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生命之源、文明之脉,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便与族群存续、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从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壮举,到现代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精密布局,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始终是支撑文明延续的核心基石。
水,作为生命之源、文明之脉,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便与族群存续、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从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壮举,到现代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精密布局,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始终是支撑文明延续的核心基石。
而“茀水安”这一概念,正是在时代演进中不断丰富内涵,成为关乎民生福祉质量、维系社会稳定大局的战略性议题。在当代社会,人口规模持续扩张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使得水环境面临的挑战呈现出复合型、深层次特征,茀水安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防洪减灾,更延伸至水质安全、生态平衡、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多个维度,其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愈发凸显。
一、水质安全:茀水安的核心要义,守护民生健康底线
水质安全是茀水安体系的核心支柱,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是民生福祉最基本、最关键的保障。随着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农业集约化程度提升以及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各类污染源对水体的威胁日益严峻。工业领域中,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规避环保投入,将未经达标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至河流、湖泊,导致水体中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的化肥、农药通过地表径流渗入地下水体或汇入自然水域,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水华等生态灾害频发;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攀升,尽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但部分老旧管网渗漏、雨污混流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病原体等持续污染水环境。
这些污染问题不仅破坏水体功能,更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历史上,多地曾因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引发群体性健康事件:某化工园区周边村庄因地下水被有机物污染,村民患癌症比例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某农业大省因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地表水硝酸盐超标,当地儿童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严重影响身体发育。此类事件不仅给受害群众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创伤,更引发公众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担忧,甚至滋生对政府监管的不信任情绪,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筑牢水质安全防线,必须构建全链条、立体化的治理体系。首先,需强化源头管控,建立严格的排污标准体系,对高污染、高耗水行业实施产能调控与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其次,要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善管网铺设与维护,实现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全收集、全处理;同时,应健全水质监测网络,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饮用水源地、重点流域水质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污染预警机制,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件能够快速响应、及时处置,最大限度降低危害。
二、生态平衡:茀水安的自然根基,维系社会发展韧性
水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不仅为动植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更是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天然屏障,是茀水安不可或缺的自然基础。健康的水生态系统能够通过物理沉降、生物降解等作用,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湿地作为“地球之肾”,能够有效滞留雨水、缓解洪涝灾害,同时为鸟类、鱼类等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与繁殖场所,维系生物多样性。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部分地区为满足农业灌溉、工业用水需求,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大面积漏斗区,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盲目填湖造地、硬化河道,破坏了自然水体的调蓄功能与生态连通性,使得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在河流开发中,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虽带来了防洪、发电等效益,但也阻断了鱼类洄游通道,导致部分珍稀水生生物濒临灭绝;湿地面积因围垦、污染等因素不断萎缩,其生态功能大幅退化,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将反噬人类社会发展。某内陆湖泊因周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加之过度捕捞,湖泊生态系统濒临崩溃,不仅导致渔业资源枯竭,影响周边渔民生计,更因湖泊调蓄能力下降,使得流域内洪涝灾害频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某河流因河道硬化、植被破坏,水体自净能力丧失,水质长期处于劣五类标准,不仅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更引发周边土壤污染,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维护水生态平衡,需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构建科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首先,应划定水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严格管控红线内的人类活动,为水生态系统保留充足的修复空间;其次,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恢复自然岸线,在河道两侧种植水生、湿生植物,重建水生生物栖息地,提升水体生态功能;同时,实施生态补水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再生水利用等方式,为断流河道、干涸湖泊补充生态用水,唤醒退化的水生态系统。某流域通过实施生态补水与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不仅使断流近二十年的河道重现潺潺流水,更吸引了白鹭、灰鹤等多种鸟类在此栖息,鱼类种群数量较修复前增长三倍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可持续发展:茀水安的终极目标,构建人水和谐格局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茀水安的终极目标。我国水资源总量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格局;同时,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非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活用水、生产用水需求持续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制约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需求,构建高效、节约、环保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在农业领域,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替代传统的大水漫灌,减少农业用水浪费;在工业领域,鼓励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动高耗水行业向节水型、循环型转型;在城市建设中,完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洗等,缓解城市供水压力。某工业园区通过建设水循环利用系统,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每年节约新鲜水资源近千万立方米,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还减少了污水排放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提升公众节水护水意识是构建人水和谐格局的关键。政府应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引导等多种方式,普及水资源知识,传播节水理念,让公众认识到水资源的稀缺性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与监督,畅通公众举报渠道,对违法排污、浪费水资源等行为进行监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四、多方协同:筑牢茀水安屏障,迈向人水和谐未来
茀水安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既需要先进的科技作为支撑,也依赖完善的制度提供保障,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文化认同与行动自觉。在科技支撑方面,应加大水资源领域科研投入,研发高精度水质监测技术、高效污水处理技术、智慧水资源调度系统等,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在制度保障方面,需完善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在文化认同方面,应将水资源保护融入社会文化建设,培育“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让保护水资源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从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到现代的“生态文明”思想,人类对水资源的认知不断深化,对人水关系的探索从未停止。茀水安不仅关乎当代人的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更影响着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唯有将水资源保护融入社会发展全局,以科技为翼、以制度为基、以文化为魂,统筹推进水质安全、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方能实现“人水和谐”的长远愿景,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让每一条河流都清澈见底,每一片湖泊都碧波荡漾,让水资源永续滋养人类文明。
来源:三晋直播