数字图像处理为主要技术手段,将采集到的各证型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内容进行图像编辑、整理、挖掘、分析,并依据中医诊断学为理论,制定出一套规范化、客观化的诊断标准。

此类技术比较成熟,早在本世纪初,就有 “数字化中医舌象仪”、“WZX 舌色分析系统”等技术和产品问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舌诊仪、面诊仪、目诊仪等数字化望诊设备日益成熟,不仅能够处理二维图像,还能处理三维立体结构以及连续动态影像,有些采用深度学习等智能化算法,准确率达到 95%以上。

闻诊:在闻诊方面,包括闻声、闻味等方式,对病人进行健康状态的诊断。闻诊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化手段,对患者的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诊断的过程。目前,已经有一些声音识别系统等研究成果出现,可以用来实现对患者声音的分析。在闻味数字化方面,已经可以采用气相-液相色谱分析、红外光谱、直接顶空分析等方法来判别患者的体味、口腔气味、排泄物气味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已经有一些气味分析仪、呼气分析仪、电子鼻等研究成果出现,可以用来实现对患者气味的分析,如吴青海教授团队研发的基于第 3 代薄膜型气体传感器阵列技术的中医电子鼻等。

问诊:问诊是中医临床诊断过程中收集信息最广、最直接的途径,通过问答的形式,对患者的健康状态进行检查。采用 ChatGPT 之类人工智能产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关于疾病的核心信息,并根据回答中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沟通,要求其提供更详细的内容,可以有效降低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如以极值随机森林算法和极限学习机算法结合为基础的慢性胃炎中医问诊模型、隐结构法的启发式双重登山算法为基础的中医脾系病问诊模型等正在不断涌现。

但是,由于人工智能的黑箱属性,引用 ChatGPT 仍需要审慎判断答案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因此,目前智能问诊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的轻问诊场景,能够替代很多健康咨询类的人工服务,部分病人能够通过 ChatGPT 递进式的对话方式先行快速地对自身症状进行了解,然后再与医生联系进行正式问诊,以此在健康咨询方面带来价值提升。

切诊:切诊分为脉诊和按诊两种。通过采用高性能传感器技术,脉诊数字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压力、超声等传感器采集到脉象的波形,并采用线性插值、BP 神经网络等算法对平脉、滑脉及弦脉等特征进行识别,从而对患者体质等特征进行诊断。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有诸多的数字化脉诊产品销售。按诊数字化按照所依据经络理论或脏腑理论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技术手段。经络理论按诊数字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机体的生物电信息检测并辅以软件分析来实现。

(2)智慧体质辨识

在体质辨识方面,基于国医大师王琦提出的体质九分法为基础,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标准,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体质辨识就是按照一个人的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要素和个体差异,来判定其体质属性和归类,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做到“因人施治”。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可以在为患者开具处方前,应用人工智能和量表设计,采集检测者的健康信息,通过对 9 种体质分数值的结果分析,对体质类型进行判断,并给出相应的调理方案或中医处方,从而达到精准施治的目的。如天津大学医学部“数字中医人”系统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端望舌面、问信息,采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多模态特征分析,既可出具详细的中医体质辨识报告,还能为用户提供健康信息在线咨询等,从体质辨识、治未病的角度实现个性化的自我健康管理。

(3)红外热成像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反映物体的热分布并形成图像,通过观察人体表面的温度场以揣测分析机体内在状况和变化,正是中医“司外揣内”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已广泛用于中医各领域研究中,为中医整体观提供了可量化、可视化数据支持。

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诊断,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和脏器,能在机体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解读出隐患,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在中医诊断学“有诸内必形诸外”思想指导下,通过观察体表温度变化来揣测分析机体内在生理病理,是中医临床“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具体体现,为中医整体观提供了可量化、可视化的数据支持。

在临床上,红外热成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乳腺增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冠脉狭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和诊断之中,成为探索中医临床应用潜在优势,突破中医诊断方法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数据的瓶颈,是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4)远程问诊

远程问诊在中医领域应用日益成熟,相关应用程序数量众多,功能丰富,涵盖中医知识学习工具、健康养生资讯获取、在线健康咨询、远程诊疗等各大领域。在病人基本信息采集方面,一些远程问诊程序引入了量表机制和图像识别技术,全方位采集患者相关信息,便于医生给予的后期各种治疗方案,展示调理结果并给出定期随访机制。

随着 AIGC 的发展,特别是 ChatGPT 带来的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变革的背景下,一些远程问诊程序已经可实现人机语音对话,完美地实现人机互动,方便患者在家中进行中医筛查,尤其对老年人十分友好,并可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由医生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不同的调养方案;配合智能可穿戴设备和其他外接设备,则能对患者实现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在指导用户日常生活保健和精神调养,帮助居民进行自助体检及健康监测与管理。不仅可以提高老年心血管慢性疾病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防止疾病的急性加重,又可提升生活质量。

