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曾经是无数家长心目中的“志愿神算子”,后成为很多人吐槽的“天价商人”,直播3小时入账2亿元。
他曾经是无数家长心目中的“志愿神算子”,后成为很多人吐槽的“天价商人”,直播3小时入账2亿元。
但坐拥6500万粉丝的“考研名嘴”摊上事情了!
9月24日,大伙发现不对劲,张雪峰全平台的账号竟然全被“禁止关注”。
有一个细节被网友发现,虽说张雪峰的官方账号被禁止关注,但他名下业务账号并没有受到影响。
这种精准打击的方式,一时间给网友留下无限的猜想,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张雪峰到底踩了哪条红线,能够让各大平台联手“拉闸”呢?
或许从张雪峰9字表态中,可以看出。
9月24日,数字江湖迎来一场地震。
坐拥6500万粉丝的“考研名嘴”张雪峰,其各大平台的主账号毫无征兆地被集体“禁关”。
那个曾经输出过无数热门观点和争议言论的频道,瞬间进入了静音状态。
这一操作由平台方直接执行,理由是账号“违反公约”。
对于每天习惯性刷他视频、在橱窗里浏览“学习资料包”的粉丝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断联”。
页面依旧可以访问,过往视频也能查看,但唯一的互动按钮“关注”却变成了灰色,阻止了任何新粉丝的涌入。
一个关键的细节被敏锐的网友发现:此次处理堪称“精准打击”。
虽然张雪峰的核心主账号被限制,但其名下其他关联公司的业务账号却运转如常,照常进行着内容更新与商业活动。
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排除了简单的技术故障可能性,也排除了对其整个商业版图的彻底封杀,让事件的性质变得更加微妙。
这记“静音”重拳,瞬间在舆论场引爆了连锁反应。
张雪峰团队的回应仅有轻描淡写的九个字:“禁止关注是账号问题”。
这与平台明确的“违反公约”公告形成了鲜明对比,非但未能平息疑虑,反而为事件蒙上了一层更厚的迷雾。
一场围绕这位流量巨擘的巨大风波,就此拉开序幕。
张雪峰的崛起,是一部典型的网络成名史。
最初,他以“段子手”般的独特风格闯入公众视野。
从哈尔滨平房区走出来的穷小伙,住着150块的隔断间,啃过三个月泡面,从底层爬上来的人,总有很多共鸣点。
2007年毕业后,张雪峰进入一家考研机构做销售,底薪只有800元,为了拉客户,他在零下几度的冬天站在大学门口发传单。
吃过普通人的苦,才懂得普通人的困难。
2016年,张雪峰凭借着《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走红,还创立了“峰学蔚来”。
而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将枯燥的考研知识讲得妙趣横生,那种充满激情、幽默风趣的讲课片段让他迅速圈粉,成为许多学生心中亲切又励志的“网红老师”。
然而,随着影响力扩大,他的赛道从考研辅导逐步拓宽至更广阔的升学与就业规划领域。
其内容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演变,一条“黑红”之路逐渐清晰。
转折点始于一系列极具冲击力的言论。
2023年,张雪峰关于“所有专业栏里闭着眼摸一个都比新闻好”的论断,以及建议家长将执意报考新闻学的孩子“打晕”的言论,首次将其推上风口浪尖。
这番对新闻学专业的全盘否定,引发了学界的强烈反弹。
争议并未止步,他随后提出“文科都是服务业”,并简单概括为“舔”的言论,再次精准打击了庞大的文科生群体,甚至引来了“文科博主”的公开起诉。
这些标签化、极端化的观点,在撕裂舆论的同时,也成了他独特的“流量密码”。
与此同时,其商业运作也开始引发争议。
在高考季推出的志愿填报服务价格高达上万元,被部分网友质疑为收取“焦虑税”。
2025年5月,其团队因在宣传“高考冲刺包”时使用“精准押题”等涉嫌违规的词汇,遭到用户举报,最终以视频下架、本人宣布停播两个月收场。
这一事件,让其“专业”人设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纵观其发展路径,张雪峰完成了一场从靠幽默吸引眼球,到靠制造尖锐冲突来维系热度的“进化”。
他的话语体系始终围绕着“就业”、“薪资”、“现实”等功利化标签,精准戳中普通家庭的焦虑,但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贴上了“焦虑制造机”的标签。
当张雪峰的主账号被平台以“违反公约”为由集体“禁关”后,所有目光都聚焦于他本人的回应。
然而,等来的只有其团队轻描淡写的九个字:“禁止关注是账号问题”。
这九个字,与平台清晰的违规公告形成了巨大反差,非但未能澄清事实,反而制造了一场“罗生门”。
它将一次明确的平台处罚,巧妙引向了可能存在技术故障的模糊地带。
这种回应方式,被广泛解读为一种谨慎的“危机公关”,试图将事件性质最小化。
与此同时,互联网舆论场则上演了一场盛大的“全民狼人杀”。
玩家们迅速分化成立场鲜明的阵营,基于各自的信息和信念展开角逐。
反对方拍手称快,视这次“拉闸”为一场迟来的整顿。
一些网友认为张雪峰长期制造教育焦虑,其偏激言论如“文科是服务业”抹杀了学科价值,高价服务则是收割家长的“智商税”。
在他们看来,平台的出手是维护网络环境清朗的必要之举。
而支持的网友则奋力鸣不平,将张雪峰塑造成敢于说真话的“勇士”。
他们坚信张雪峰打破了信息壁垒,为普通家庭指明了现实出路,其言论虽刺耳,却揭示了残酷的就业真相。
他们质疑,这次处罚是因其“说破了真相”而动了某些方面的“蛋糕”。
围观者则在细节中寻找线索, 他们注意到,其主账号被精准限制的同时,关联的商业账号却毫发无伤、运转如常。
这一微妙处理方式,加深了事件的复杂性,既非彻底封杀,也非简单警告,让“狼人杀”的剧情更加扑朔迷离。
在这场真假难辨的博弈中,官方尚未给出最终定论。
张雪峰账号风波,已然超越了个体事件的范畴,演变为一个值得深入观察的“张雪峰现象”。
对于事件的最终走向,目前存在几种可能的剧本。
第一种是“短暂整顿后归来”,平台此次“精准打击”主账号而非连坐业务线,被视为一种强烈的警示。
张雪峰团队可能调整其言论策略,以更合规的方式继续运作,其庞大的粉丝基数仍能支撑其商业版图。
第二种可能是“标志性转折”。
若监管层面认定其模式长期助长教育功利主义、扰乱正常秩序,此次事件或成为一个分水岭。
这意味着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流量模式将难以为继,其个人影响力可能由此走向拐点。
然而,无论个人命运如何,“张雪峰现象”所指向的社会需求并未消失。
只要教育焦虑和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市场就会催生新的解答者。
可能是一个更温和的“张雪峰”,也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知识服务模式。
因此,这场风波的终局,不仅仅是某个网红名嘴的浮沉,更是对社会的一次拷问。
所以说 ,不妨让风再吹一会儿,观察其最终落定的方向。
张雪峰团队再回应“张雪峰账号被禁止关注”:直播中不当言论违反平台规则,公司正处理
济南日报2025-09-26 11:20山东
来源:漫悠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