3. 智慧中医在中医治疗领域的应用

(1)药物治疗

目前,中药在理论探索、处方配伍、方剂用量、器械装备,还是在监督监管等各个方面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发展都已经迫在眉睫。通过使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强大赋能,可以在理论研究、治疗方法、治疗装备等各个方面促进中药守正创新。

工业互联网技术保障中药材全周期追溯。利用工业互联网标识技术建立药品追溯系统,对中医药材生长环境、采收、存储、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进行信息管理,实现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全过程追溯,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既可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可以保证在类似新冠疫情的烈性传染性爆发期间的中医药调配和供应。

比如,可以智能辅助中药材质量识别,并利用制造执行系统对中药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原辅料、包装材料、环境监测等关键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生产工艺和操作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的一致性;还可以利用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对中药产品的成分、含量、理化指标等进行全面检测和分析,通过自动化检测设备和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数字化助力中医药理论探索。中医药领域有诸多理论问题有待解决,数字化技术显然是一种强大的辅助工具。比如,针对传统中药研发缺乏数据支撑的难题,可以依靠计算技术对中医药进行多维度量化分析,还可以整合分析传统中医药文献、临床试验、化学成分、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海量数据,挖掘与中医药相关的特征、模式和潜在的客观规律,可提升对中药药效、毒副作用和合理组方的认识,为研发新的中药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大数据辅助药方开具。关于中药处方的数字化,典型的做法是建立中药和处方的大数据,从病机、用药规律、治法、古典医籍、预防等方面进行数据挖掘,搭建中医诊疗云平台,运用关联规则等分析方法,总结病机和处方用药规律,然后利用诊断环节获得的患者健康状况、病情本质特征等信息,结合君臣佐使等配伍原理,通过智能化手段,最终形成针对性的配方。目前,已有包括问止中医在内的多家机构开发出中医大脑类产品,辅助医生确定更精确的中医药配方和治疗方案,同时也能帮助解决医生资源缺乏等一些边远地区的痛点问题。

智慧中药房辅助处方调剂和制备。为满足群众一人一方一剂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许多中药房除了按方抓药功能之外,还提供中草药煎煮以及丸、散、膏、丹等多种加工服务。通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与传统中药房相结合,并引入数字化生产设备与管理系统,将器具准备、药材浸泡、加热煎煮、火候控制、添加辅料、药渣过滤、药液保存等多道工序进行科学编排,并对工艺进行精准控制,实现中药材的追溯、中药配方的自动精准制备、自动包装、自动出库和配送等功能,可以解决传统中药房存在的中药材的质量不稳定、中药配方的准确性难以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难以控制等诸多问题,实现全过程可追溯,提高中草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患者用药更放心。

(2)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疗法是指不依赖于药物,而是通过其他手段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疗法,既包括中医适宜技术,例如针灸、推拿、按摩、熏洗、拔罐、刮痧、针刀、敷贴、膏药、埋线、药浴、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作用于生理机体的百余种直接疗法,又包括音乐疗法、祝由术等作用于心理的间接疗法。这些中医非药物疗法通常通过调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和免疫力,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非药物疗法具有安全便捷、预防保健、个性化治疗、费用较低、疗法自然和疗效持久等优势,因此其智慧化、数字化转型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数字化子午流注辅助提升方效。子午流注是一种古老的针灸疗法配穴法。它基于十二经中的六十六个五腧穴,并结合天干地支五行生克,根据日时的变易来推论人体十二经气血运行中的盛衰、开阖情况,在开穴时进行针刺,以使调理阴阳、防病治病达到最大的功效。子午流注是中医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虽然子午流注一直作为针灸疗法时间选取理论来使用,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它也可以用来指导服药时间的选取,以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虽然子午流注取穴治疗在临床有效,但由于取穴规律相对复杂,很多中医医生在一定时间内很难迅速确定所开的穴位。根据人体经脉气血流注盈亏及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应用人工智能开发智慧子午流注产品,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智能机器人实现直接非药物疗法精准控制。对于针灸/艾灸治疗、拔罐治疗、手法治疗等直接治疗手段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或机器人来实现。目前,已经有针灸机器人、智能艾灸机器人、按摩机器人等装备问世,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天成博士领衔研发的智能针灸机器人系统、新加坡初创公司 AiTreat开发的推拿按摩机器人 EMMA 等。有些智能艾灸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器、算法和数据分析等技术,自动精确控制温度、时间、艾条燃烧程度等关键因素,从而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数字疗法实现间接非药物治疗可重复性。关于音乐疗法、祝由术等心理疗法一般可以通过数字影音技术来实现,这不仅可以提供可重复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还可以帮助患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治疗和管理病症。

五音疗法就是利用宫、商、角、徵、羽等五音韵律的治疗功能,将相应的音乐、歌曲、特定内容音频、自然声音等进行数字化,再通过计算机、MP3、手机或相关数字化设备进行播放,实现对五脏(脾、肺、肝、心、肾)五志(思、忧、怒、喜、恐)的治疗和调理。

来源:思瀚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